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太守自谓也”注释商榷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统编版教材注释:“〔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1]
   这条注释的内容是否正确,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了质疑。张继定、陈顺宣所编的《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三年级》就曾提出:“文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这条注释粗看似妥,但细嚼欠当。首先,问的是谁给亭子命名的,回答当然也该讲是谁为亭子命名,而照注释,回答的却是‘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变成是用什么来命名了,显得答非所问。其次,‘谓’在这里即为动词‘为’,指为亭子命名这件事。照注释,‘谓’作名词(称谓之意)活用为动词,不妥当。‘太守自谓’就是‘太守自为’,即太守自己命名的意思。这样才合文意,也与前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句相一致。”[2]
   且不管此书给出的解释是否正确,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于1987年,至今已有33年了,可见教材那条注释也以权威的姿态保持了33年。
   在古代典籍中,“自谓”是个极常见的词语,意为“自称”。如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还有那“自谓侯身”的笑话:《三国志·魏志·明悼毛皇后传》:“后父嘉,……封嘉博平乡侯。……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俯拾皆是,可不必再多举。
   如果要按照教材注释来讲,就必须把“太守自谓也”增成“太守〈以〉自〈号〉谓〈之〉也”,才能对应得上。训诂学上有一大弊,即所谓“增字解经”或“增字为训”。清人王引之解释“增字解经”说:“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乃于文句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3]教材的注释,即不能免“增字为训”之嫌,因为“自谓”不可能有“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这样意思;再稽之古籍,在有限的闻见所及中,也无其他例证。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流弊所及,已经有中考教辅书在总结“谓”字的“一词多义”时,根据课下注释给“谓”字增加了一个“命名”的义项!
   然而,这两句若直译成“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自称”,确实又前后不能贯通。难点在于,“太守自谓也”这个句子包含有特殊的复杂的情况。回过头来说,真不能不佩服金圣叹的精准把握。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评点欧阳修《醉翁亭记》,在“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句下评曰:“记名亭人。法只应云‘太守也’,今多‘自谓’二字,因有下注也。”[4]
   金圣叹只用三言两语就把问题的症结讲透了。按照文法,只应说“名之者谁?太守也”。而要说成“太守自谓也”,是同时要对“醉翁”是太守的号进行解说。“太守自谓也”这句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名之者”是“太守”;二,“醉翁”是太守“自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即:“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醉翁是太守的自称。”所以下文与此紧接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故自号曰醉翁也”就是对这里“醉翁是太守的自称”进行解释说明。文气贯通。
   这里,“醉翁是太守的自称”中,“醉翁”二字也是“增”进來的,是否也属“增字为训”,则是需要略作解释的。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一书中讲到“古书异例”,其中有“蒙上省”的“省文”之例。[5]“太守自谓也”中,“自谓”的内容在本句中并未出现,其实是蒙上文“醉翁亭也”中的“醉翁”而省略了,即“醉翁”二字并不是以己意“增”进来的,而是文中本有的,只不过是将省略补全。
   正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两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各家的翻译也都不尽相同,略举如:
   例⑴ 张鸣先生翻译成:“给亭子起名的人又是谁呢?就是自称‘醉翁’的滁州太守。”[6]
   例⑵ 钟基先生等翻译成:“谁给亭子起的名字呢?就是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7]
   例⑶ 宋心昌先生翻译成:“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称‘醉翁’的那个太守。”[8]
   例⑷ 王水照先生翻译成:“亭子的名称是谁的?是太守自己的称号。”[9]
   例⑸ 林冠群、周济夫先生翻译成:“给亭子起名的是谁呢?那便是太守自己取的名。”[10]
   既然原句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注释也应体现出原句的属性,译为“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醉翁是太守的自称”,清晰而准确。如果一定要按单句来翻译,也应如上举5例中的前3例那样,译为“是自称醉翁的太守”。
   注释: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2]张继定,陈顺宣.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 三年级[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48.
   [3][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道光七年刻本,卷三一《通说下》.
   [4][清]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修订版) 第五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479.
   [5]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
   [6]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7:439.
   [7]钟基,李先根.王身刚译注.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11:759.
   [8]宋心昌.欧阳修诗文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56.
   [9]李梦生等译注.古文观止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97.
   [10]林冠群,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16.
其他文献
每篇小说都有一个叙述者,叙述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叙述视角。对一篇小说而言,由谁来讲故事很重要。诺亚·卢克曼认为,在排除全知视角和框架故事的前提下,“叙述者的观点可以成为一本书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并认为小说中的叙述者要承担三种任务:展示其在故事中的活动、描述事件的展开、用观点给故事润色。[1]   视角之于小说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叙述者及叙述者带来的特定的视角问题,并如何让学生
《文心雕龙·章句》云:“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可见,句子是表示区划的。一句,就是“一局”,一个区划。所以文章中的句子是一种限定,句末符号就是它的“界碑”。   把一定的语义限定为句子,同以下因素有关:同思维内容有关,同现实情景有关,同文章语境有关,同艺术需求有关。   一、思维内容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语言与思维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性。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集中体现在语义的完整性
面对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这个时代对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传授为主传统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吟唱)”,单元学习导读要求“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归根结底,读懂字词是实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基本条件。然而,死记硬背仍是当前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常态。由于单个词语往往具有多层含义,因此在翻译时学生常常区分不清;即使是同一含义在不同语句中所体现的内涵也有细微的差异,学生同样很难做到准确翻译。因此,在日常教学抑或考试中,学生出现漏译、误译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如何使学生减少漏译、误译,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引
打开微博,浏览贴吧,会发现“内卷”的使用频率颇高,且多见于年轻人群体,高校学生尤为突出。笔者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和《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均未找到“内卷”的释义及用法。   “内卷”一词起初源自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63年出版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其中“in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主题单元。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类文学名著,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受篇幅所限,教材中选入的《桥》《穷人》《在柏林》等篇目都是短篇小说,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阅读小说的方法,但我们的教学不能仅止于此。我们应该做进一步的阅读延伸指导,让学生由学会阅读短篇小说向能够阅读长篇小说过渡。阅读长篇小说,不仅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还应关注作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