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于是,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话套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忽视了三年级作文的起步教学。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学习描写一种植物,可以在学“花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各种花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花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它们的色彩、形态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植物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植物,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外形、色泽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制约,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的,再现生活的。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打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也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等,形式开放。把作文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注重赏识,激发学生想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新的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让学生写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中反映学生的想象世界,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有的课文要求我们续写故事,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表演,让学生对想象文产生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也可以利用课件展现很多的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掀起读书高潮,激发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开“生活”这潭“活水”,根本无从说起。作为三年组的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范围窄,主要靠阅读获得信息,丰富生活,提升思想。因此,大量阅读是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许多优秀的文章会让学生爱不释手。一旦掀起读书高潮,学生的写作兴趣定会大增。总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关键是教师用心“寻找”,不断总结。有了教师的精彩引导,学生习作的百花园定会五彩斑斓。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瑞金市怡安希望小学)
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学习描写一种植物,可以在学“花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各种花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花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它们的色彩、形态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植物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植物,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外形、色泽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制约,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的,再现生活的。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打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也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等,形式开放。把作文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注重赏识,激发学生想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新的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让学生写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中反映学生的想象世界,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有的课文要求我们续写故事,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表演,让学生对想象文产生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也可以利用课件展现很多的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掀起读书高潮,激发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开“生活”这潭“活水”,根本无从说起。作为三年组的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范围窄,主要靠阅读获得信息,丰富生活,提升思想。因此,大量阅读是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许多优秀的文章会让学生爱不释手。一旦掀起读书高潮,学生的写作兴趣定会大增。总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关键是教师用心“寻找”,不断总结。有了教师的精彩引导,学生习作的百花园定会五彩斑斓。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瑞金市怡安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