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时节,桃红柳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清明踏青、祭祖扫墓尽孝,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实在是心旷神怡。清明节踏青祭祖,这是我们祖先的慧光,把春意盎然的时节,定为祭祖尽孝的清明节,真正是把孝道祭祖与养生健体结合,两全其美。
我们中国人清明祭祖尽孝的习俗,所以能代代相传,这与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中国儒家有一部《孝经》,这部《孝经》到底是谁写的,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是孔子所述作;第二,是曾子所作;第三,是曾子的门人编辑而成。这三种作者来历都有历史文选可查。《十三经注疏序》讲:“《孝经》者孔子所述作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孔子认为曾参懂得孝道,所以教给他很多孝的道理,曾参作《孝经》”;清朝简相亮《孝经集注》讲:“曾子门人记之也。”查考《吕氏春秋》中也引录不少《孝经》语录,由此可见,《孝经》产生于《吕氏春秋》之前是毫无疑义的。
《孝经》分古今文两种版本。《今文孝经》共十八章,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孝经》在神州大地普及弘扬是在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因国家提倡弘扬孝道,对儒家《孝经》作了至高的评论:“伦之大本,穷理要道。”汉武帝倡导“天下诵之”,并且将《孝经》列入《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七经。汉代大力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八字精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尽孝是第一,“孝为百行之首”,“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在汉代将“孝道”作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标准被写入史书。《汉书》、《后汉书》人物传都颂扬孝子。《晋书》有《孝子传》。自汉代开始将“孝道”代代相传。一个人是否对父母孝敬,是否对国家效忠,是考验人们道德品格高低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是崇尚大同的礼仪之邦,“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鄙人运用“三合一”法,将《孝经》精华辑录原文,白话今译,简短略评,力求使读者读后能明其理。现分四方面略述如下:
(一)孝,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今译:
孔子说:“孝道是一切修养道德品格的根本。”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
今译:
“曾子说:我很冒味地请问老师,圣人们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人最为高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
略评:
人们总喜欢称赞平时孝敬父母的子女是良心好。这良心具体一点讲,就是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对人民效忠,所以孝是德之本。养生修炼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正”才能行正。为此,养生之道与孝道如《道德经》所讲:“尊道贵德。”孝道是最高级的养生之道。唯有心地纯正的人,才能具有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效忠祖国的崇高道德品格。
(二)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章》)
今译:
认识掌握天时地理四时四季的自然道法,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万物生长的规律,勤劳耕耘,开源节流,省吃俭用,创造物质用来奉养父母。
略评:
奉养父母是精神上与经济上的付出。付出要甘心情愿,在经济上积蓄资粮。奉养父母不是一阵子,要自始至终,直到养老送终。那才是一个孝子的高尚情操。
(三)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是天经地义。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曾子曰:“甚哉,孝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孝经》《广要道章》)。
今译:
孔子说:“教育人民要互相亲善友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曾子说:“太对了!孝道是多么博大精深啊!”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有规律地运行,地上万物生长,顺其四时季节而道法自然。这是天经地义的。人们要自觉地顺应,要认识到,尽孝道犹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谁也不能抗拒。为此,尽孝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
略评:
父母用心血汗水把子女养育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十月怀胎”。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恩与尽责是统一的。如一个人对父母不孝,对国家人民不忠,那就大逆不道,这是伦理不容,公理鞭挞的。劝君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大慈大悲,恪尽孝道。
(四)孝有标准,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的“五孝”。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
今译: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对父母恭敬孝顺,在饮食生活上,照顾侍奉要有欢乐愉快的心情;当父母生病时,要担忧关心为他们及时治疗;父母死了,要以悲哀、沉痛的心情办好后事;祭祀祖先要讲究礼节,要严肃认真。这五方面都办完美了,那应当是称得上尽责任的孝子。”
略评:
“五备”可以译为“五孝”。在《礼记·祭统》讲:“五备”可收纳为“三孝”,生则养,没则丧,丧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尊此三道者,孝之行也。”每一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生老病死。作为子女,当父母老年时体贴关心犹为重要。生病时关心治疗,死亡时办好丧事,那才是真正对父母尽孝道,真正尽到责任。“孝道”当然也并非只对父母行孝,应是在家行“孝”,于国尽“忠”。忠孝是每一个人的品德根本。人出生、长大、衰老、死亡,这是自然必由之路,所以“孝道”是永恒的,是检验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孝为百行之首”,有其深邃的道理。
〖编辑:修远〗
我们中国人清明祭祖尽孝的习俗,所以能代代相传,这与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中国儒家有一部《孝经》,这部《孝经》到底是谁写的,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是孔子所述作;第二,是曾子所作;第三,是曾子的门人编辑而成。这三种作者来历都有历史文选可查。《十三经注疏序》讲:“《孝经》者孔子所述作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孔子认为曾参懂得孝道,所以教给他很多孝的道理,曾参作《孝经》”;清朝简相亮《孝经集注》讲:“曾子门人记之也。”查考《吕氏春秋》中也引录不少《孝经》语录,由此可见,《孝经》产生于《吕氏春秋》之前是毫无疑义的。
《孝经》分古今文两种版本。《今文孝经》共十八章,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孝经》在神州大地普及弘扬是在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因国家提倡弘扬孝道,对儒家《孝经》作了至高的评论:“伦之大本,穷理要道。”汉武帝倡导“天下诵之”,并且将《孝经》列入《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七经。汉代大力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八字精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尽孝是第一,“孝为百行之首”,“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在汉代将“孝道”作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标准被写入史书。《汉书》、《后汉书》人物传都颂扬孝子。《晋书》有《孝子传》。自汉代开始将“孝道”代代相传。一个人是否对父母孝敬,是否对国家效忠,是考验人们道德品格高低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是崇尚大同的礼仪之邦,“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鄙人运用“三合一”法,将《孝经》精华辑录原文,白话今译,简短略评,力求使读者读后能明其理。现分四方面略述如下:
(一)孝,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今译:
孔子说:“孝道是一切修养道德品格的根本。”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
今译:
“曾子说:我很冒味地请问老师,圣人们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人最为高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
略评:
人们总喜欢称赞平时孝敬父母的子女是良心好。这良心具体一点讲,就是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对人民效忠,所以孝是德之本。养生修炼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正”才能行正。为此,养生之道与孝道如《道德经》所讲:“尊道贵德。”孝道是最高级的养生之道。唯有心地纯正的人,才能具有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效忠祖国的崇高道德品格。
(二)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章》)
今译:
认识掌握天时地理四时四季的自然道法,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万物生长的规律,勤劳耕耘,开源节流,省吃俭用,创造物质用来奉养父母。
略评:
奉养父母是精神上与经济上的付出。付出要甘心情愿,在经济上积蓄资粮。奉养父母不是一阵子,要自始至终,直到养老送终。那才是一个孝子的高尚情操。
(三)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是天经地义。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曾子曰:“甚哉,孝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孝经》《广要道章》)。
今译:
孔子说:“教育人民要互相亲善友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曾子说:“太对了!孝道是多么博大精深啊!”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有规律地运行,地上万物生长,顺其四时季节而道法自然。这是天经地义的。人们要自觉地顺应,要认识到,尽孝道犹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谁也不能抗拒。为此,尽孝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
略评:
父母用心血汗水把子女养育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十月怀胎”。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恩与尽责是统一的。如一个人对父母不孝,对国家人民不忠,那就大逆不道,这是伦理不容,公理鞭挞的。劝君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大慈大悲,恪尽孝道。
(四)孝有标准,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的“五孝”。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
今译: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对父母恭敬孝顺,在饮食生活上,照顾侍奉要有欢乐愉快的心情;当父母生病时,要担忧关心为他们及时治疗;父母死了,要以悲哀、沉痛的心情办好后事;祭祀祖先要讲究礼节,要严肃认真。这五方面都办完美了,那应当是称得上尽责任的孝子。”
略评:
“五备”可以译为“五孝”。在《礼记·祭统》讲:“五备”可收纳为“三孝”,生则养,没则丧,丧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尊此三道者,孝之行也。”每一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生老病死。作为子女,当父母老年时体贴关心犹为重要。生病时关心治疗,死亡时办好丧事,那才是真正对父母尽孝道,真正尽到责任。“孝道”当然也并非只对父母行孝,应是在家行“孝”,于国尽“忠”。忠孝是每一个人的品德根本。人出生、长大、衰老、死亡,这是自然必由之路,所以“孝道”是永恒的,是检验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孝为百行之首”,有其深邃的道理。
〖编辑: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