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广州市某水库建设工程的项目特点和区域水土流失情况,提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防治因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
关键词:水库;水土保持方案
1.项目概况
广州市某水库建设工程位于广州从化区的良口镇。该水库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6628万m3,工程等别为Ⅲ等,规模为中型水库。正常蓄水位177.50m,相应库容6297万m3。水库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大坝、电站及相应的附属建筑物,发电引水洞、水库管理区、进场道路、上坝道路、进厂道路、通管理区道路等;配套设施主要为移民安置点、淹迁道路及库区防护工程等。
2.项目区概况
某水库地属岭南山系南缘的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南西西向北北东倾斜,至坝址区域渐趋平缓,地形标高为109.5m~599.5m(珠基高程)。项目所在区从化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中的岭南平原丘陵区,工程所在地的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97.4t/(km2·a)
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584.73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为583.83hm2,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90hm2。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原则和工程施工的特点,把因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划分为枢纽工程区、交通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场区、石料场区、弃渣场区和移民安置区共7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部分一级分区下设二级分区。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
本方案根据水库建设特点,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基础上,确定了水土流失防治重点,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临时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4.1枢纽工程区
枢纽工程区主要布置有大坝、管理中心、电站厂房等永久建筑。由于主坝附近的特殊地形,在施工过程中有大开挖坡面,主体设计已有较完善的截排水措施和后期的景观绿化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主要补充设计了施工过程中的临时苫盖措施以及排水出口的沉沙池。
4.2交通道路区
项目区内的交通道路主要是永久道路和施工临时道路,主体设计已有截排水沟和植草护坡,方案补充了施工过程中裸露坡面的临时苫盖措施和填方坡脚的临时拦挡措施,防止裸露坡面的水力侵蚀,保证填方边坡的稳定。针对部分位于淹没区外的临时道路,主体设计计划在施工结束后恢复为林地,本方案新增土地整治措施,并选择百喜草、狗牙根、黑麦草等草种,结合木荷、台湾相思,勒杜鹃、桃金娘、金合欢、山毛豆等乔灌木进行植被恢复,乔灌木株行距1.5m×1.5m。
4.3施工生产生活区
施工生产生活区按照所处位置划分为库内临时工程区和库外临时工程区。库内临时工程区在水库蓄水后会被淹没,因此主要考虑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护措施,方案补充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用于疏导汇水、沉淀泥沙。鉴于库内临时工程区占地范围内土壤较为肥沃,因此设计表土剥离措施,用于弃渣场的绿化用土,表土就近堆放,方案新增临时拦挡和苫盖措施进行防护,防止降雨冲刷土体。
库外临时工程区施工前同样进行表土剥离,用于本区域后期的绿化;施工期补充截排水沟,疏导汇水同时保证边坡稳定,针对库外临时工程区现有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草种选用百喜草、狗牙根、黑麦草,并加入适量山毛豆等灌木种;另外在本区域回填部分的填方边坡新增临时拦挡和苫盖措施,保证填方边坡的稳定,防止降雨冲刷;施工结束后本区域恢复为林地,采用撒播草籽加植乔灌木绿化,乔灌木选用木荷、台湾相思、勒杜鹃、桃金娘,株行距1.5m×1.5m,草种选用百喜草、狗牙根、黑麦草。
4.4临时堆场区
临时堆土场分库内和库外临时堆土场。临时堆土场1位于淹没线范围内,主要堆放来自围堰填筑、隧洞工程的利用方。本区土壤肥沃,方案新增剥离表土措施,用于枢纽工程区绿化和库外临时道路植被恢复覆土。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补充临时截排水沟、沉沙池、临时拦挡及临时绿化等临时防护措施。临时堆土场2位于库区外,用于堆放本区剥离的表土和电站厂房、管理中心的利用方,面积小,排水和沉沙措施由相邻的施工附属占地统筹布设,工程量计入库外临时工程区,方案新增土地整治以及对堆土的临时拦挡、苫盖措施和后期植被恢复措施。
4.5石料场区
从经济和运输便利角度,在项目区周边选择了2个石料场作为本工程用料来源。采用分级开采的方式,每10m设置一条马道,最终形成一个面积3.52hm2、高85m的边坡。本方案设计在开采线3~5m外修筑截水沟,边坡马道新增平台排水沟,用于拦截、汇集本区域产生的汇水,并在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沉淀净化外排汇水;开采前剥离表土放置于弃渣场3保存,待开采结束后将此部分表土回覆至开采平台,并配合喷播植草措施进行边坡绿化,开采平台则采用撒播草籽并种植乔灌木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4.6弃渣场区
本工程设置了3个沟道型弃渣场。施工结束后弃渣场恢复方向为林地,因此方案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弃渣堆置前在渣场四周修筑浆砌石截水沟拦截周边汇水,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沉沙池。弃渣场2和弃渣场3上游汇水面积较大,施工期在沟道底部新增混凝土排洪管。堆渣下游出口修筑4m高的挡渣墙,挡渣墙施工结束后自下至上进行堆渣,堆渣坡度1:3,每10m设一宽3m的马道,马道设排水沟,填渣时石质渣料尽量堆置在下游及底部(挡渣墙上游側),堆至设计高程形成堆渣平台。堆渣结束后将前期剥离的表土回覆至堆渣表面,并结合乔灌草进行绿化,下游堆渣边坡用框格+喷播植草综合护坡,四周走水通道下游出口处设浆砌石排水边沟经下游堆渣边坡两侧接消力池后排入下游。 4.7移民安置区
移民安置区分为移民安置点、淹迁道路和防护工程区3个二级水土流失防治区。本工程涉及移民安置项目,采取靠镇区集中安置的方式,选择的安置点交通便利、临近镇区、场地平整适宜建设。移民安置点总用地面11.22hm2,包括安置用地面积9.72hm2,预留发展用地1.50hm2。主体设计方案采用围合式布置,分四个组团,由多层住宅楼围绕中心绿化区域构成。由于安置区占地范围内主要为林地和园地,为满足后期景观绿化覆土要求,并且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方案新增了表土剥离措施,表土堆放于预留发展用地范围内,待绿化工程施工时进行回填,堆土周边采用编织土袋拦挡,表面采用临时苫盖措施,防止降雨冲刷松散土体产生水土流失。预留用地区存放的表土回填后,采用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另外根据安置区工程建设特点,方案设计新增了施工期的场地排水措施以及沉沙措施,保证场内汇水进入市政管网前的净化处理。
淹迁道路主体已经设计有截排水沟和边坡防护工程,本方案针对施工过程中的裸露边坡新增临时苫盖措施,针对路基填筑段采用编织土袋在填方坡脚进行临时拦挡,全面防治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
防护工程区为一科研实验基地,为避免搬迁,需对其进行垫高,主体设计已有场内排水系统,本方案新增表土剥离措施,表土堆放在临近的弃渣场3,待本区土方回填后作物绿化覆土回填,由于场地垫高会产生填方边坡,因此本方案设计在坡脚采用编织土袋拦挡,稳定坡脚,并在排水沟出口新增临时沉沙池,用于净化汇水。
该水库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如下:
结论
该水库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时,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通过水土流失预测,明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布设防治措施,形成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可以全面预防、治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工程建设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2]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
[3]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4]SL 269—2001 水利水电工程沉沙池设计规范[S].
[5]GB/T 1577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S].
[6]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S].
[7]GB/T 15776-2006 造林技術规程[S].
[8]SL 379-2007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
关键词:水库;水土保持方案
1.项目概况
广州市某水库建设工程位于广州从化区的良口镇。该水库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6628万m3,工程等别为Ⅲ等,规模为中型水库。正常蓄水位177.50m,相应库容6297万m3。水库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大坝、电站及相应的附属建筑物,发电引水洞、水库管理区、进场道路、上坝道路、进厂道路、通管理区道路等;配套设施主要为移民安置点、淹迁道路及库区防护工程等。
2.项目区概况
某水库地属岭南山系南缘的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南西西向北北东倾斜,至坝址区域渐趋平缓,地形标高为109.5m~599.5m(珠基高程)。项目所在区从化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中的岭南平原丘陵区,工程所在地的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97.4t/(km2·a)
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584.73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为583.83hm2,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90hm2。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原则和工程施工的特点,把因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划分为枢纽工程区、交通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场区、石料场区、弃渣场区和移民安置区共7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部分一级分区下设二级分区。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
本方案根据水库建设特点,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基础上,确定了水土流失防治重点,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临时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4.1枢纽工程区
枢纽工程区主要布置有大坝、管理中心、电站厂房等永久建筑。由于主坝附近的特殊地形,在施工过程中有大开挖坡面,主体设计已有较完善的截排水措施和后期的景观绿化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主要补充设计了施工过程中的临时苫盖措施以及排水出口的沉沙池。
4.2交通道路区
项目区内的交通道路主要是永久道路和施工临时道路,主体设计已有截排水沟和植草护坡,方案补充了施工过程中裸露坡面的临时苫盖措施和填方坡脚的临时拦挡措施,防止裸露坡面的水力侵蚀,保证填方边坡的稳定。针对部分位于淹没区外的临时道路,主体设计计划在施工结束后恢复为林地,本方案新增土地整治措施,并选择百喜草、狗牙根、黑麦草等草种,结合木荷、台湾相思,勒杜鹃、桃金娘、金合欢、山毛豆等乔灌木进行植被恢复,乔灌木株行距1.5m×1.5m。
4.3施工生产生活区
施工生产生活区按照所处位置划分为库内临时工程区和库外临时工程区。库内临时工程区在水库蓄水后会被淹没,因此主要考虑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护措施,方案补充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用于疏导汇水、沉淀泥沙。鉴于库内临时工程区占地范围内土壤较为肥沃,因此设计表土剥离措施,用于弃渣场的绿化用土,表土就近堆放,方案新增临时拦挡和苫盖措施进行防护,防止降雨冲刷土体。
库外临时工程区施工前同样进行表土剥离,用于本区域后期的绿化;施工期补充截排水沟,疏导汇水同时保证边坡稳定,针对库外临时工程区现有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草种选用百喜草、狗牙根、黑麦草,并加入适量山毛豆等灌木种;另外在本区域回填部分的填方边坡新增临时拦挡和苫盖措施,保证填方边坡的稳定,防止降雨冲刷;施工结束后本区域恢复为林地,采用撒播草籽加植乔灌木绿化,乔灌木选用木荷、台湾相思、勒杜鹃、桃金娘,株行距1.5m×1.5m,草种选用百喜草、狗牙根、黑麦草。
4.4临时堆场区
临时堆土场分库内和库外临时堆土场。临时堆土场1位于淹没线范围内,主要堆放来自围堰填筑、隧洞工程的利用方。本区土壤肥沃,方案新增剥离表土措施,用于枢纽工程区绿化和库外临时道路植被恢复覆土。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补充临时截排水沟、沉沙池、临时拦挡及临时绿化等临时防护措施。临时堆土场2位于库区外,用于堆放本区剥离的表土和电站厂房、管理中心的利用方,面积小,排水和沉沙措施由相邻的施工附属占地统筹布设,工程量计入库外临时工程区,方案新增土地整治以及对堆土的临时拦挡、苫盖措施和后期植被恢复措施。
4.5石料场区
从经济和运输便利角度,在项目区周边选择了2个石料场作为本工程用料来源。采用分级开采的方式,每10m设置一条马道,最终形成一个面积3.52hm2、高85m的边坡。本方案设计在开采线3~5m外修筑截水沟,边坡马道新增平台排水沟,用于拦截、汇集本区域产生的汇水,并在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沉淀净化外排汇水;开采前剥离表土放置于弃渣场3保存,待开采结束后将此部分表土回覆至开采平台,并配合喷播植草措施进行边坡绿化,开采平台则采用撒播草籽并种植乔灌木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4.6弃渣场区
本工程设置了3个沟道型弃渣场。施工结束后弃渣场恢复方向为林地,因此方案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弃渣堆置前在渣场四周修筑浆砌石截水沟拦截周边汇水,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沉沙池。弃渣场2和弃渣场3上游汇水面积较大,施工期在沟道底部新增混凝土排洪管。堆渣下游出口修筑4m高的挡渣墙,挡渣墙施工结束后自下至上进行堆渣,堆渣坡度1:3,每10m设一宽3m的马道,马道设排水沟,填渣时石质渣料尽量堆置在下游及底部(挡渣墙上游側),堆至设计高程形成堆渣平台。堆渣结束后将前期剥离的表土回覆至堆渣表面,并结合乔灌草进行绿化,下游堆渣边坡用框格+喷播植草综合护坡,四周走水通道下游出口处设浆砌石排水边沟经下游堆渣边坡两侧接消力池后排入下游。 4.7移民安置区
移民安置区分为移民安置点、淹迁道路和防护工程区3个二级水土流失防治区。本工程涉及移民安置项目,采取靠镇区集中安置的方式,选择的安置点交通便利、临近镇区、场地平整适宜建设。移民安置点总用地面11.22hm2,包括安置用地面积9.72hm2,预留发展用地1.50hm2。主体设计方案采用围合式布置,分四个组团,由多层住宅楼围绕中心绿化区域构成。由于安置区占地范围内主要为林地和园地,为满足后期景观绿化覆土要求,并且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方案新增了表土剥离措施,表土堆放于预留发展用地范围内,待绿化工程施工时进行回填,堆土周边采用编织土袋拦挡,表面采用临时苫盖措施,防止降雨冲刷松散土体产生水土流失。预留用地区存放的表土回填后,采用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另外根据安置区工程建设特点,方案设计新增了施工期的场地排水措施以及沉沙措施,保证场内汇水进入市政管网前的净化处理。
淹迁道路主体已经设计有截排水沟和边坡防护工程,本方案针对施工过程中的裸露边坡新增临时苫盖措施,针对路基填筑段采用编织土袋在填方坡脚进行临时拦挡,全面防治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
防护工程区为一科研实验基地,为避免搬迁,需对其进行垫高,主体设计已有场内排水系统,本方案新增表土剥离措施,表土堆放在临近的弃渣场3,待本区土方回填后作物绿化覆土回填,由于场地垫高会产生填方边坡,因此本方案设计在坡脚采用编织土袋拦挡,稳定坡脚,并在排水沟出口新增临时沉沙池,用于净化汇水。
该水库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如下:
结论
该水库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时,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通过水土流失预测,明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布设防治措施,形成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可以全面预防、治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工程建设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2]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
[3]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4]SL 269—2001 水利水电工程沉沙池设计规范[S].
[5]GB/T 1577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S].
[6]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S].
[7]GB/T 15776-2006 造林技術规程[S].
[8]SL 379-2007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