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句话说:“心态决定一切。”意在提醒人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否则,话难讲,事难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别于他人的,心理活动。与人沟通时如果忽视了这种心态因素,信口开河,往往会出现“人际危机”,最终使自己遭人厌弃。所以,要高质量地沟通,我们必须从正确的“心态”开始。
前段时间,因为公务我频繁去N市出差。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我住进了一家宾馆。当我退房时,服务台小姐公式化地说:“你先在这里等一下,我们要检查一下房间,看看有没有东西损坏或丢失。”接着又好像刻意似的冷冰冰地说道:“几天前,有个客人偷走了浴室的毛巾,还有个客人把床单烧了个洞……”我一听这话,脸有点儿挂不住了,怎么寻思都觉得小姐是在含沙射影地鄙夷我,简直是在侮辱我的人格,于是,我表示抗议。可小姐不买账,声称她只是在照章办事,并没有侮辱我的意思。不用说,之后我再也没住过这家宾馆。
相反,我在另一家宾馆却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退房时,服务台小姐微笑着说:“先生,请您稍等,我们去看看您是否有东西落在房间里了。”我边等待边琢磨,忽然恍悟,这位小姐表达的意思与上次那位小姐所表达的不正是一样的吗?——都是检查房间有无东西损坏或丢失。但显然,后面这位小姐的说话技巧要高明许多。这便是沟通的魅力,或者说是谈话心态的魅力。此后,每次来N城,我都住进这家宾馆。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前面那位服务台小姐的谈话心态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首先,她的心态没能突破自我,或者说利益出发点始终在围绕自身,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这在人际交往中,是很愚蠢的。相对而言,后面那位小姐的话语就好多了,她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从对方的心态出发,同样的目的,但让对方听来顺耳、舒畅,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巧妙地维护了对方的自尊,让人乐于接受。
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沟通?加拿大的柏恩博士认为:人的心态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孩子(child)三种不同心理状态构成。当与不同的人就不同话题进行交谈时,随着角色的转换或交谈内容的变化,这三种心理状态会交替出现,并在某特定的时段内,由其中一种心理状态占主导优势。
“父母”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令人难以容忍的家长作风和命令口吻;“成人”心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他人,用商量的语气与人谈话;“孩子”心态则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在人际交往中,作为行为主体,不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就必处于另一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在“成人”心态下处理事情,往往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事理和逻辑,因此,最理想的谈话效果在“成人”心态与“成人”心态间产生。在“父母”心态和“孩子”心态时,人的理智易受情感支配,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更容易受情绪控制,因而很容易引发冲突。
举个例子,(“父母”心态的)甲:说了半天,你不就是想跳槽吗,我偏不放你走,跳、闹、泡、告,随你便!(“孩子”心态的)乙:你敢不放我?!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咱们走着瞧!——交流于是中断。又如:(“孩子”心态的)甲:警告你,你再挤对我,我就对你不客气啦!(“父母”心态的)乙:谁挤对你了?再说了,就算我挤对你,你能奈我何?!——冲突立刻爆发。
曾在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旅客在购票,等得极不耐烦,破口大骂女售票员:“你是在跟男人谈情说爱吗,没完没了的!”那售票员相当有风度,立刻以“成人”心态回答旅客:“非常抱歉,让你久等了,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一句话,旅客的气便消了大半,事情很快平息。显然,旅客的情绪发自“孩子”心态,而言语却以恼火的“父母”心态释放出来。但训练有素的售票员没有受对方态度左右,坚持以“成人”心态引导对方做出“成人”反应,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交谈氛围。
可见,沟通时良好的心态有多么重要,它会像旗帜一样指引着你去与人交流,也会像地球引力一样推动着你语言的溪泉潺潺流淌。想要修炼成沟通高手,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潜心培养并迫使自己时时保持积极的“成人”心态,至关重要。
从现在起,让我们的沟通从“心”开始!
编辑 寇 爽
前段时间,因为公务我频繁去N市出差。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我住进了一家宾馆。当我退房时,服务台小姐公式化地说:“你先在这里等一下,我们要检查一下房间,看看有没有东西损坏或丢失。”接着又好像刻意似的冷冰冰地说道:“几天前,有个客人偷走了浴室的毛巾,还有个客人把床单烧了个洞……”我一听这话,脸有点儿挂不住了,怎么寻思都觉得小姐是在含沙射影地鄙夷我,简直是在侮辱我的人格,于是,我表示抗议。可小姐不买账,声称她只是在照章办事,并没有侮辱我的意思。不用说,之后我再也没住过这家宾馆。
相反,我在另一家宾馆却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退房时,服务台小姐微笑着说:“先生,请您稍等,我们去看看您是否有东西落在房间里了。”我边等待边琢磨,忽然恍悟,这位小姐表达的意思与上次那位小姐所表达的不正是一样的吗?——都是检查房间有无东西损坏或丢失。但显然,后面这位小姐的说话技巧要高明许多。这便是沟通的魅力,或者说是谈话心态的魅力。此后,每次来N城,我都住进这家宾馆。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前面那位服务台小姐的谈话心态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首先,她的心态没能突破自我,或者说利益出发点始终在围绕自身,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这在人际交往中,是很愚蠢的。相对而言,后面那位小姐的话语就好多了,她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从对方的心态出发,同样的目的,但让对方听来顺耳、舒畅,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巧妙地维护了对方的自尊,让人乐于接受。
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沟通?加拿大的柏恩博士认为:人的心态由父母(parent)、成人(adult)、孩子(child)三种不同心理状态构成。当与不同的人就不同话题进行交谈时,随着角色的转换或交谈内容的变化,这三种心理状态会交替出现,并在某特定的时段内,由其中一种心理状态占主导优势。
“父母”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令人难以容忍的家长作风和命令口吻;“成人”心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他人,用商量的语气与人谈话;“孩子”心态则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在人际交往中,作为行为主体,不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就必处于另一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在“成人”心态下处理事情,往往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事理和逻辑,因此,最理想的谈话效果在“成人”心态与“成人”心态间产生。在“父母”心态和“孩子”心态时,人的理智易受情感支配,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更容易受情绪控制,因而很容易引发冲突。
举个例子,(“父母”心态的)甲:说了半天,你不就是想跳槽吗,我偏不放你走,跳、闹、泡、告,随你便!(“孩子”心态的)乙:你敢不放我?!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咱们走着瞧!——交流于是中断。又如:(“孩子”心态的)甲:警告你,你再挤对我,我就对你不客气啦!(“父母”心态的)乙:谁挤对你了?再说了,就算我挤对你,你能奈我何?!——冲突立刻爆发。
曾在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旅客在购票,等得极不耐烦,破口大骂女售票员:“你是在跟男人谈情说爱吗,没完没了的!”那售票员相当有风度,立刻以“成人”心态回答旅客:“非常抱歉,让你久等了,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一句话,旅客的气便消了大半,事情很快平息。显然,旅客的情绪发自“孩子”心态,而言语却以恼火的“父母”心态释放出来。但训练有素的售票员没有受对方态度左右,坚持以“成人”心态引导对方做出“成人”反应,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交谈氛围。
可见,沟通时良好的心态有多么重要,它会像旗帜一样指引着你去与人交流,也会像地球引力一样推动着你语言的溪泉潺潺流淌。想要修炼成沟通高手,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潜心培养并迫使自己时时保持积极的“成人”心态,至关重要。
从现在起,让我们的沟通从“心”开始!
编辑 寇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