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的深度融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人类漫长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人文活动。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让学生欣赏数学之美,教师有必要将数学文化深度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文化,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育人功能。笔者将从四方面例谈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在定理、公式讲授时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定理和公式是千百年数学历史中无数数学家的结晶和产物,也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体现。因此,若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素材,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定理,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它的深刻内涵。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时,教师为学生讲解赵爽的弦图证法。
  如下图所示,正方形 是由小正方形 和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其中 , ,那么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面积为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则有如下等式关系: ,化简后得: 。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就选用了中国古代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作为中央图案,这也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赵爽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初中学习赵爽的弦图证法时,让学生根据割补原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寓理于算的风格。
  在学习数学公式和定理时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理性思考和严谨逻辑推理,还可以带领学生领略数学之美。如解析几何里圆的标准方程 具有简洁之美,也可以充分体现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对称美。数学中无不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学生在这些数学美的熏陶下,审美水平和观念也会逐渐提高。
  二、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产生数学思考,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知道圆周率 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常数,那么教师可以设置一节圆周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分组尝试不同的计算 值的方法再进行相互交流。比如布丰投针问题,是计算 值的最为稀奇的方法之一。
  布丰和他的投针实验:在一个平面上,用尺画一组相距为 的平行线,一根长度小于 的针,扔到画了线的平面上。如果针与线相交,则该次扔出被认为是有利的,否则则是不利的。布丰惊奇地发现:有利的扔出与不利的扔出两者次数的比,是一个包含 的表示式。学生在与布丰“互动”的过程中处于主动探究状态,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我国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精准到六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要早六百多年。这也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我国数学家們勤学苦思、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等德育理念的渗透,实现人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的。
  三、在思想方法中反映数学文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题的精髓,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指导 。教师在思想方法中融入数学文化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数学文化的融入也反过来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之中。许多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
  例1:鸡兔同笼共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四、在实际应用中体现数学文化
  数学不仅是将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而且在众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而数学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而且在于它的应用价值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应用既可以成为数学知识的有效检测途径,也可以成为数学文化的体现的有效载体。
  数学需要严谨的思考,但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一味强调“公式、习题、测试……”枯燥无味,也要像语文课堂一样为学生介绍“知识背景、史时材料”等,让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源头和发展;还要像历史课堂一样穿插“数学家精神、数学故事”,让学生感悟知识内涵、提升个人品格;也要向艺术课堂一样赏析具有独特魅力的“数学创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和谐、对称的美。当数学文化真正与初中教学深度融合,自然渗透到教学中,学生才能在文化熏陶中感悟数学独特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学、走进数学、热爱数学。
其他文献
对于物理学科而言,演示实验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它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现介绍物理规律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从形式上看,演示实验虽然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实验,但它却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的积极思考、针对训练创造条件。教师在演示实验的示范过程中可以从观察现象、操作过程、问题思考等几个方面来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
期刊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是义务素质教育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得出的产物。语文这门学科十分重视对文字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其特征中既由关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也可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情感修养进行培养。学生在进行自主建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时,教师若想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与理念。  一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态度
期刊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Comenius)和裴斯塔洛奇(Pestalozzi)都提倡直观性思想. 在数学研究领域,著名数学家菲利克斯. 克莱因(Felix Christian Klein)曾提出“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更在其著作《直观几何》中指出“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描述要研究的问题,寻求解题思路.”  运用几何直观研究微积分中的问题,能将抽象复杂
期刊
摘要:中考科学复习时间短、内容多,是对知识技能的再认知和提高,对信息传递的量和质都有极高的要求,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细致具体,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可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整合,再通过对比、类比、变式等方式找出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延,使复习效率提高。  关键词:复习 变式 思维 对比 归纳  中考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知识点的再现中,弥补遗漏,在知识的细化中夯实基础领悟方法,同时打破教材章节顺序,将概
期刊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不知道从何入手的,不知所措的实际问题时会产生一种焦虑、急躁、坐立不安的心理现象。什么是问题呢?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创新。”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课堂中解决问题教
期刊
摘要: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最常用的碱,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中考化学的重要反应,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教材没有编排实验,学生对此认识模糊,难以应用。因此,笔者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该实验探究从定性上升到定量,有助于学生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实验背景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反应,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课本中类比氢氧化钙
期刊
所谓微课,就是教师就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结合教学资源用教学视频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以此对学生提供服务。微课的内容短小但里面富含的资源十分丰富,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扩展,也能更自然地引出教学的重难点。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的前十分钟,记忆力较强,思维较活跃,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段。另外,微课的学习内容短小精悍,可以让学生学得没有压力,也可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短时间内提高教
期刊
一、前言  在课堂中,作为班主任的我常常发现学生在我的班会课上往往比在数学课上听得要认真。在数学教学中,不论老师在下多大的功夫,总有部分学生一做数学题就出现错误。而与这些学生的沟通中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学不懂数学的问题,而是在于他们对数学抽象的理解上往往不符合数学的逻辑思维,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上。  二、研究背景  与这些学生沟通时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并非一整天都将自己游离于校园之外,当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讓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使学生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将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我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自己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下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