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微信群?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自由了!
  某日,微信发布了一个新特性:退出微信群不再有“XX退出了群聊”这样的提示。得知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无提示退群是微信春节送给我的一份大礼啊!”结果下面n多人点赞,纷纷表示这个改进相当的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老板任向晖两个人默默不语,闷头忙着退群。过了一会儿,他有点炫耀地跟我说:“我退了有差不多10个群。”然后我面无表情地说:“我最少退了20个吧。”
  微信群刚出来的时候,着实红火了一阵子。我还记得2012年四季度的时候,第一批微信群出现了,当时有两个群我都比较喜欢:一个是只有几十人的新媒体主编群,当时国内主流一线互联网科技圈媒体的主编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是NYPM群,有500人之大,汇聚了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的许多活跃分子。后来,我自己也建立了一个“网商天下”群,把我多年认识的电商行业大佬们都拉进来了,外面有不少人托关系找我要求加入这个群。
  当年的微信群真是很热闹的,干货多,话题好,互动的人非常踊跃,群主对群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有人发广告、灌水,一次警告,两次直接踢掉。
  不过这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渐渐的群多起来了,我也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被拉进某个群里去了。
  以前加入某个群,群主一般都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下,告诉大家来的这位什么来头,然后群里的兄弟们还会热情洋溢地欢迎一下。
  后来呢,拉进去也就拉进去了,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其他人都是干什么的,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你连拉你进去的人都不认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微信群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朋友们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也普遍表示不胜其扰。
  天真的孩子可能要问了:“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不退群呢?”
  退群?说得轻巧,可是你一退群,所有人都能看到“许维已退出群聊”,你这不是驳人面子吗?在中国,你懂的。
  所以,听到微信可以无提示退群的那一刻,我真是发自心底里的高兴:终于自由了!
  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退完了那20多个群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微信群呢?
  琢磨的结果是:因为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发生了错位。用人话讲就是:微信群这个功能没问题,但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古往今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演进,信息传播的模型只有两个:“管道式”和“广场式”。
  管道式传播包括交谈、开会、写信、电话、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即时通信)等,它们的共性特点是:
  1.方向性:信息有明确的接收人,不是无目的的乱发。
  2.私密性:除了发信人和接收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不可见。
  3.平等性:发信人和接收人的身份可互换,双方都是发信人,也都是接收人。
  4.强交互:发信人期待获得接收人的反馈。
  5.小范围:参与人数较少。
  广场式传播包括演讲、大众媒体(纸媒、广播、电视)、BBS论坛、微博、朋友圈等,它们的共性特点是:
  1.盲目性:信息没有明确的接收人(虽然大众媒体在面向广告主推销的时候都号称自己是“精准传播”)。
  2.公开性:除了明确禁止的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都可见。
  3.角色性:有明确的“媒介”“受众”身份区分,二者角色不可互换。
  4.弱交互:发信人对接收人反馈的预期较弱。
  5.大众性:参与人数可以非常多。
  很显然,管道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是一对矛盾体,虽然今天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能够让二者“融合”起来(比如说广场式传播也可以有反馈回路),但是它们根本性的矛盾还在那里。
  微信群本质上是管道式传播的一种变体,当群成员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比如个位数),它具有封闭式传播的所有特点,因此我们会用它来进行在线交流、工作协作。我们并不讨厌这种小范围的微信群,相反我们还认为它很有价值。
  可是我们讨厌那种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它们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间密室,但却毫无私密可言;它们的每条信息都提示我去阅读,却和我完全无关;它们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却没有任何价值;它本来应该是一根管道,却被撑成了一个广场。
  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天哪,这不就是我大学时候梦想拥有的那种书店吗?感动到哭了”。
  当我把它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我想发就发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把它发到某一个微信群当中,因为那会让人感觉很二,我为什么要通知群里所有人我喜欢某家书店呢?人家为什么非要看我这条消息呢?
  这就是封闭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的根本性不同:管道式传播是带有强迫性的,当你收到消息以后你必须要去阅读它,因为你天然的认为它和你有关系;而广场式沟通则没有强迫性,受众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所以你不必担心打扰到他们。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微信百人群背后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答案挺简单的,就是社交。大家都想认识更多的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名气,于是就加群、拉群,希望通过这条路径来拓展人脉。可是这个需求和微信群本来应该对应的用户需求偏离了,微信群本来解决的是少部分人的沟通和协作问题,现在却被拿去用作社交工具,不被玩儿坏才怪呢。
  其实要解决社交需求的话,阿里来往的“扎堆”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也是群,可它采用了微博这种广场式传播的产品形态,而不是聊天这种管道式传播的形态,它可能更适合圈子社交这个需求。
  不过很无奈,微信太强大了,根本没给来往验证答案的机会,所以这也就只能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了。
  虽然说了很多微信群的不好,可是微信群其实挺冤的。作为小范围的沟通协作工具,它非常好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多人信息共享的需求。从微信产品运营的角度来讲,微信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微信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它创造出来一个让用户去邀请用户的需求,延展了产品的外部性。
  但事情总是在变化的,在用户基数较少时候合适的策略,当用户基数扩大之后可能就会不合适,负面的效应也会暴露出来。现在微信团队看到了微信群对用户体验造成的损伤,然后用“取消退群提示”这个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这真的是一种智慧。
  微信群本来解决的是少部分人的沟通和协作问题,现在却被拿去用作社交工具,不被玩儿坏才怪呢!
其他文献
为了缅怀先师武林功业,本会隆重推出万籁声功夫系列教学录像带:《自然门武术气功》、《万籁声应用器械选粹》、《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剑述真》、《自然拳、马牙刺》。 In or
<正>编者按无论在世界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卒中都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增加了死亡率和残疾程度,降低了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这是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是波浪式推进的学习过程中不可
《死亡的文学》 作者:D.萨乐娜芙,法国迈克尔龙出版社,1995年出版。 作者萨乐娜芙1994年作为《现 Author of “Death of Literature”:. D Sa music Nuofu, France Michael
心理学在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供反馈一个设计优良的产品,应对使用者的每种动作产生清晰、即刻的反馈。特别是对产品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委员、国家级散手裁判、峨嵋实战技击名家吴信良先生撰著的《峨嵋功实战精择》一书,日前由成都科大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汇古人秘不轻传之绝技,
1998年1月22日上午九时,位于前门的“北京老舍茶馆”的气氛热烈。关心和从事文学工作的领导同导、作家、编辑、记者以及读者代表100多人聚集一堂,出席“《人民文学》改革与
尊敬的编辑先生: 暑假伊始,我在浏览外刊时,发现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读之又读,真可谓爱不释手。这则故事使我忆起25年的生涯中所遇到的许多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好心人。我虽
针对舰船磁场曲线特征,分析比较不同的拟合方法,选用自然边界条件下的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较少的离散磁场测量数据拟合,得到连续的舰船磁场曲线。此方法拟合精度较高,在工程
为了规范投稿、审毕即告、发录用通知等有助于编者、作者之间及时联系的行为,编委会希望投稿者在写稿前先看我刊的征稿启事(刊1999年第1期第46页).寄出之前再按此规定检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