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与其他行业不断地相互渗透,对拉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4年31个省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得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滞后。要实现全国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应加大对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信息产业 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全球化发展也紧随其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研成就举世瞩目。信息产业日趋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支撑,与此同时,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也日益明显,意味着信息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重新分布,这对世界各国和地区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以此加强不同产业间的联系,带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其中,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主要有:孙建军(2012)等以京津冀信息产业的发展差异做研究,发现:地区信息产业的总体差异来源于区域间信息产业的非平衡发展。刘跃(2014)等研究了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质量增长的关系,发现: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的发展存在差异。张珺(2013)对京津冀的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结构合理,使得发展差异较大。蒋建华(2014)等研究了我国区域信息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认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绝对差距呈逐年上升,而相对差距上升后又有所回落。本文以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作为考察依据,分别选择了X1—电信业务总量、X2—邮电业务总量、X3—互联网上网人数、X4—移动电话普及率、X5—互联网宽带接口段等反映信息产业的行业发展状况的五个指标作为整体发展水平评价的依据变量。以2014年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一、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KMO和Bartlett检验来检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得到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MO=0.680且Sig=0.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信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二、评价31个省市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有效避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引起的分析偏误,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和分析31省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得到以下的分析结果:
表2解释的总方差表显示了各主成分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情况。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了两个主成分,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8.314%、21.553%,累积贡献率为89.867%。这表明主成分分析综合生成的两个主成分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可以充分反映31个省份在电信业务总量、邮电业务总量、互联网上网人数、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宽带接口段这四个指标的发展水平。
依据表3得知,第一主成分子f1主要由X2邮电业务总量,X3互联网上网人数,X4移动电话普及率,X5互联网宽带接口段四个指标决定;第二主成分f2反映X1电信业务总量的信息。
依据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知,主成分关于原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为:
f1=0.109*X1+0.280*X2+0.289*X3+0.287*X4+0.192*X5
f2=0.808*X1-0.114*X2+0.034*X3+0.104*X4-0.501*X5
根据方差贡献率表可以得出31个省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
F=68.314%*f1+21.553%*f2
将公式带入计算31个省份的综合得分,结果如下表:
从综合得分看,31个省份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非均衡状态。得分由高到低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北京、江蘇、山东、上海、福建、河南、四川、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陕西、安徽、内蒙、山西、黑龙江、云南、吉林、重庆、广西、新疆、贵州、海南、江西、天津、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得分可以说明我国31个省份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水平。从综合得分的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信息产业的竞争力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优于西部地区。在得分为正数的11个地区中,东部地区就占了9个,而东部地区一共11个省份,另两个省份的得分排位居中,且得分最高的前五个地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均为东部地区的省份,表明东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竞争力,所包含的省份信息产业发展得很好;中部地区包含的省份中,虽除河南省以外,其余都得分为负,但他们的排位集中且居中,表明中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西部地区包含的省份中,除了四川省得分为正外,其余省份得分均为负,而且得分有高有低,比较散乱,表明相较于东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所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地域竞争力而言,总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从综合得分以及两个分量指标看,地区内部的信息产业发展非均衡。东部地区中,得分最高的广东省与得分最低的天津省,得分相差1.52;中部地区中,得分最高的河南省与得分最低的江西省,得分相差0.78;西部地区中,得分最高的四川省与得分最低的西藏,得分相差0.98。同时,同一省份的信息产业间的发展状况非均衡,如:天津在电信业务发展更有优势,而移动互联发展相对滞后;河北、江苏则是移动互联占优而电信业务发展处于劣势。可见,在各个地区内部之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非均衡,且东部地区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竞争力差异相对弱一些。同时,同一省份信息产业发展也存在电信业务与移动互联各产业间的发展非均衡特征。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继续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实现全国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从前文的分析得知,东部地区信息产业整体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一直是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有助于带动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信息产业在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信息产业的全行业覆盖。信息产业在我国从无到有,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地域的联系,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信息产业在电信业务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渗入。网上购物平台的大量兴起,带动了以快递为代表的邮电业务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淡化传统的邮电业务。尽管目前信息产业在互联网的发展不如电信业务,但时代在改变,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未来它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发,实现信息产业的全行业覆盖。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程慧平,熊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信息产业发展差异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148(4):58-63.
[2]蒋建华,刘程军,刘刚,王一铭.我国区域信息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2):92-97.
[3]刘跃,彭艳,周亮.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5(3):40-49.
[4]张珺.京津冀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3.03.
关键词:信息产业 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全球化发展也紧随其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研成就举世瞩目。信息产业日趋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支撑,与此同时,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也日益明显,意味着信息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重新分布,这对世界各国和地区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以此加强不同产业间的联系,带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其中,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主要有:孙建军(2012)等以京津冀信息产业的发展差异做研究,发现:地区信息产业的总体差异来源于区域间信息产业的非平衡发展。刘跃(2014)等研究了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质量增长的关系,发现: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的发展存在差异。张珺(2013)对京津冀的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结构合理,使得发展差异较大。蒋建华(2014)等研究了我国区域信息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认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绝对差距呈逐年上升,而相对差距上升后又有所回落。本文以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作为考察依据,分别选择了X1—电信业务总量、X2—邮电业务总量、X3—互联网上网人数、X4—移动电话普及率、X5—互联网宽带接口段等反映信息产业的行业发展状况的五个指标作为整体发展水平评价的依据变量。以2014年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一、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KMO和Bartlett检验来检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得到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MO=0.680且Sig=0.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信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二、评价31个省市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有效避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引起的分析偏误,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和分析31省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得到以下的分析结果:
表2解释的总方差表显示了各主成分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情况。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了两个主成分,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8.314%、21.553%,累积贡献率为89.867%。这表明主成分分析综合生成的两个主成分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可以充分反映31个省份在电信业务总量、邮电业务总量、互联网上网人数、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宽带接口段这四个指标的发展水平。
依据表3得知,第一主成分子f1主要由X2邮电业务总量,X3互联网上网人数,X4移动电话普及率,X5互联网宽带接口段四个指标决定;第二主成分f2反映X1电信业务总量的信息。
依据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知,主成分关于原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为:
f1=0.109*X1+0.280*X2+0.289*X3+0.287*X4+0.192*X5
f2=0.808*X1-0.114*X2+0.034*X3+0.104*X4-0.501*X5
根据方差贡献率表可以得出31个省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
F=68.314%*f1+21.553%*f2
将公式带入计算31个省份的综合得分,结果如下表:
从综合得分看,31个省份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非均衡状态。得分由高到低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北京、江蘇、山东、上海、福建、河南、四川、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陕西、安徽、内蒙、山西、黑龙江、云南、吉林、重庆、广西、新疆、贵州、海南、江西、天津、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得分可以说明我国31个省份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水平。从综合得分的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信息产业的竞争力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优于西部地区。在得分为正数的11个地区中,东部地区就占了9个,而东部地区一共11个省份,另两个省份的得分排位居中,且得分最高的前五个地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均为东部地区的省份,表明东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竞争力,所包含的省份信息产业发展得很好;中部地区包含的省份中,虽除河南省以外,其余都得分为负,但他们的排位集中且居中,表明中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西部地区包含的省份中,除了四川省得分为正外,其余省份得分均为负,而且得分有高有低,比较散乱,表明相较于东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所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地域竞争力而言,总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从综合得分以及两个分量指标看,地区内部的信息产业发展非均衡。东部地区中,得分最高的广东省与得分最低的天津省,得分相差1.52;中部地区中,得分最高的河南省与得分最低的江西省,得分相差0.78;西部地区中,得分最高的四川省与得分最低的西藏,得分相差0.98。同时,同一省份的信息产业间的发展状况非均衡,如:天津在电信业务发展更有优势,而移动互联发展相对滞后;河北、江苏则是移动互联占优而电信业务发展处于劣势。可见,在各个地区内部之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非均衡,且东部地区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竞争力差异相对弱一些。同时,同一省份信息产业发展也存在电信业务与移动互联各产业间的发展非均衡特征。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继续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实现全国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从前文的分析得知,东部地区信息产业整体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一直是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有助于带动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信息产业在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信息产业的全行业覆盖。信息产业在我国从无到有,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地域的联系,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信息产业在电信业务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渗入。网上购物平台的大量兴起,带动了以快递为代表的邮电业务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淡化传统的邮电业务。尽管目前信息产业在互联网的发展不如电信业务,但时代在改变,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未来它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发,实现信息产业的全行业覆盖。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程慧平,熊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信息产业发展差异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148(4):58-63.
[2]蒋建华,刘程军,刘刚,王一铭.我国区域信息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2):92-97.
[3]刘跃,彭艳,周亮.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5(3):40-49.
[4]张珺.京津冀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