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巧用,来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再现想象表达的语境,传达文字背后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神思飞扬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再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现状
近年来,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力创多种教学模式的新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在日常教学中,青年教师倾向于在多媒体(小媒体)教室上课。而公开课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 播放时机不当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播放要有个前提,一定要在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语言,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进行。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二册《棉花姑娘》一文,她刚刚引导6名学生分自然段把课文草草读了一遍,就播放一段从网上下载过来的相关动画片,让全班欣赏,再让学生准备分小组表演,结果在表演时,学生连对话都没读好。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连句子都没读通顺,对文章内容还没有好好领会,对文本优美的语言还没有细细品味、吸收,教师就急急忙忙播放动画片,试图营造童话情境,结果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学过一般,问及课文语句,也茫然不知所答。作为语文课,应更多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的感受,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为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如果学生连文本也没读通顺,更何谈提高语文素养呢?
2. 播放数量过滥
语文课,关键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文章丰富的内涵。在播放课件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在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穿插课件。
也是这堂《棉花姑娘》,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前,教师先播放一组介绍“动物医生”燕子、青蛙、七星瓢虫、蜻蜓的图像,并配以文字介绍;接着,模拟棉花姑娘向学生发出邀请,招呼到她的园子里去玩儿;再是一段配上课文录音的动画片;然后是一幅叶子上爬满蚜虫的图片,蚜虫嚣张地宣战;又是背面写着词语的蚜虫……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着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狂轰乱炸,语文课就成了看电影。由此,我想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注意适量,太滥了会导致教师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环节疲于奔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匆匆跑过场,无暇顾及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犹如走马观花,对知识没时间细细品味、咀嚼。
3. 播放动机不明
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一堂公开课有多媒体课件就是好,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内容,也不管播放的目的是什么,结果花大力气制作的课件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课堂上更谈不上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一位教师执教《山行》,可谓别出心裁,设计出“共赏美景—品味诗意—激扬诗情”的结尾,其中色彩艳丽的画面就有十几幅,在展示这些画面的同时,还配放了给人无限遐想的《高山流水》。且不说这些图片包含教师多少心血,但就其声其景就足以让学生赏心悦目,身临其境。然而,如此精美的课件,起的作用并不甚明显,我觉得教师对这次的播放目的不明确。这堂课从初读古诗到品味诗意再到激扬诗情,已自成一体,结尾却连播图片让学生看图画、听音乐、说联想,又有何目的呢?如果把这一组组生动的画面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跟随着诗人漫游秋山,来一回真真切切的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文中描写美景的深入品味,而且会在他们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之我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生动的课堂情境。因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发挥也越透彻。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能将语言、图像、音乐等按课堂主题要求有机组合,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尽快融入情境。
如在教学课外选学课文《中国救援队,真棒》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地震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请同学们看课件——”随着哀婉的音乐,多媒体随之播放一幅幅大地震后的照片:倒塌后叠成块饼状的建筑物,夷为平地成为废墟的城镇,因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而哀号痛哭的灾民……画面触目惊心,学生感同身受,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课堂的气氛变得凝重了。通过情景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场面,在他们心中积蓄了情感风暴,一触即发,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2. 借助多媒体,再现想象表达的语境
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点燃想象的火花。在传统的说话训练中,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结果常常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合适的句子,或者处于“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状态,如果他们眼前有了活生生的语言表达的环境,有了真切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利用多媒体,就能帮助我们再现语言表达的环境。
如在《秋天的雨》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欣赏秋景,升华情感”,教师这样引导:“看,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一幅幅金色的画……”多媒体视频推出,层林尽染,千山红遍,叠翠流金,绚丽灿烂。多媒体带给学生的是浓浓的秋意,是强烈的视觉冲击,看得出来,他们都被秋雨带来的画面陶醉了。虽然语境往往是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而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在播放后嘎然而止后,老师再问:“在你的眼中,秋天的雨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富有诗意的诠释吧:“秋天的雨是邮递员,把秋姑娘的信息带给我们。”“秋天的雨是故事家,他在讲述着秋天的故事。”“秋天的雨是秋姑娘织出来的布,布上织着果树,织着红叶。”这才是二年级的孩子啊,我想是多媒体帮助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吧!
3. 借助多媒体,传达文字背后的意境
多媒体能把抽象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小学语文中,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词语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费力,不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形象地理解文章字眼,领会文字所传达的意境。
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中“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大森林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卧龙山区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要让学生体会到原始森林的景物美,光靠读书上的语句,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而借助多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从网络中搜集了相关图片,制成幻灯,课堂上带领学生进入了卧龙山区,那富有层次感的绿,令人心醉,学生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学生在多媒体表现的意境中,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再在教师的引领下,入情入境,读得韵味十足,深深感悟了语言文字,表现了美的意境。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成为教育领域的另一次革命,它在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表达语境,传递文字背后的意境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正确评估它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师生共同演奏一首“完美网络交响曲”!
(乐清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再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现状
近年来,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力创多种教学模式的新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在日常教学中,青年教师倾向于在多媒体(小媒体)教室上课。而公开课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 播放时机不当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播放要有个前提,一定要在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语言,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进行。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二册《棉花姑娘》一文,她刚刚引导6名学生分自然段把课文草草读了一遍,就播放一段从网上下载过来的相关动画片,让全班欣赏,再让学生准备分小组表演,结果在表演时,学生连对话都没读好。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连句子都没读通顺,对文章内容还没有好好领会,对文本优美的语言还没有细细品味、吸收,教师就急急忙忙播放动画片,试图营造童话情境,结果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学过一般,问及课文语句,也茫然不知所答。作为语文课,应更多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的感受,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为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如果学生连文本也没读通顺,更何谈提高语文素养呢?
2. 播放数量过滥
语文课,关键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文章丰富的内涵。在播放课件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在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穿插课件。
也是这堂《棉花姑娘》,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前,教师先播放一组介绍“动物医生”燕子、青蛙、七星瓢虫、蜻蜓的图像,并配以文字介绍;接着,模拟棉花姑娘向学生发出邀请,招呼到她的园子里去玩儿;再是一段配上课文录音的动画片;然后是一幅叶子上爬满蚜虫的图片,蚜虫嚣张地宣战;又是背面写着词语的蚜虫……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着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狂轰乱炸,语文课就成了看电影。由此,我想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注意适量,太滥了会导致教师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学环节疲于奔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匆匆跑过场,无暇顾及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犹如走马观花,对知识没时间细细品味、咀嚼。
3. 播放动机不明
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一堂公开课有多媒体课件就是好,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内容,也不管播放的目的是什么,结果花大力气制作的课件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课堂上更谈不上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一位教师执教《山行》,可谓别出心裁,设计出“共赏美景—品味诗意—激扬诗情”的结尾,其中色彩艳丽的画面就有十几幅,在展示这些画面的同时,还配放了给人无限遐想的《高山流水》。且不说这些图片包含教师多少心血,但就其声其景就足以让学生赏心悦目,身临其境。然而,如此精美的课件,起的作用并不甚明显,我觉得教师对这次的播放目的不明确。这堂课从初读古诗到品味诗意再到激扬诗情,已自成一体,结尾却连播图片让学生看图画、听音乐、说联想,又有何目的呢?如果把这一组组生动的画面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跟随着诗人漫游秋山,来一回真真切切的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文中描写美景的深入品味,而且会在他们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之我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生动的课堂情境。因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发挥也越透彻。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能将语言、图像、音乐等按课堂主题要求有机组合,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尽快融入情境。
如在教学课外选学课文《中国救援队,真棒》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地震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请同学们看课件——”随着哀婉的音乐,多媒体随之播放一幅幅大地震后的照片:倒塌后叠成块饼状的建筑物,夷为平地成为废墟的城镇,因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而哀号痛哭的灾民……画面触目惊心,学生感同身受,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课堂的气氛变得凝重了。通过情景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场面,在他们心中积蓄了情感风暴,一触即发,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2. 借助多媒体,再现想象表达的语境
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点燃想象的火花。在传统的说话训练中,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结果常常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合适的句子,或者处于“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状态,如果他们眼前有了活生生的语言表达的环境,有了真切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利用多媒体,就能帮助我们再现语言表达的环境。
如在《秋天的雨》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欣赏秋景,升华情感”,教师这样引导:“看,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一幅幅金色的画……”多媒体视频推出,层林尽染,千山红遍,叠翠流金,绚丽灿烂。多媒体带给学生的是浓浓的秋意,是强烈的视觉冲击,看得出来,他们都被秋雨带来的画面陶醉了。虽然语境往往是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而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在播放后嘎然而止后,老师再问:“在你的眼中,秋天的雨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富有诗意的诠释吧:“秋天的雨是邮递员,把秋姑娘的信息带给我们。”“秋天的雨是故事家,他在讲述着秋天的故事。”“秋天的雨是秋姑娘织出来的布,布上织着果树,织着红叶。”这才是二年级的孩子啊,我想是多媒体帮助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吧!
3. 借助多媒体,传达文字背后的意境
多媒体能把抽象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小学语文中,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词语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费力,不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形象地理解文章字眼,领会文字所传达的意境。
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中“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大森林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卧龙山区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要让学生体会到原始森林的景物美,光靠读书上的语句,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而借助多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从网络中搜集了相关图片,制成幻灯,课堂上带领学生进入了卧龙山区,那富有层次感的绿,令人心醉,学生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学生在多媒体表现的意境中,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再在教师的引领下,入情入境,读得韵味十足,深深感悟了语言文字,表现了美的意境。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成为教育领域的另一次革命,它在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表达语境,传递文字背后的意境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正确评估它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师生共同演奏一首“完美网络交响曲”!
(乐清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