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漫天弥漫的锅炉烟尘,夏天四处横流的生活污水,街道上垃圾比比皆是,河湾里碎砖破瓦成堆——日益恶化的环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已是迫在眉睫。本人作为地理教师,深有感触,觉得地理学科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师的统一认识,教师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融入环境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本文就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阐述一己之见,与同仁共勉。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体现和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课本自身的要求,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理清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正确的开发资源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课本知识和当地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体现,也是体现地理教学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人、地关系是环境教育的核心问题,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综合性较强。环境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内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勇挑重担,发挥课本优势,在学生刚一接触到这门学科就有鲜活而生动的认识,环保意识便被唤起,学校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成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二、环境教育的途径
1.课堂是环境教育的根本。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材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尤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环境教育内容,使地理知识、环境知识、环保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内环境教育的作用。初中地理课本中的环保问题还是相当多的,如海洋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好材料,多方位地切入,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能够主动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大军中去。
2.课外环境教育是有效补充。
(1)重大节日是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切入点。
世界上与环境相关的节日相当多,植树节、环境保护日、无烟日、世地球日等,甚至连“洋气”的情人节、母亲节等都可以和环保拉上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诸如此类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植树节种树美化校园环境,在世界无烟日举行“烟草”批斗会,分析其危害,教育学生远离烟草,进而保护环境等等。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主题活动,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要保护资源,懂得怎样去保护地球,珍爱地球。
(2)环保调查和环保监测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活动,利用身边的事实教育学生,其效果要比讲大道理好得多。比如,课余时间到当地污染严重的造纸厂、粉丝厂、屠宰场等进行调查研究,亲身体验污染的严重性;到交通拥挤的城市十字路口进行噪音、汽车尾气的监测,动手写出分析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在班内、校内,直至市内进行宣传,广泛地教育市民。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极大地增强环保意识。
(3)举办环境专题讲座是普及环保知识的重要方法。
地方上的环保局、气象局,甚至安监局的技术人员都可以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当然,讲座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只要内容和教学内容相关,和实际相联系即可。例如水资源的缺乏,城市的学生可能感受不深,而农村的尤其是山区的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就地取材举办专题讲座,再和深入实际的体验相结合,教育效果会成倍地增强。
总之,在教学中牢牢地抓住课堂这个根本,辅之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师生间良好互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确定适当的课题,设计出实施方案。课题宜小不宜大,时间不宜太长,一至两月为宜,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相信学生是有很强的创造性的,通过动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总结写出课题小论文,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把环境教育做得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高塄学区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体现和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课本自身的要求,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理清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正确的开发资源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课本知识和当地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体现,也是体现地理教学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人、地关系是环境教育的核心问题,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综合性较强。环境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内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勇挑重担,发挥课本优势,在学生刚一接触到这门学科就有鲜活而生动的认识,环保意识便被唤起,学校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成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二、环境教育的途径
1.课堂是环境教育的根本。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材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尤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环境教育内容,使地理知识、环境知识、环保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内环境教育的作用。初中地理课本中的环保问题还是相当多的,如海洋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好材料,多方位地切入,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能够主动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大军中去。
2.课外环境教育是有效补充。
(1)重大节日是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切入点。
世界上与环境相关的节日相当多,植树节、环境保护日、无烟日、世地球日等,甚至连“洋气”的情人节、母亲节等都可以和环保拉上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诸如此类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植树节种树美化校园环境,在世界无烟日举行“烟草”批斗会,分析其危害,教育学生远离烟草,进而保护环境等等。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主题活动,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要保护资源,懂得怎样去保护地球,珍爱地球。
(2)环保调查和环保监测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活动,利用身边的事实教育学生,其效果要比讲大道理好得多。比如,课余时间到当地污染严重的造纸厂、粉丝厂、屠宰场等进行调查研究,亲身体验污染的严重性;到交通拥挤的城市十字路口进行噪音、汽车尾气的监测,动手写出分析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在班内、校内,直至市内进行宣传,广泛地教育市民。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极大地增强环保意识。
(3)举办环境专题讲座是普及环保知识的重要方法。
地方上的环保局、气象局,甚至安监局的技术人员都可以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当然,讲座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只要内容和教学内容相关,和实际相联系即可。例如水资源的缺乏,城市的学生可能感受不深,而农村的尤其是山区的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就地取材举办专题讲座,再和深入实际的体验相结合,教育效果会成倍地增强。
总之,在教学中牢牢地抓住课堂这个根本,辅之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师生间良好互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确定适当的课题,设计出实施方案。课题宜小不宜大,时间不宜太长,一至两月为宜,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相信学生是有很强的创造性的,通过动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总结写出课题小论文,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把环境教育做得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高塄学区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