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走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本文通过对滨湖区新兴产业发展形状及趋势的分析,初步提出了符合滨湖区发展特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滨湖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 趋势 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无锡市滨湖区经济社会从“初步转型”向脱胎换骨式“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滨湖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概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先导性、支柱性的产业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
《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目前,江苏省16 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集中了全省约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部在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80%以上,特别是南京、苏州、无锡3 个国家级创新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68%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无锡市“十二五”时期的先导产业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动态跟踪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壮大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按照区委、区政府“三业并进”的战略决策,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统一思想、更新理念、构建载体、创设平台,引进培育了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截至2012年底,滨湖区的各类新兴产业企业已经达到了1123家。新兴产业正在滨湖形成燎原之势,使转型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一)产业支撑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2年,全区1123家新兴产业入库企业有653家实现了销售目标,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78.8亿元,同比增16.9%;其中769家创新型企业有384家实现了销售目标,完成业务总收入25.9亿元,同比增29.5%。全区新兴产业全年共实现税收15.4亿元,同比增16%,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税收超5亿元,传感网、软件服务外包、IC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税收规模均超2亿元。
(二)产业集聚力有效提升
2012年,滨湖区充分发挥中电科、Softtek、同捷汽车、药明康德等项目引领作用,加快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产业产出分别占全市的30%、15%。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园(B-Park)汇集了90%的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生产、研发和服务外包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三)产业影响力加快拓展
2012年,滨湖区全面加大新兴产业产业化培育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全区新兴产业库数据汇总,新兴产业业务收入全年超100万元的企业达到377家,数量比去年增17%,业务总收入增3%;创新型企业业务收入全年超100万元的企业达159家,数量比去年增25%,业务总收入增29%。
三、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包括既具有战略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人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专家、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以及负责执行的实施人才。除了最基本的用人机制外,还应有以下机制:
(一)政产学研结合机制
在‘政产学研’结合中,‘政’是引导者、监督者,‘产’是主力军,是主体,‘学’‘研’是助推器。通过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增强政府对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了解,有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针对无锡地区高校较少、科研机构不强的现状,在政产学研进一步结合上,滨湖区政府应该积极携手全国乃至全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上有实力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向全方位、多层次、集成化方向发展。
(二)投资风险化解机制
政府投资有效引导,社会投资积极跟进,待到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成熟,政府投资有序退出,形成多元化、全方位、高效率的投资模式,建立有效的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化解机制,是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发挥政府在新兴产业投资中的引导作用
新兴产业往往是朝阳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把最需要投资的钱引导到有利于整个产业长远发展且投资最有效、风险最小的行业中来,就需要发挥政府在新兴产业投资中的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建立稳固的投资风险化解机制。
2.构建科学高效的新型产业投融资模式
为了满足科技型创新企业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借助滨湖科技创业投资公司这一投融资服务平台,培育和优化局部投融资环境,促使优质资源和要素向有竞争力的优势创新企业集中,使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有效融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满足。
(三)产业之间协调机制
1.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换代的有机融合
在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服装制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他们在改善民生、改进生产、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短期内无法替代。因此,滨湖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做好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更新和结构调整,做到传统产业科学的换代升级,处理好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做好滨湖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
新兴产业培育需要不断加快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提高整个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不够成熟、配套环境不够完善,要特别重视产业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新兴产业的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甚至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在滨湖区,就要求企业和政府要有强大的要素融合能力,做好滨湖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
(四)区域发展耦合机制
近年来,整个无锡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阔步前进,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一些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物联网研发应用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业务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名列前3位,原创动漫作品量均居全国城市第2位。
对于滨湖而言,实现新兴产业的更大发展,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也要实现与无锡各区之间的有机耦合,即滨湖区新兴产业规划与兄弟各区的耦合、滨湖区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兄弟各区的耦合、滨湖区新兴产业消费市场与兄弟各区的耦合。
责任编辑:康伟
关键词:滨湖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 趋势 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无锡市滨湖区经济社会从“初步转型”向脱胎换骨式“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滨湖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概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先导性、支柱性的产业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
《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目前,江苏省16 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集中了全省约4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部在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80%以上,特别是南京、苏州、无锡3 个国家级创新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68%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无锡市“十二五”时期的先导产业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动态跟踪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壮大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按照区委、区政府“三业并进”的战略决策,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统一思想、更新理念、构建载体、创设平台,引进培育了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截至2012年底,滨湖区的各类新兴产业企业已经达到了1123家。新兴产业正在滨湖形成燎原之势,使转型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一)产业支撑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2年,全区1123家新兴产业入库企业有653家实现了销售目标,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78.8亿元,同比增16.9%;其中769家创新型企业有384家实现了销售目标,完成业务总收入25.9亿元,同比增29.5%。全区新兴产业全年共实现税收15.4亿元,同比增16%,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税收超5亿元,传感网、软件服务外包、IC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税收规模均超2亿元。
(二)产业集聚力有效提升
2012年,滨湖区充分发挥中电科、Softtek、同捷汽车、药明康德等项目引领作用,加快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产业产出分别占全市的30%、15%。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园(B-Park)汇集了90%的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生产、研发和服务外包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三)产业影响力加快拓展
2012年,滨湖区全面加大新兴产业产业化培育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全区新兴产业库数据汇总,新兴产业业务收入全年超100万元的企业达到377家,数量比去年增17%,业务总收入增3%;创新型企业业务收入全年超100万元的企业达159家,数量比去年增25%,业务总收入增29%。
三、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包括既具有战略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人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专家、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以及负责执行的实施人才。除了最基本的用人机制外,还应有以下机制:
(一)政产学研结合机制
在‘政产学研’结合中,‘政’是引导者、监督者,‘产’是主力军,是主体,‘学’‘研’是助推器。通过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增强政府对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了解,有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针对无锡地区高校较少、科研机构不强的现状,在政产学研进一步结合上,滨湖区政府应该积极携手全国乃至全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上有实力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向全方位、多层次、集成化方向发展。
(二)投资风险化解机制
政府投资有效引导,社会投资积极跟进,待到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成熟,政府投资有序退出,形成多元化、全方位、高效率的投资模式,建立有效的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化解机制,是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发挥政府在新兴产业投资中的引导作用
新兴产业往往是朝阳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把最需要投资的钱引导到有利于整个产业长远发展且投资最有效、风险最小的行业中来,就需要发挥政府在新兴产业投资中的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建立稳固的投资风险化解机制。
2.构建科学高效的新型产业投融资模式
为了满足科技型创新企业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借助滨湖科技创业投资公司这一投融资服务平台,培育和优化局部投融资环境,促使优质资源和要素向有竞争力的优势创新企业集中,使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有效融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满足。
(三)产业之间协调机制
1.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换代的有机融合
在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服装制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他们在改善民生、改进生产、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短期内无法替代。因此,滨湖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做好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更新和结构调整,做到传统产业科学的换代升级,处理好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做好滨湖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
新兴产业培育需要不断加快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提高整个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不够成熟、配套环境不够完善,要特别重视产业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新兴产业的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甚至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在滨湖区,就要求企业和政府要有强大的要素融合能力,做好滨湖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
(四)区域发展耦合机制
近年来,整个无锡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阔步前进,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一些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物联网研发应用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业务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名列前3位,原创动漫作品量均居全国城市第2位。
对于滨湖而言,实现新兴产业的更大发展,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也要实现与无锡各区之间的有机耦合,即滨湖区新兴产业规划与兄弟各区的耦合、滨湖区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兄弟各区的耦合、滨湖区新兴产业消费市场与兄弟各区的耦合。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