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3-139-01
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体育学科又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起点。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体育课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1.和谐关系。理解和沟通、民主和宽容、自由和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生喜爱教师,才对教师的课感兴趣,否则就会造成“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毫无兴趣可言。要尊重小学生,把他看作是集体中的平等一员,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让小学生参与班里的决策,给小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己做主的机会,允许小学生讲错,做错。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鼓励和引导,挖掘他们言行中合理的部份,然后再从事实和道理上引导他们摒弃不正确的东西,切忌对小学生的想法当头一棒,一看他的做法有问题,就立即堵回去,这一堵,很可能就堵住了小学生创新的源泉。
2.创设情境。体育情境教学就是构建生动形象的活动场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及活动欲望,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氛围,可采用艺术节、单项运动会、球类、广播操、拔河、游戏等各种比赛,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可依据教学要求创设情境;可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3.改革评价。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体育成绩考核办法,除规定技评项目外,其它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就是说,当一个学生自信时,他才会去独立思考自己该做的事。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避免用“笨”、“差”、“憨”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多用“好”、“不错”、“有进步”、“这点做得特好”等表扬、鼓励性的语句。
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重视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这对学生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感到快乐,兴趣高,投入就认真,课的效果就好。学生有了快乐,兴趣,再苦再累都愿意去干,就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一种必备素质。瓦特因水蒸气冲动壶盖这个常人看来常见不过的现象而发问、质疑,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处于小学生时期的学生,由于不受传统精神、习惯的影响和约束,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实践,而创新就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经受得起失败与挫折,这一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小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生时期是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志磨练的关键期,他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应善于质疑、大胆质疑。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为他们提供质疑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或者有问题而又难以启齿,教师则要根据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应该是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时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发挥想象力,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规则、战术、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的运用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性地回答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索、实践,而后教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越强的学生,就越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提一些奇特的问题,教师不能视为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旦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教给小学生多种创新方法,让他们建立有主见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这样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如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组织类似的活动:教师会鼓励小学生用一只皮球玩出多种花样,拍、滚、抛接、夹球跑,以及一个人玩或多人合作玩等,这种一物多玩法不仅能提高小学生活动的兴趣,锻炼身体,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体育学科又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起点。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体育课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1.和谐关系。理解和沟通、民主和宽容、自由和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生喜爱教师,才对教师的课感兴趣,否则就会造成“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毫无兴趣可言。要尊重小学生,把他看作是集体中的平等一员,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让小学生参与班里的决策,给小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己做主的机会,允许小学生讲错,做错。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鼓励和引导,挖掘他们言行中合理的部份,然后再从事实和道理上引导他们摒弃不正确的东西,切忌对小学生的想法当头一棒,一看他的做法有问题,就立即堵回去,这一堵,很可能就堵住了小学生创新的源泉。
2.创设情境。体育情境教学就是构建生动形象的活动场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及活动欲望,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氛围,可采用艺术节、单项运动会、球类、广播操、拔河、游戏等各种比赛,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可依据教学要求创设情境;可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3.改革评价。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体育成绩考核办法,除规定技评项目外,其它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就是说,当一个学生自信时,他才会去独立思考自己该做的事。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避免用“笨”、“差”、“憨”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多用“好”、“不错”、“有进步”、“这点做得特好”等表扬、鼓励性的语句。
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重视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这对学生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感到快乐,兴趣高,投入就认真,课的效果就好。学生有了快乐,兴趣,再苦再累都愿意去干,就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一种必备素质。瓦特因水蒸气冲动壶盖这个常人看来常见不过的现象而发问、质疑,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处于小学生时期的学生,由于不受传统精神、习惯的影响和约束,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实践,而创新就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经受得起失败与挫折,这一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小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生时期是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志磨练的关键期,他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应善于质疑、大胆质疑。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为他们提供质疑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或者有问题而又难以启齿,教师则要根据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应该是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时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发挥想象力,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规则、战术、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的运用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性地回答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索、实践,而后教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越强的学生,就越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提一些奇特的问题,教师不能视为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旦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教给小学生多种创新方法,让他们建立有主见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这样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如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组织类似的活动:教师会鼓励小学生用一只皮球玩出多种花样,拍、滚、抛接、夹球跑,以及一个人玩或多人合作玩等,这种一物多玩法不仅能提高小学生活动的兴趣,锻炼身体,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