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都是教师一人包办的,教师受苦受累,却效果不佳,老师精批细改,学生未必领情,往往只是看看等级就扔到一边,很少学生对老师下的批语认真思考,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作文被改得“遍体鳞伤”而丧失写作的兴趣。这是因为在讲解与批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可见,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当家作主”,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改活动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激发学生的评改作文兴趣,这样才让让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引经据典,明确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开采出来,要经过雕琢、磨砺等许多道工序的反复加工,才能制作成精美的器具.写文章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自然更不例外.“文章不厌百回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课上,多为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用名人修改文章的实例教育学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贾岛“推敲”的由来……都是我国关于文章修改的典型事例.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也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也说:“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教师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
二、教师引路,范例导改
要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能力,教师先要为学生引一条可循的路子。首先,让学生熟悉批改模式,可以针对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多媒体出示一篇作文,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修改也可以翻阅全班作文后,选择三篇(好、中、差各一篇),组织学生对全文作精心的、细致的批改还可以结合本次训练重点,对作文的有关重点部分精批细改,然后将原文和批语印发给学生阅读。总之,教师从批改的内容到方法,都要给学生充分示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展开讨论、修改,从而学会自改作文。在修改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积极性。通过修改,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改,怎样改,以及这样改的理由,学会了迁移,修改起习作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1.评语激趣。根据小学生好表扬的特点,我采取写评语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改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改文的兴趣。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不仅评点立意、选材、构思,还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改得真妙,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让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
2.借榜样激趣。一是把以往若干个校友修改的作文原稿装订成册,二是把以往一个学生同一篇作文的所有修改稿装订成册,让学生传阅,并组织学生谈感想。这种榜样,学生可感、可信、可比、可学。
3.展示引趣。先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改正稿和修改的原稿,再请学生参观议论。学生一对照比较,看出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结果,先走一步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还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四、方式多样,避免枯燥
1.集体评改。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发给人手一份,老师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
2.结对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除了可以采取发到谁的就改谁的习作方法外,还可让学生结对互改互批。老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因此,审视同班同龄人的作文来,格外认真投入。这样,既训练了批改作文的能力,又体验了批改作文的艰辛,还培养了认真负责的精神。
3.一文多改。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我要求学生一文要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深加工”。学生随着知识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对自己的习作也会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给自己的习作修改、雕琢、润色。
4.旧作新改。就是学生升上四年级后,以现在的认识水平去修改各自在三年级写的作文。学生在看自己旧作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文素质提高了。这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修改能力,所以改起旧作来得心应手。
指导学生自己改文,不是说老师可以“清闲”,相反地,老师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艰苦的“教练”工作:一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二要讲究要求的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三要发掘学生改文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精神。
刘墉先生曾说过:不要怕高山耸峙,只要你有毅力,峰顶就在眼前;不要怕长夜漫漫,只要你能忍耐,光明就将出现。对培养学生自主批改作文也一样,只要我们老师常抓不怠,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
可见,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当家作主”,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改活动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激发学生的评改作文兴趣,这样才让让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引经据典,明确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开采出来,要经过雕琢、磨砺等许多道工序的反复加工,才能制作成精美的器具.写文章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自然更不例外.“文章不厌百回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课上,多为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用名人修改文章的实例教育学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贾岛“推敲”的由来……都是我国关于文章修改的典型事例.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也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也说:“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教师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
二、教师引路,范例导改
要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能力,教师先要为学生引一条可循的路子。首先,让学生熟悉批改模式,可以针对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多媒体出示一篇作文,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修改也可以翻阅全班作文后,选择三篇(好、中、差各一篇),组织学生对全文作精心的、细致的批改还可以结合本次训练重点,对作文的有关重点部分精批细改,然后将原文和批语印发给学生阅读。总之,教师从批改的内容到方法,都要给学生充分示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展开讨论、修改,从而学会自改作文。在修改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积极性。通过修改,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改,怎样改,以及这样改的理由,学会了迁移,修改起习作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1.评语激趣。根据小学生好表扬的特点,我采取写评语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改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改文的兴趣。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不仅评点立意、选材、构思,还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改得真妙,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让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
2.借榜样激趣。一是把以往若干个校友修改的作文原稿装订成册,二是把以往一个学生同一篇作文的所有修改稿装订成册,让学生传阅,并组织学生谈感想。这种榜样,学生可感、可信、可比、可学。
3.展示引趣。先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改正稿和修改的原稿,再请学生参观议论。学生一对照比较,看出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结果,先走一步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还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四、方式多样,避免枯燥
1.集体评改。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发给人手一份,老师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
2.结对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除了可以采取发到谁的就改谁的习作方法外,还可让学生结对互改互批。老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因此,审视同班同龄人的作文来,格外认真投入。这样,既训练了批改作文的能力,又体验了批改作文的艰辛,还培养了认真负责的精神。
3.一文多改。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我要求学生一文要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深加工”。学生随着知识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对自己的习作也会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给自己的习作修改、雕琢、润色。
4.旧作新改。就是学生升上四年级后,以现在的认识水平去修改各自在三年级写的作文。学生在看自己旧作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文素质提高了。这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修改能力,所以改起旧作来得心应手。
指导学生自己改文,不是说老师可以“清闲”,相反地,老师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艰苦的“教练”工作:一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二要讲究要求的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三要发掘学生改文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精神。
刘墉先生曾说过:不要怕高山耸峙,只要你有毅力,峰顶就在眼前;不要怕长夜漫漫,只要你能忍耐,光明就将出现。对培养学生自主批改作文也一样,只要我们老师常抓不怠,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