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提到大学生就业创业,人们往往会想到沿海发达地区,想到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其实,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舞台,虽然相当落后,但也具后发优势,只要对农村的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应对,也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 创业 环境 大学生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去处,从产业角度看有第一产业(农、牧等)、第二产业(制造业、电力、建筑等)、第三产业(商业、金融、餐饮、房地产、文体卫生等)的划分,从经度纬度看有南方、北方、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别,从地域角度看有农村和城市的差异,不管如何区分,农村总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天地,那么,当下农村的就业创业环境如何呢?这可不能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需要作明确具体和实事求是的分析。
我们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别的行业了解有限,但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非常熟悉,对影响农村的各种大政方针和农村的命运前途更是高度关注。一直以来,谈论农村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针对农业的政策也是数不胜数,但一般所涉及的情况和列举的问题都是理论和宏观层面的,并不实际和具体。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尤其是未形成规模的农户各自为阵的)农业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尤其是长期性的投入几乎为零,因为大多数乡村的责任田是三至五年分一次,自然,责任人对责任田的使用规划也是五年之内的短期行为,结果是没人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降低,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存压力沉重,生活状况严峻。不少地方农民的现金收入只有一个来源:出售粮食。但问题是粮食的种植过程受种子、化肥、土地、气候、年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原始的牛耕镰割的耕作方式和十分低下的劳动效率,致使农田的单位效益十分可怜,据我终生为农的父亲讲:“除去所有的现金开销,现在一亩田的纯收入大概500-600元。这些钱还要以农药化肥不是假货,老天风调雨顺、粮食顺利卖出为前提。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记得当时有一本书——《中国加入WTO干部培训读本》,书中有一章谈到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积极影响:入世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出口环境。这一条的受益者并不是全国农民,只是对于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农民来说或许是个福音,而对于连自由贸易和集贸市场都没有的像我们家乡(江西的中西部农村)的自给自足之地而言无异于隔岸观火。书中还谈到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我们经常在理论报刊和网络上看到的字句,调整产业结构?怎样调整?谁懂调整?谁能指导?本人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家乡当地政府或许出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帮助农民致富的考虑,要求每家每户必须种植一定田亩的烤烟(当时叫经济作物),农民们花了无数的劳力翻耕土地、培植烤烟、建筑烟房,结果因缺乏技术指导,烟房设计简陋烘烤的烟叶质量达不到标准,最后不仅一年汗水付之东流连种子本钱都没有收回。后来政府又要求各村在公路两旁种植瓜娄,农民们又在翠绿的青山上砍伐了大量未成材的小杉树搭建瓜棚,到了瓜娄成熟的时节,空旷绵延的瓜棚下零星地吊着几个瘦小干瘪的瓜娄,瓜棚底下黄蜂聚集,蚊蝇成堆……。
可见,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延续原始低下的生产方式,到现在并无多少改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虽然带着文化,带着知识,带着信息,带着技术,但对农村的现状还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按图索骥,隔靴搔痒将一无所成。我们觉得,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或创业,最少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因地制宜 到一个农村的地方去创业,不外乎就是种什么或者养什么,第一要务就是要看当地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所谓傍水吃水,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的另一含义是要知晓当地人的消费习惯,种养出来的东西,最终是要销售,而且最好在当地能销售,产品一旦要远销,要涉及到诸如成本,关系,人脈、经营圈等问题,年轻的大学生资金少,门路少,精心培植出来的劳动成果要以能在当地销售为第一选择。
二、循序渐进 到一个地方去,对当地各种情况的了解有一个过程,从事一个行业,从陌生到熟知也有一个过程,所以开始规模不宜太大,不要心血来潮,更不能冲动,刚出校门,壮志满怀可以理解,豪情万丈可喜可佳,但现实无情,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总是成堆成排,一切从虚心起步,以谨慎为好,年纪轻轻来日方长,况且很多前途广阔的行当,开初几年是赚不到钱的。创业者要有心理准备。
三、量力而行 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所有的投资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资金技术,人缘关系、知识储备、从业经验、经营头脑等等因素都要有自知之明,其实创业要成功,对创业者的要求太多了,你具有什么?缺少什么?内心要明明白白。
总之,农村因为条件差,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大学生如果能脚踏实地从小微做起,凭着知识、眼光和激情优势,还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但农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经济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自经自足性,限制了创业者的发展空间和做强做大,因此,只有做到了对农村创业中各种因素的综合权衡和科学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再加上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才可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创业 环境 大学生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去处,从产业角度看有第一产业(农、牧等)、第二产业(制造业、电力、建筑等)、第三产业(商业、金融、餐饮、房地产、文体卫生等)的划分,从经度纬度看有南方、北方、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别,从地域角度看有农村和城市的差异,不管如何区分,农村总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天地,那么,当下农村的就业创业环境如何呢?这可不能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需要作明确具体和实事求是的分析。
我们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别的行业了解有限,但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非常熟悉,对影响农村的各种大政方针和农村的命运前途更是高度关注。一直以来,谈论农村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针对农业的政策也是数不胜数,但一般所涉及的情况和列举的问题都是理论和宏观层面的,并不实际和具体。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尤其是未形成规模的农户各自为阵的)农业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尤其是长期性的投入几乎为零,因为大多数乡村的责任田是三至五年分一次,自然,责任人对责任田的使用规划也是五年之内的短期行为,结果是没人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降低,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存压力沉重,生活状况严峻。不少地方农民的现金收入只有一个来源:出售粮食。但问题是粮食的种植过程受种子、化肥、土地、气候、年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原始的牛耕镰割的耕作方式和十分低下的劳动效率,致使农田的单位效益十分可怜,据我终生为农的父亲讲:“除去所有的现金开销,现在一亩田的纯收入大概500-600元。这些钱还要以农药化肥不是假货,老天风调雨顺、粮食顺利卖出为前提。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记得当时有一本书——《中国加入WTO干部培训读本》,书中有一章谈到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积极影响:入世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出口环境。这一条的受益者并不是全国农民,只是对于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农民来说或许是个福音,而对于连自由贸易和集贸市场都没有的像我们家乡(江西的中西部农村)的自给自足之地而言无异于隔岸观火。书中还谈到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我们经常在理论报刊和网络上看到的字句,调整产业结构?怎样调整?谁懂调整?谁能指导?本人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家乡当地政府或许出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帮助农民致富的考虑,要求每家每户必须种植一定田亩的烤烟(当时叫经济作物),农民们花了无数的劳力翻耕土地、培植烤烟、建筑烟房,结果因缺乏技术指导,烟房设计简陋烘烤的烟叶质量达不到标准,最后不仅一年汗水付之东流连种子本钱都没有收回。后来政府又要求各村在公路两旁种植瓜娄,农民们又在翠绿的青山上砍伐了大量未成材的小杉树搭建瓜棚,到了瓜娄成熟的时节,空旷绵延的瓜棚下零星地吊着几个瘦小干瘪的瓜娄,瓜棚底下黄蜂聚集,蚊蝇成堆……。
可见,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延续原始低下的生产方式,到现在并无多少改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虽然带着文化,带着知识,带着信息,带着技术,但对农村的现状还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按图索骥,隔靴搔痒将一无所成。我们觉得,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或创业,最少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因地制宜 到一个农村的地方去创业,不外乎就是种什么或者养什么,第一要务就是要看当地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所谓傍水吃水,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的另一含义是要知晓当地人的消费习惯,种养出来的东西,最终是要销售,而且最好在当地能销售,产品一旦要远销,要涉及到诸如成本,关系,人脈、经营圈等问题,年轻的大学生资金少,门路少,精心培植出来的劳动成果要以能在当地销售为第一选择。
二、循序渐进 到一个地方去,对当地各种情况的了解有一个过程,从事一个行业,从陌生到熟知也有一个过程,所以开始规模不宜太大,不要心血来潮,更不能冲动,刚出校门,壮志满怀可以理解,豪情万丈可喜可佳,但现实无情,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总是成堆成排,一切从虚心起步,以谨慎为好,年纪轻轻来日方长,况且很多前途广阔的行当,开初几年是赚不到钱的。创业者要有心理准备。
三、量力而行 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所有的投资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资金技术,人缘关系、知识储备、从业经验、经营头脑等等因素都要有自知之明,其实创业要成功,对创业者的要求太多了,你具有什么?缺少什么?内心要明明白白。
总之,农村因为条件差,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大学生如果能脚踏实地从小微做起,凭着知识、眼光和激情优势,还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但农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经济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自经自足性,限制了创业者的发展空间和做强做大,因此,只有做到了对农村创业中各种因素的综合权衡和科学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再加上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才可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