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宫颈癌年轻(≤35岁)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57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年龄,分别纳入≤35岁组(n=82)及>35岁组(n=75)。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宫颈癌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宫颈癌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对≤35岁组患者随访5年,采用存活和死亡作为其预后判断指标,对可能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16项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宫旁转移、脉管浸润、治疗方式、肿瘤复发及宫颈癌家族史,进行单因素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 (1)≤35岁组宫颈癌患者初次性生活年龄[(21.1±2.6)岁]小于>35岁组[(22.9±2.1)岁];HPV感染率,接触性出血、腺癌、肿瘤宫旁转移及脉管浸润发生率(92.7%、78.0%、19.5%、56.1%、37.8%)均高于>35岁组(77.3%、45.3%、6.7%、36.0%、21.3%),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45,χ2=7.381、17.775、5.888、6.360、5.067;均为P<0.05)。(2)采用存活和死亡作为其预后判断指标,对可能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宫旁转移、肿瘤脉管浸润、治疗方式、肿瘤复发及宫颈癌家族史共计13项因素,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1、4.032、2.699、2.746,χ2=11.721、15.571、8.313、4.877、9.015、13.577、4.911、3.855、9.526,均为P<0.05)。(3)对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13项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类型(OR=6.214,95%CI:1.214~19.154,P<0.05),肿瘤病理分级(OR=10.547,95%CI:2.017~23.574,P<0.05),宫颈间质浸润深度(OR=3.019,95%CI:1.011~9.116,P<0.05),淋巴结转移(OR=2.214,95%CI:1.215~8.067,P<0.05),肿瘤宫旁转移(OR=1.368,95%CI:1.084~7.008,P<0.05),肿瘤脉管浸润(OR=2.007,95%CI:1.006~11.068,P<0.05),治疗方式(OR=1.097,95%CI:1.068~9.106,P<0.05)及肿瘤复发(OR=9.164,95%CI:2.167~35.168,P<0.05),均为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年轻患者的疾病恶性程度较高。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早期对宫颈癌进行预防、筛查、诊断及治疗,以减少宫颈癌年轻患者并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