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瑟》谈作文的“整合”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dx0544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材,有学者认为:“传统的语文教材往往是以阅读课程设计为主、作文课程设计为辅,阅读课程编排结构相对较为完整、科学和精细,而作文课程编排却较为零散、随意和粗放。”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没有现成而完备的套路可走,学生在作文时经常会因为头绪多、材料杂,什么主题都想写,哪个材料都难以割舍而患得患失,以至于写出的东西思路杂乱、不伦不类。所以,“整合”思想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锦瑟》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侧重于从“情诗”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完《锦瑟》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印象锦瑟》,目的是想看他们能否将繁杂的知识有机地“整合”成一篇主题突出,而且符合考场要求的习作。所谓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对于以上李商隐的这首诗,从“情诗”的角度该怎么整合呢?
  学生作文里的关键词有:晚唐、小李杜、牛李党争、终生潦倒、悼念亡妻、心有灵犀等。不难推想,面对这些头绪繁多的素材,不少学生可能会陷入写作的四大困境:①主题不明确,思路混乱、素材堆砌多;②入题太慢,关键处着墨过少;③缺乏文本意识,没能对《锦瑟》进行深入解读,而是避重就轻、旁敲侧击;④挂流水账的陈述太多,缺乏文学语言的锤炼。
  其实,顺势而为,稍加“整合”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种整合是建立在良好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有论者指出:观察和思考可以解决“没什么可写”的问题,表达训练可以解决“不会写”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你会发现一个巧妙的整合方式:以该诗思路为行文顺序,以诗句为切入口,挖掘有关《锦瑟》的“潜力”。为了给学生说明这种方法,我现场创作了《印象锦瑟》:
  是谁?夜月中弹奏,一曲相思,两处闲愁;是谁?风雨下敲击,无端锦瑟,倾诉华年。琴瑟和谐,那是早已有之的故事;红袖添香,那是曾几何时的回忆。我知道,古瑟中的五十根弦;却不知,真正拨动了李商隐心弦的是哪一根?我知道,锦瑟上的雕龙画凤;却不知,真正浮现在玉谿生脑海的是哪一块?无端、无端,没有来由;无端、无端,没有结果。寒风凄楚中,一位四十六岁的诗人凭栏远眺。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在他眼前幻化。往事萦绕心头,像那百步九折萦绕山峦的蜀道,盘旋曲折,挥之不去。
  那是庄周梦蝶的物我两忘。庄子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变成了一只蝴蝶。他有一个疑问:到底是“他”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他”?可以说,在这么一个物我两忘的时刻,庄子糊涂了。其实,李商隐也糊涂了,他与她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那是杜鹃啼血的凄婉迷茫。茫然不可考的蜀国出现了一个叫做杜宇的国君,他本是好心地将自己的权力让渡给另一个人,却不料,这直接导致了蜀国灭亡。所以他十分伤心,幻化成为一只杜鹃,用那沙哑而带血的喉咙去赎罪。或许,李商隐和她之所以没有走到最后,与他的“赎罪”有关。或许,他在政治上陷入牛李党争的“罪”需要用情感的无果来“赎”。
  那是鲛人泣珠的曾经沧海。传说,深海鲛人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变成珍珠。我想,李商隐那时应该也留下了眼泪,只是不知道,那段时间不长的爱情,会不会也变成他们此生最为爱惜的珍珠呢?
  那是良田暖玉的海市蜃楼。传说,良玉埋藏于蓝田,其光不减。人们能够在蓝田的上空发现徘徊不去的彩色烟云,绚烂异常。有人说那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假象,可望而不可及。可是,很多事情,要是你不去经历,怎么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假象?譬如李商隐之于她,或许最终的结局成为一场空,但他们曾经绽放过、绚烂过,这就够了!
  直道相思了无益,情深唯有李商隐!这种情感哪里能够等待,它早已成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印记,留在了晚唐的千古风韵里。只是那时,只关你我;只是那时,已经迷惘。千年之后的你,面对《锦瑟》,会不会有一丝动容呢?
  让我们再回到上述四个学生可能会犯的问题上来,看看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首先,是思路与主题的问题。为了突出主题、思路统一,范文依据《锦瑟》诗句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段落,使得行文更合逻辑、结构统一;至于入题太慢的问题,范文开门见山,开头就直接化用《锦瑟》中的句子,直接点题、层层深入;再是回避《锦瑟》文本的问题,范文处处都在写“锦瑟”,在重点段落中都有对《锦瑟》的解读与分析;最后,是文章语言平铺直叙、苍白无力的问题。范文通篇用较为诗意的语言,避免了枯燥无味。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宁乡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出自名师大家之手,鲁迅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批评等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鲁迅作品是高中语文课堂中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做出稍有裨益的探索。  一、明确鲁迅作品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
作文点评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师的好点评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帅作文。  下面先看学生一篇记叙文的教师点评: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邂逅,未约而相逢,无意而相遇,某人,某物,甚至世间的一切现象;而每一次邂逅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请以“邂逅”
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既要分析典型人物与同类人物的共性,更要着眼于典型人物的个性。在兼顾典型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典型人物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同时,重在分析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一、分析典型人物的外貌特征  一般来讲,小说都会抓住典型人物在外貌上的某写特征进行描
水资源短缺引发的供需矛盾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跨流域、多用水户、多水源等复杂水资源调度管理需求的特点,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水资源联合调度信息系统
中学物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鉴于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教师教学引导如言行不当,极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乃至对物理学科产生厌恶情绪。在授课、辅导、物理实验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