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并使探究充实有效,是一线科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 有效教学
科学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问题才会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时间展开有效的探究,是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观察,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直接答案,这种做法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要想学生产生问题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问题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观察记录,并提出问题,它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我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桌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这块岩石从哪儿搬来?岩石有哪些特点?岩石有哪些种类?岩石有什么用途……基于亲身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现实性和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比较适合在课堂内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二、在矛盾冲突中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凸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目标和方向。
凸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
如要求学生对“加穿衣服让我们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假设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衣柜里挂满衣服,为什么衣柜温度不会上升?这与假设结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根据矛盾基础提出要证明衣服能否给身体带来热,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进行观测呢?通过思维论证和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正是根据科学课追求的目标。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在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科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说:“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情况一样。”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在这之前教学内容都在关注物体本身上,学生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在第一个活动中——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不同状况现象出现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自然会提到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这与前面所学的有关物体沉浮的知识联系起来了,展开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的探究。这样前一个探究结果很自然地延伸到下一个问题。
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虽然早有定论,但今天是学生在直接探究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但确确实实直接在搞“科学”,这正是科学课教师追求的。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和培养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发现是思维论证和假设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 有效教学
科学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问题才会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时间展开有效的探究,是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观察,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直接答案,这种做法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要想学生产生问题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问题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观察记录,并提出问题,它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我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桌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这块岩石从哪儿搬来?岩石有哪些特点?岩石有哪些种类?岩石有什么用途……基于亲身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现实性和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比较适合在课堂内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二、在矛盾冲突中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凸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目标和方向。
凸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
如要求学生对“加穿衣服让我们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假设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衣柜里挂满衣服,为什么衣柜温度不会上升?这与假设结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根据矛盾基础提出要证明衣服能否给身体带来热,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进行观测呢?通过思维论证和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正是根据科学课追求的目标。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在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科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说:“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情况一样。”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在这之前教学内容都在关注物体本身上,学生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在第一个活动中——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不同状况现象出现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自然会提到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这与前面所学的有关物体沉浮的知识联系起来了,展开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的探究。这样前一个探究结果很自然地延伸到下一个问题。
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虽然早有定论,但今天是学生在直接探究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但确确实实直接在搞“科学”,这正是科学课教师追求的。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和培养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发现是思维论证和假设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