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心开始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sw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效应;小学数学;教学
  在从教22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担心: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受?是参与的真正主体还是旁观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教育。为此,我努力学习心理学并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回顾这两年的学习与实践,静心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正悄然改变。
  以前,我关注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难以达成教学的有效性,更不能做到高效。现在,我认识到:作为数学教师,构建全面高效的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会运用心理效应提高课堂实效。
  一、运用“共生效应”,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植物界有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长势不旺,而众多植物在一起生长时,却能生长得郁郁葱葱、挺拔茂盛,这一现象被称为共生效应。英国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短短的80年间先后造就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倡导并养成了密切合作的风气,打破了“文人相轻”的怪圈,“共生效应”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共生效应”启示我们: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学习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开发潜能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不仅仅是指教师的熏陶感染,学生间的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也是主动学习氛围形成的决定因素。
  目前,在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正在进行生本课堂“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四流程的初步探究。我在班级组建数学学习小组,按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组长安排分工,每个组员都会有具体的作业,组内交流要求达到每名成员清楚明白本组的讨论结果和原因,把干扰“新知”学习的部分在组内交流中解决或基本解决,有争议的在全班交流解决,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教会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有机会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本组讨论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每个组员、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份责任,获得一份收获,得到一份尊重。实践让我们初步认识到,小组活动能使学生在组内得到帮助、认同和欣赏。我们发现同伴间的影响最为明显,学生群体在“生本”课堂上得到共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启,学生群体得以整体优化,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二、运用“暗示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心灵不设防时,让教育教学要求悄悄潜入学生心灵。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委婉的心理暗示,于不经意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其数学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效率。
  1.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给学生暗示。教师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快慢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传递给学生某种特定的信息。对于班级里一些自信心差的学生,我经常对他们说“你今天表现真不错,自己的错误自己订正过来了!”“我看到你越来越棒了!”“你又有进步了!”这些人性化的鼓励暗示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进步的喜悦。
  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出现了错误,马上有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帮他改正。这时,我会耐心倾听这个学生的发言,从他的角度出发,发挥良好的语言暗示作用,采取“肯定 引导”的方式评价他,引导他在课堂上积极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会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他人的发言。“儿童在精神上,特别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2.行为暗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与非言语的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掌握非语言艺术。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任意一个眼神或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处于“众目睽睽”的境地,面部表情传递着教师对学生一定的情感。例如,上课前,我会庄重中带着微笑在教室门口站立几秒钟,给学生自然、明朗的感觉。上课时,我喜欢走近学生,有意识地调整与学生的相对位置,时时让学生感到自己处于课堂活动中,他们是受到我喜爱的。当他们回答问题时,我会做出一个请的姿势;回答对了,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没有回答对,同样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让他不会因此失去信心。同样,学生走神时,用眼神盯着他看一会儿;或者中断讲课,稍作停顿;或者讲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题外话;或是轻轻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轻敲一下桌子,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能转移回课堂。应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教”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会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情境暗示
  “情境化”教学是实现数学知识有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是每节数学课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教师创设的外部教学环境,可使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
  如:四年级上册“认识负数”教学时,我们经常创设天气播报的情境: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怎么表示?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中,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及正负数的区别。面对真实再现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有序化的梳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经历“生活实物——读懂数据——旋转变形——抽象数轴”的抽象过程,数学的简洁性和概括性特质彰显无遗。这样的数学情境设置支撑着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从而使情境暗示发挥出强大的功能。   4.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课堂上,我创造机会,让学生放松自己,主动求证,大胆展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为了坚持正面的引导和鼓励,我会让学生夸夸自己“我能行!”“棒、棒、棒,我最棒!”“为我加油!”让学生鼓掌夸夸同学、为自己点赞。课堂也因为相互间的夸奖而变得活跃,学生也会以积极的学习心态迎接学习中的挑战,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三、运用“门坎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压力屈从实验:先向一组实验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段时间再提出一个大的要求。向第二组实验对象则直接提出大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大要求的人占53%,而第二组接受相同要求的人只占22%。这就是“门坎技术”这一心理学概念的来源。
  教学中,我受到“门坎效应”的启发,每节课给学生们制定合理的目标,做到低起点,逐步提高,迈过第一道“门坎”后,再向第二道“门坎”迈进,鼓励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其探究能力。
  1.难点分步理解
  以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为例,在引入除法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分一分”的具体活动。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把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第二次“分苹果”,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分这两种平均分的现实原型,感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分糖果”,是让学生体验将大数目物品平均分的过程与分的策略多样性。教材设置上的门坎,让学生历经“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把动手操作上升到符号操作并不容易。这里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历“动手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三个阶段。我运用“门坎效应”循序渐进,实现目标的分解:动手操作是学具和实践的操作,表象操作是连接动手操作与符号操作的中介,符号操作是通过符号再现表象,是对知识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课堂教学中,我从学生能做到的、喜欢的活动出发,对教学难点进行了分解,找到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让“平均分”这一知识的动作、表象、符号的探索过程有序开展,使除法的意义得以内化。
  2.疑点引导探究
  在四年级下册“小数乘小数”教学中,教材要求求街心广场、花坛、地砖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了解到:在积里点小数点就是把积相应缩小整十倍、整百倍、整千倍……前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一课中,学生知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的方法。教学“试一试”时,在掌握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尝试,发现多数学生在点积的小数点时,都会一愣。这时,我稍作提示“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呢?”学生恍然大悟“用0来补足”!至此,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就被完整地探索出来了。设置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正是“门坎效应”的综合应用过程。
  3.亮点挖掘拓展
  例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例题提供的是“男女生投篮比赛”情境,从投篮比赛双方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平地评判男女生队实力强弱,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突出平均数存在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教学中,我对例题做了“加工”,分三个层次逐步揭示平均数的意义。首先出示“男女生人数一样,每个男生投中的个数一样,每个女生投中的个数也一样”;然后出示“男女生人数一样,但每个男生投中的个数不一样,每个女生投中的个数也不一样”;最后才出示教材例题中的投篮成绩“男女生人数不一样,每个人投中的个数也不一样”。第一个层次,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用“求和平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此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交流和碰撞中逐步明晰平均数的意义,知识的重难点得以有效分散,引导学生摆脱书本权威的束缚,引导学生历经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课堂上,我会细心地关注每一个生命内心体验的微妙情感,保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我会铭记:教学过程应从心开始、用心去教,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闪烁出迷人的、理性的光芒!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小学,安庆,246005)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觉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在本案例中,心理教师仔细梳理了来访者社交焦虑的成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其进行辅导:先纠正其错误认知,提升自信指数;再应用森田疗法,鼓励其接纳焦虑情绪;最后运用系统脱敏技术,减轻焦虑程度。除此之外,辅以一定的资源拓展,最终帮助来访者走出社交焦虑的困境。  〔关键词〕社交焦虑;森田疗法;系统脱敏;初中生;个案辅导  〔中图分
〔关键词〕高中生;网瘾;学习  案例概况  王某,男,15岁,高一新生。据其母反映,该生自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一直没有间断过去网吧,通常是周末去,有时也逃课去,家有电脑,但其拒绝在家上网。家长的处理办法是:父亲打,母亲苦口婆心劝说。学习成绩一般,较喜欢语文,朋友多为学习成绩比他差的。今年勉强考上高中,上高中后住校,刚开学一个月就有两次下晚自习后去网吧通夜玩网络游戏,且都被老师发现。第一次
〔关键词〕厌学;考试焦虑;辅导个案  一、咨询背景  2010年11月初,洛阳市第一次模拟高考大练习前一个月,我校高三的一位班主任找我预约,说她的班上一名学生在高一和高二都是年级第一,但到了高三便不再努力,夜里去网吧玩游戏,白天在教室睡大觉,成绩下滑,做了几次思想工作都没什么效果,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帮到他。  二、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11月8日,该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向我陈述:自己并不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规划;性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39-03  【活动背景】  “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新入学的高中生不分文理科,学生根据未来大学专业及职业规划自主确定高考选考科目。这种“专业导向”的录考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特点和专业的倾
〔摘要〕15岁的女孩小洁由于家庭问题与自己的歪曲认知自残,幸好被老师、同学及时发现,由此开展心理辅导。本次心理辅导利用家庭分层治疗方案、认知行为疗法、班主任的帮助,先帮助离异的父母打开彼此的心结,再由父母帮助孩子调整错误认知,感受父母之爱的心理辅导个案。  〔关键词〕自虐;单亲;认知行为疗法;家庭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
〔摘要〕儿童能通过画画自我放松,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治疗,这已是图画心理学家们的共识。美术课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教育,如果教师能树立主体性学习观,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建立学生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那么美术课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肯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作用。  〔关键词〕图画心理疗法;学习障碍;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潜意识;人格  无论是高中三年级考生还是初中三年级的考生,针对他们的校内元认知干预技术辅导,主要任务是为升学考试“保驾护航”,大多把临床干预任务锁定在迅速消除各种学习障碍困扰和开发出高效复习状态上面,一般不涉及深层人格修正。因为修正人格问题需要太长时间,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老师,精力都是不容许的。  2014年年初,我在为一名初三考生处理学习障碍时,无意中卷入了对这名学生
〔摘要〕“近年来,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处理不好,势必会给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及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和严重影响。在发生此类事件后,宁波市象山二中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致全校师生“校园突发事件通告书”、对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分别进行辅导及后续个体干预策略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使他们盡快走出了危机事件的阴影,保证了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生命教育;危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阅读;图书资源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下简称《纲要》)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从这里可以看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以促进师生的心
〔摘要〕求助者王某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一周前因为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后摔书、撕本子,哭泣,情绪低落。同时出现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受影响等症状。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性格倾向于内向不稳定型。其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标准。咨询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明显好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不良情绪;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小学生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