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即学校发展。”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发展的关系。对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就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它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学校需要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凸显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
一、参与课程设计,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主要是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合作地介入课程设计,是连接校本课程基本理念和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它的存在与发展,将最大限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帮助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走向卓越。
(一)提高课程意识,激发设计积极性
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是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改革与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营造课程氛围,生成课程意识
学校浓郁的课程文化直接关系到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我校的教研活动、教师发展、学生活动等都围绕着“秀”文化课程这个主线来进行。如我校“秀”文化自主选修课程共分为六大类,其中的“艺术展示苑”中有十个小项,跟音乐教研组有关的就有4项。在项目之初基于教师的特长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开发了4本拓展教材(合唱、腰鼓、少儿舞蹈、鼓乐队),继而对整组教师进行4项基本功的培训,通过试教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学期结束前举办相应的学生文艺汇演予以展示,并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整个过程都在浓浓的课程氛围中进行。
2.加强课程培训,转化课程意识
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机制,通过“外引、内用、网络”三大途径,整合培训资源,为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创建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培训中,特别是让老师们熟悉“校本课程”的概念,并清晰地了解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知道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教师主讲的技能类培训、教研组长的教学培训、骨干教师引进的校外信息、课程自主学习,整个教研组培训体系完整,使教师拥有沉浸式的课程氛围。
(二)展开多方对话,形成默契意会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人,学校要给每一位教师足够的课程开发空间,从开发、实施,到课程评价,全程参与所有工作。这就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并在课程理论家、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教师等之间展开对话,共同进行课程设计。
1.专家引领中对话
为使全体教师对“秀”文化课程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我们就通过专家讲座、专家参与教师沙龙、专家参加教师座谈等形式对“秀”文化课程的理念进行引领。教师针对专家的引领谈自己的感受或提出自己的困惑。
2.教师互秀思想
所谓教师互秀思想就是引导全体老师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先行,秀出自己对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解,秀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秀秀我的课程故事”等评比等活动中,教师之间互相学习,进行研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二、介入课程实施,提升专业素质
富兰说:“成功的课程变革包含着教师学会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实施的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通过构建课堂教学研讨、教研模式的转变等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实践的机会,使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从而提高实施校本课程能力。
(一)骨干引领“秀”
教师的发展是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的引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先培育几位教师先在全校范围内“秀”一把,课堂可以是体现自己个人特长的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展示、个人教学理念的展示等,让全校的老师都来听课、参与,让大家能意识到将自己的特长、自信、爱好、理念充分地展示出来。
(二)教研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研模式都是以学科为组别进行的。校本课程有时又不按学科进行实施,开展年龄为组别的,课程类型为组别的全校性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打破从原来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内的研磨形式,成为跨越年级、跨越学科,让全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真实、自信地展示自己教学风采,让每一位老师都能从同事的教学中汲取亮点。
三、发挥群体力量,形成研究型团队
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教师推向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前沿。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实践、探究、解决问题,与此,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学习为主旋律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校的研究型团队也在悄悄形成。
(一)协作研讨
成立协作组,组织协作学习,有重要意义。确定责任人是成立协作组的第一个步骤。这个责任人是从协作组中产生的,他承担着将小组研修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为的责任。我校协作组的活动程序为:首先是个体学习。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其次是集体研讨。协作组长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教师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教师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以达到让教师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或补充片面的认识。最后是行为跟进。将想法变为行动是“行为跟进”中核心的一步,它可以阐释和明确下一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包括接受来自外部人员的建议,争取更多的专业支持。
(二)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是指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邀上几位倾心教育的同行好友,围坐一圈,沏上一杯清茶,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自由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教学得失,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观点、看法……老师们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三)校际研讨
同伴互助不仅局限于本校同伴之间的互助关系,还可以与外校进行交流学习。近几年,学校先后派老师到杭州的绿城育华小学、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等名校参观学习。老师们把名校先进的课程理念等带了回来,不断充实我校的做法,使我校的课程建设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四、强化激励措施,增强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确保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激励。
(一)环境激励。环境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等来吸纳和稳定人才。学校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切实关心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真正减负,让其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安心教育工作。如在节假日,教师生日等都会有温馨短信祝福,学校成立的乒乓球、烘培等教工社团,更是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
(二)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積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位老师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让每位老师都有了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也奠定了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的基础。
(三)荣誉激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需要教师有研究的持久力与意志力,荣誉激励便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肯定与奖赏。荣誉激励主要是把工作成绩与晋级、提升、评先进联系起来,以一定的形式或名义标定,让教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和激情,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师特别奖”、“课程建设先进个人”等是我校对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优秀团队和个人的最好精神奖励。
学校有怎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师生生活;有怎样的师生生活,就会有怎样的生命成长方式。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必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参与课程设计,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主要是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合作地介入课程设计,是连接校本课程基本理念和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它的存在与发展,将最大限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帮助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走向卓越。
(一)提高课程意识,激发设计积极性
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是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改革与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营造课程氛围,生成课程意识
学校浓郁的课程文化直接关系到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我校的教研活动、教师发展、学生活动等都围绕着“秀”文化课程这个主线来进行。如我校“秀”文化自主选修课程共分为六大类,其中的“艺术展示苑”中有十个小项,跟音乐教研组有关的就有4项。在项目之初基于教师的特长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开发了4本拓展教材(合唱、腰鼓、少儿舞蹈、鼓乐队),继而对整组教师进行4项基本功的培训,通过试教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学期结束前举办相应的学生文艺汇演予以展示,并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整个过程都在浓浓的课程氛围中进行。
2.加强课程培训,转化课程意识
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机制,通过“外引、内用、网络”三大途径,整合培训资源,为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创建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培训中,特别是让老师们熟悉“校本课程”的概念,并清晰地了解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知道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教师主讲的技能类培训、教研组长的教学培训、骨干教师引进的校外信息、课程自主学习,整个教研组培训体系完整,使教师拥有沉浸式的课程氛围。
(二)展开多方对话,形成默契意会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人,学校要给每一位教师足够的课程开发空间,从开发、实施,到课程评价,全程参与所有工作。这就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并在课程理论家、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教师等之间展开对话,共同进行课程设计。
1.专家引领中对话
为使全体教师对“秀”文化课程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我们就通过专家讲座、专家参与教师沙龙、专家参加教师座谈等形式对“秀”文化课程的理念进行引领。教师针对专家的引领谈自己的感受或提出自己的困惑。
2.教师互秀思想
所谓教师互秀思想就是引导全体老师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先行,秀出自己对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解,秀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秀秀我的课程故事”等评比等活动中,教师之间互相学习,进行研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二、介入课程实施,提升专业素质
富兰说:“成功的课程变革包含着教师学会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实施的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通过构建课堂教学研讨、教研模式的转变等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实践的机会,使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从而提高实施校本课程能力。
(一)骨干引领“秀”
教师的发展是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的引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先培育几位教师先在全校范围内“秀”一把,课堂可以是体现自己个人特长的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展示、个人教学理念的展示等,让全校的老师都来听课、参与,让大家能意识到将自己的特长、自信、爱好、理念充分地展示出来。
(二)教研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研模式都是以学科为组别进行的。校本课程有时又不按学科进行实施,开展年龄为组别的,课程类型为组别的全校性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打破从原来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内的研磨形式,成为跨越年级、跨越学科,让全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真实、自信地展示自己教学风采,让每一位老师都能从同事的教学中汲取亮点。
三、发挥群体力量,形成研究型团队
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教师推向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前沿。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实践、探究、解决问题,与此,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学习为主旋律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校的研究型团队也在悄悄形成。
(一)协作研讨
成立协作组,组织协作学习,有重要意义。确定责任人是成立协作组的第一个步骤。这个责任人是从协作组中产生的,他承担着将小组研修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为的责任。我校协作组的活动程序为:首先是个体学习。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其次是集体研讨。协作组长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教师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教师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以达到让教师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或补充片面的认识。最后是行为跟进。将想法变为行动是“行为跟进”中核心的一步,它可以阐释和明确下一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包括接受来自外部人员的建议,争取更多的专业支持。
(二)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是指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邀上几位倾心教育的同行好友,围坐一圈,沏上一杯清茶,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自由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教学得失,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观点、看法……老师们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三)校际研讨
同伴互助不仅局限于本校同伴之间的互助关系,还可以与外校进行交流学习。近几年,学校先后派老师到杭州的绿城育华小学、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等名校参观学习。老师们把名校先进的课程理念等带了回来,不断充实我校的做法,使我校的课程建设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四、强化激励措施,增强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确保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激励。
(一)环境激励。环境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等来吸纳和稳定人才。学校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切实关心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真正减负,让其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安心教育工作。如在节假日,教师生日等都会有温馨短信祝福,学校成立的乒乓球、烘培等教工社团,更是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
(二)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積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位老师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让每位老师都有了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也奠定了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的基础。
(三)荣誉激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需要教师有研究的持久力与意志力,荣誉激励便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肯定与奖赏。荣誉激励主要是把工作成绩与晋级、提升、评先进联系起来,以一定的形式或名义标定,让教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和激情,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师特别奖”、“课程建设先进个人”等是我校对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优秀团队和个人的最好精神奖励。
学校有怎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师生生活;有怎样的师生生活,就会有怎样的生命成长方式。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必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