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生活特色。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旨在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文章通过课前引导、课堂互动以及课后实践三个环节来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传统文化;传承
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产物。然而随着国外节日的冲击,人们对洋节的了解远远高于中國传统节日。人们知道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等等洋节,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为此应当让小学生从小浸润在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之中,让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注重课前引导,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对那些较为传统的节日尤为陌生,一些美食背后都隐藏着地方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旧时只有在节日才能吃到的没事如今随处可见,例如榨粉、五色糯米饭等等,为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前结合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他们小时候都过那些节日,在节日都做些什么、吃些什么等等,然后再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
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时,教师应当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并为学生指明课前调查方向,例如以当地的榨粉美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榨粉的来源、工艺、使用节日等等,又如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的缘由等等。总之,在让学生调查当地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答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前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互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些传统文化特色,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所调查了解的信息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为此为了让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地了解,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互动,从具体上来讲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方式。首先,师生互动。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课前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榨粉、五色糯米饭、春节贴对联、包粽子等传统文化图片让学生一一指认,由于学生在课前对此有所复习,他们看到熟悉的内容能够快速回答出来,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生生互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当地传统文化,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最终讨论结果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能够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也为课后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课后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环境下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离不开课后实践。此外,通过课后实践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也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课后实践。例如班级中的女学生喜欢手工编织,教师便鼓励她们在课后协同家长做一些传统的手工编织,并将做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说出她们所编制的东西渊源、用途以及里面包含了那些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节日活动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例如在每年的三月三可以组织学生到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参加“花婆节”,在“花婆节”上学生可以看到当地老人传统的榨粉工艺,教师在和当地政府协商下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尝试榨粉,并由当地老人向学生讲解榨粉的来历以及其文化内涵,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在清明节当天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蒸五色糯米饭比赛,教师在讲解比赛标准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下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印在脑海之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此课程的作用,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婷.基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
[2]孙嘉怡.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法制博览,2019(15).
[3]李臣之,纪海吉,张利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校本建构:地方文化融入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传统文化;传承
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产物。然而随着国外节日的冲击,人们对洋节的了解远远高于中國传统节日。人们知道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等等洋节,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为此应当让小学生从小浸润在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之中,让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注重课前引导,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对那些较为传统的节日尤为陌生,一些美食背后都隐藏着地方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旧时只有在节日才能吃到的没事如今随处可见,例如榨粉、五色糯米饭等等,为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前结合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他们小时候都过那些节日,在节日都做些什么、吃些什么等等,然后再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
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时,教师应当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并为学生指明课前调查方向,例如以当地的榨粉美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榨粉的来源、工艺、使用节日等等,又如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的缘由等等。总之,在让学生调查当地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答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前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互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些传统文化特色,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所调查了解的信息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为此为了让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地了解,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互动,从具体上来讲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方式。首先,师生互动。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课前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榨粉、五色糯米饭、春节贴对联、包粽子等传统文化图片让学生一一指认,由于学生在课前对此有所复习,他们看到熟悉的内容能够快速回答出来,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生生互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当地传统文化,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最终讨论结果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能够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也为课后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课后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环境下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离不开课后实践。此外,通过课后实践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也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课后实践。例如班级中的女学生喜欢手工编织,教师便鼓励她们在课后协同家长做一些传统的手工编织,并将做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说出她们所编制的东西渊源、用途以及里面包含了那些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节日活动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例如在每年的三月三可以组织学生到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参加“花婆节”,在“花婆节”上学生可以看到当地老人传统的榨粉工艺,教师在和当地政府协商下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尝试榨粉,并由当地老人向学生讲解榨粉的来历以及其文化内涵,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在清明节当天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蒸五色糯米饭比赛,教师在讲解比赛标准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下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印在脑海之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此课程的作用,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婷.基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
[2]孙嘉怡.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法制博览,2019(15).
[3]李臣之,纪海吉,张利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校本建构:地方文化融入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