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在缅甸战场的尴尬处境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迪威,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官。他竭力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但却因不了解蒋介石的本性,在缅甸战场上几乎成了被愚弄的“大傻瓜”,处境非常尴尬,险些毙命于缅甸莽林之中。
  
  像一只“烤熟的山羊”
  被送上中国祭坛
  
  1941年12月7日清晨7点40分,日特遣队向驻泊在珍珠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突然袭击,珍珠港事件爆发。与此同时,日军还对香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等地的美军和英军发动进攻,使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德国和意大利也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遥相呼应,并应日本要求于12日签定了三国联合作战协定,公开对美宣战。至此,美国力避两面作战的局面终于不可抗拒地出现了。
  同一天,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提议在重庆召开对日作战问题的联合军事会议,主张成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军事同盟,共同对轴心国作战。12月23日,会议如期召开,由蒋介石主持。
  
  会议上,中国主张研究和制定一项全面的对日作战计划;美国从其战略利益出发,基本同意中国的意见;英国则对中美两国心存芥蒂,不愿让中美两国染指其在亚洲的殖民地,其与会代表韦威尔只同意研究加强缅甸防御问题。但会后罗斯福还是说服了丘吉尔,成立以蒋介石为最高统帅的盟军中国战区,并在中国成立盟军联合作战参谋部。12月30日,罗斯福把这一安排电告蒋介石,蒋非常高兴,并要求罗斯福派一名美国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的总参谋长。
  让谁去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看中了德鲁姆中将,因为德鲁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远征军总参谋长,同时此人狂妄自大、桀骜不驯,在马歇尔看来最合适,他认为:“蒋是个自命不凡的人,那就让我们给他派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吧!”但当德鲁姆听说美国不会向中国派遣部队,他将成为一个无美国军队的空头参谋长时,坚决拒绝接受这项任务。
  德鲁姆拒绝受命,马歇尔只好把目光转向陆军部长史长汀曾向他推荐的史迪威将军,史正准备率领远征军横渡大西洋,从法属西非登陆进攻德国。当马歇尔向史迪威交待任务并征求其意见时,史迪威表示“愿意听从派遣”,并提出指挥权问题,希望能得到蒋介石的明确答复。
  蒋介石历来把掌握军队的指挥权看作命根子,但面对美国空军力量和美械装备的支援,他不得不暂且答应下来。1月22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一方面对史迪威来华“甚表欢迎”;另一方面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联军参谋长须受统帅之命而行,此点应先决定,则其他问题皆可根本解决也。”
  1月22日,总参谋长马歇尔和陆军部长史长汀分别召见了史迪威,将最后的决定告诉了他,并与他对赴华就职问题作进一步深谈。2月9日,罗斯福总统也亲自召见史迪威,20分钟的会面中,史迪威见缝插针向总统问了一句他非常关心的问题:“总统是否有信带给蒋介石?”意在请总统为他能取得盟军指挥权撑腰。但罗斯福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鼓励他说:“告诉蒋介石,我们永远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我们一定坚持到底,直到中国全部收复失地。”就这样,史迪威带着他组织的35人随行参谋班子,像一只“烤熟的山羊”,被送上了中国祭坛。
  
  像一块“夹心面包”
  两面碰壁受挤压
  
  1942年2月11日,也就是被罗斯福总统召见两天后,史迪威乘飞机离开华盛顿飞向中国。3月6日,史迪威正式拜会了蒋介石,申明了美方赋予他来华的使命和职权,并略谈了他对缅甸作战的初步想法。史迪威最关心的指挥权问题,得到了蒋介石明确的允诺:“即将由你来指挥中国入缅部队。”史迪威感到松了一口气,现在不用每天早晨在惶恐不安中醒来,发愁到底能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了。然而史迪威也不难发现,他所希望得到的指挥权,实际上是蒋介石下的赌注,即以此换取美国的援助和借用这位美国将军与英国人争夺中国入缅军队的指挥权。
  当中国远征军兼程挺进缅甸时,英军却于3月8日轻易放弃仰光。蒋介石怒气冲冲地对史迪威说:“那些狗娘养的英国人,他们撤出了仰光,却没有通知我们的联络官,我决不会服从他们的命令。”“建议中英两国军队皆由将军指挥,循例联合军队都是部队较多之国家指挥较少者,今我国不愿重提此议,惟主张由第三国将领如将军之者。”“余电请罗斯福总统,让他转告丘吉尔,必须由你来担任缅甸盟军的指挥官,否则我就把入缅部队全部撤回来。”
  尽管史迪威对蒋介石解释说:“我们在缅甸的利益比英国人要多,英国人只需要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而我们则需要仰光这个港口来保证物资供应。如果我们积极作战,或许英国人也会坚持战斗,这样就可以从中获利。”但蒋介石还是向罗斯福发去了电报。只是英国人坚持不接受,美国人也不愿意就此问题与英国人争辩,蒋介石计划落空,史迪威也深知自己成了同盟国复杂矛盾的“夹心面包”。
  史迪威根据蒋介石的授权,准备立即赴缅,指挥中国入缅的第五军和第六军作战。行前蒋介石反复叮嘱,这两个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这次入缅甸作战不能失败,并告诉他:“我已命令在缅的杜聿明、甘丽初两位军长和驻滇参谋团林蔚团长绝对服从你的命令。”
  史迪威赶赴腊戍时,中英两国正在调整部署,并已在仰光以北250公里形成了一条平行的防线,但两国的协同问题仍悬而未决。蒋介石为抵制英国人要求由英国统一指挥盟军的企图,宣布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以卫立煌上将任司令官(由杜聿明代理),负责直接统辖入缅的中国军队。英国人也采取对应措施,以亚历山大上将为英缅军总司令,取代他们认为对中国过于软弱的赫顿中将。
  3月12日,史迪威到达眉苗的当天,礼节性地拜访了缅甸总督史密斯爵士。总督听完史迪威的自我介绍后,觉得中国人竟搬来一位美国将军担任远征军总指挥,感到惊讶不已,但为了保持绅士风度,对史迪威的到来还是表示欢迎,并以最高统帅者的口气保证,将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
  第二天,史迪威会见走马上任的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当他听说史迪威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将独立指挥中国远征军时,马上瞪起眼睛说:“我接受的任务是全权指挥缅甸的中英军队,这样的安排使我一开始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史迪威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难道我们是白吃饭的吗?我同样可以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
  就在史迪威与亚历山大为争夺中国入缅军队指挥权暗中较劲时,参谋团团长林蔚告诉他:几天前刚收到蒋介石的来电,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部队“暂缓开拔”。这使史迪威第一次领教了蒋介石所谓“绝对服从史迪威之命令”的真正含义。
  
  被愚弄成一个“大傻瓜”
  东吁会战一场空
  
  3月21日,史迪威从重庆返回腊戍时,得知日军第十五军团奉南方司令官内寺一上将命令:“于5月末以前,在曼德勒附近捕捉、歼灭英蒋联军主力,随后将残余之敌从缅甸境内一扫而光。”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西路第三十三团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右岸进攻英军,向仁安羌进发;中路军第五十五师团由勃固地区出发,沿中央铁路向东吁中国远征军进攻,然后向曼德勒发展;在仰光登陆的第五十六师、第十八师,拟在东吁地区集结,尔后第五十六师向东进攻,直插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回国路线;第八师加入中路主攻方向,进攻曼德勒。
  史迪威根据前线战况,立即签发了东吁、彬文那第一次会战的第一号作战命令,命令中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第五军戴安澜之第二○○师坚守东吁防线,掩护主力展开;第六军廖耀湘之新二十二师立即由曼德勒开赴彬文那以南地区,准备支援第二○○师作战;第五军余韶之第九十六师由腊戍开往曼德勒,作总预备队;第六军第九十三师、第四十九师和暂编第五十五师一部,在萨尔温江东岸一线占领阵地,监视泰国境内之敌,并掩护第五军东侧安全;第六军暂将第五十五师主力交由第五军指挥,配合东吁防线作战。
  整个作战企图是充分利用第二○○师已形成的阵地作诱饵,更多地吸引日军于它的周围。当日军派出部队迂回包抄切断二○○师的退路以行歼灭时,廖耀湘的二十二师悄悄地隐蔽在二○○师的背后,并有意留出日军实行包抄的地带,一旦日军进入,二○○师一部、二十二师、九十六师便可从三面夹击予全歼。
  但命令发出一个星期,在有铁路和公路的情况下,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才运动300公里未到达指挥位置。史迪威对着电话几乎嗓子都叫哑了,但军长杜聿明总是推三阻四,好像是在敷衍一个眼瞎耳聋的老人,把史迪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3月27日。新二十二师终于到达距东吁前线约30公里的耶达谢。
  史迪威一再要求新二十二师立即发起攻击,但杜聿明迟疑不决,强调部队必须进行休整。史迪威怒不可遏:“休整,休整!时间不允许我们休整,二○○师的官兵还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并操起电话递向杜聿明,严厉地说:“你马上给二十二师下命令,叫他最迟明天傍晚之前发起进攻。”杜聿明无可奈何地接过电话对师长廖耀湘说:“明天傍晚之前发动进攻!”史迪威怕杜聿明耍滑头,又立即一把抓过电话亲自对廖耀湘说:“明天傍晚你如果不能发动进攻,我就要撤你的职,耽误了反攻,我要枪毙你!”放下电话后,史迪威马上去与英国方面联系,请求西线英军与远征军相配合。
  史迪威一离开指挥部,杜聿明就对参谋长罗汉伦说:“你马上电话通知廖耀湘,让他就地给我睡觉,没有重庆方面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调动部队。”杜聿明又用无线电联系上了林蔚团长,让他把史迪威下令调动二十二师的情况向他作了汇报。
  蒋介石鉴于前线二○○师的艰难处境,发出密电:“二十二师可以开至前线,但不得轻易发动进攻。”这道命令经过九曲十八折后,仍按原来的报告渠道回到杜聿明的手里。
  当戴安澜的第二○○师在战火中浴血奋战时,史迪威又向廖耀湘下过两道发起总攻的命令,而杜聿明却召集新二十二师营以上军官开会讨论该不该发起总攻。大家七嘴八舌,各持一端,战术分析东拉西扯,讨论了两天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杜聿明只好向史迪威报告说新二十二师无法执行进攻命令,然后就躲了起来。史迪威急得没有办法,愤愤闯进新二十二师师部,敲着桌子对廖耀湘吼道:“你们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进攻?”廖耀湘嘟哝着回答:“二○○师已经被敌人围住了,九十六师又没有开到,我们不能拿二十二去冒这个险。”史迪威气得脸色煞白,盯着杜聿明说:“那我去找给你下命令的人去。”说着气冲冲地跨门而出。
  走出新二十二师部,史迪威站在星空之下,听到南面传来隆隆炮声,不禁长叹:自己虽然是中国入缅军队的总指挥,可连一个师、一个团也调不动;身边没有警卫部队,没有权利处理贻误战机的人。
  3月28日,杜聿明迫于各方压力,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终于向新二十二师下达了总攻命令。但由于缺乏进攻决心,同时也由于日军的顽强抵抗,进展十分迟缓。29日史迪威亲自赶到新二十二师指挥部耶达谢督战时,杜聿明冷淡中透着轻蔑和鄙视对他说:“对不起,将军,我不能让第五军同如此强大的敌人冒险硬拼,必须保全第二○○师,才有利于以后的作战,所以我不得不让第二○○师突围后撤,我要对我的部队负责!”史迪威怒火中烧:“你不对我的命令负责吗?”“不,我只对委员长负责。”杜聿明之所以回答如此干脆,是因为他在前一天就把第二○○师准备后撤的计划报告了蒋介石,并且得到了批准,而史迪威却毫无所知。杜聿明转身走了,带走了随行人员撤往彬文那,把史迪威甩在了耶达谢。
  4月1日,史迪威抵达重庆,商震向他证实,第二○○师从东吁撤退确实是蒋介石批准的,这天恰好是“愚人节”,他顿时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蒋介石愚弄了的“大傻瓜”,心中的怒火全都集中到了蒋介石的头上。
  
  功亏一篑彬文那
  惨败缅北入莽林
  
  4月1日中午,史迪威怒气冲冲地钻出汽车,连蒋介石伸出的手也不握一下,昂头直冲客厅,摘下帽子往茶几上一掼,冲着蒋介石说:“我名义上是个总指挥,但军长和师长都不听从我的命令,我又没有足够的权力强制他们服从。我不能撤他们的职,仅仅跟他们讲道理是毫无用处的,我成了一个毫无权力的傀儡,受苦受累,还要为别人的失误承担责任,我必须辞职。”蒋介石摆出一副十分惊讶的神态,问道:“他们为什么不服从?娘希匹,我要调查,哪个不服从我就枪毙他。”史迪威哼道:“岂止是师长,我指的是你,你为什么一方面委任我为入缅军队总指挥,一方面又在背后另搞一手,我在前方东奔西跑,布置作战,你却坐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仅凭一点零星的情报,就把手直接插到一个师、一个团里去,你叫我怎么指挥?”接着,史迪威进一步摊牌说:“我们美国是不能把那些有用的装备拿来给你们这样的军队使用的,我们空军也不能支援你们去打这样的窝囊仗。”
  史迪威的“杀手锏”使蒋介石在沙发上呆了,与史迪威一起陷入了沉默之中。最后还是蒋介石打破了沉默,走到史迪威的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决定严查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免除林蔚的指挥权,派原十九军司令罗卓英为远征军司令官。他要绝对听从你的一切命令,缅甸的一切军务由你全权操持,这次我同你一同去缅甸,我要当众向他们宣布,你是他们的头头,怎么样,这样行吗?”
  史迪威冷冷地说:“我希望这些都能兑现。”蒋介石坚定地说:“没问题,放心吧?”
  4月5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与史迪威一道从重庆飞往缅甸。为兑现承诺,蒋介石当着史迪威、罗卓英和杜聿明等人的面,亲自宣布了五条有关史迪威指挥权的命令。随后蒋介石与史迪威等人共同商定组织了“彬文那会战”计划,其部署是:以第九十六师在彬文那一线构筑预设阵地;以第二十二师在沙斯瓦至彬文那之间逐次抵抗,将日军吸引到第九十六师主阵地;尔后以新二十二师、第二○○师和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从彬文那两侧出击,将日军包围在彬文那南部予以歼灭。
  史迪威又一次振奋起来,在4月8日蒋介石离缅回国后,立即开始行使他的“全权指挥”,逐步实施精心设计和组织“彬文那会战”计划。
  在中国远征军主力第五军彬文那会战大体就绪,即将向进至预定地区的日军作战的关键时刻,在史迪威认为最关键的环节出了问题:东西两翼相继告急,西线英军放弃了兰谬,一路后退,还要求中国远征军到西路英军方面的沙斯瓦、马圭接防,掩护其后退。与此同时,东线也出现了严重的情况,日军第五十六团从东吁转向右侧迂回,在莫契击溃了第六军五十五师,正急速向乐可、东枝方向穿插。
  彬文那地区的远征军主力,东西两翼受到了日军的威胁,情况十分危急,4月18日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放弃彬文那会战,命令第五军各部向漂贝、塔泽、敏铁拉一带撤退,准备实施曼德勒会战。
  英国人不战北撤,不仅给中国军队西翼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对中国军队的士气影响也很大。中国东路第六军的战况进一步恶化,致使整个战局急转直下。向东侧迂回的日军第五十六团于4月20日实施穿插急进行动,在第五军和第六军之间打了个楔子,不仅威胁中国两个军的翼侧,而且使远征军的后方要地腊戍门户洞开。
  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史迪威急调第二○○师和第六军之第九十六师、第四十九师出击,封闭第五军和第六军结合部,以阻断日军穿插。同时史迪威电请印缅第一军团斯利姆将军,要求英军立即从西线增援中国军队,可英国军队此时已经准备越过伊洛瓦底江向印度撤退,根本不愿意增援。斯利姆将军在电话中说:“史迪威将军,我们是不会死守曼德勒的,要守也守不住,你们也尽可能地快撤吧,据空中侦察报告,日军在东线的部队已经出现在腊戍以南了。”
  “流氓,一伙见死不救的家伙!”史迪威撂下电话,狠狠地骂道,并立即赶赴皎克西与亚历山大举行紧急会谈。岂料英国人对缅甸战场已不感兴趣。亚历山大对史迪威说:“我想你是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在缅甸战场还是由你来统一指挥的好。”史迪威一听火冒三丈,拍着桌子气急败坏地说:“什么,当初为什么不交给我指挥,如今搞成这个样子,想叫我来给你们擦屁股!”亚历山大不动声色地说:“很对不起,我接到韦威尔元帅的命令,他让我在无力挽回局面的时候,尽快撤退到英帕尔,在那里组织一道钢铁防线,挡住日军的进攻,我们有保卫印度的更重要的责任。”亚历山大继续说:“目前已经是一个败局,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中英军队必须有计划、有秩序地撤退,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参加会谈的中方代表林蔚也小心翼翼地说:“委员长已要求尽量把入缅部队安全无恙地撤回到中国去。为了接济这次撤退,我们已派出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师和李云鹏的预备二师,在惠通桥东岸沿江布防;在腾冲怒江沿岸又加派了八十八师扼守;同时我们又派出第六军四十九师沿腊戍南下增援,以堵住日军北上。”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无可奈何地决定:盟军放弃曼德勒,撤往伊洛瓦底江以北。
  4月28日,史迪威轻车简从奔赴曼德勒前线,指挥远征军部队后撤。30日远征军部队撤过伊洛瓦底江,沿曼德勒至密支那的窄轨铁路向北撤退。就在中英军队北撤,准备建立新的缅北防御体系时,突然一夜之间,英国军队扔下遍地坦克、各式车辆和枪炮,向西急速撤退,抢在日军到达之前渡过了钦敦江,直奔印度而去,这虽然使英军在缅甸战场上的损失减到了最低,可是却把掩护他们撤退的中国军队置于绝境之中。
  杜聿明看到英国部队西逃印度,率领第五军第九十六师、新二十二师,沿着铁路和公路匆忙向北撤退。5月1日,曼德勒失陷。罗卓英也一早离开了史迪威,乘火车追赶杜聿明去了,把史迪威甩在瑞姑。史迪威清楚地认识到:分裂和崩溃的危险已经迫近。
  杜聿明率军部直属部队及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于5月31日改道入印,在美国空军投弹药的支持下,至7月25日才抵达印度利多,2万多人的部队仅剩3000多名病弱兵。
  第九十六师和炮兵、工兵各一部,进入高山路险、有毒蛇猛兽的山区后,病亡惨重。余部历经2个多月的千辛万苦,于8月17日陆续抵达滇西剑川。
  第二○○师和新二十八师撤退中遭到日军伏击,戴安澜在率部奋战中中弹负重伤,5月26日停止了呼吸。6月29日,转到云龙时,全师仅剩2600人。
  就这样,中国远征1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入缅甸,作战不足两个月,而死亡总数高达61万人,其中作战伤亡仅为11万人,近5万人却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中。
其他文献
拉琴和修琴,乍听起来好像没有多大的关联,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精通二胡演奏的人来说这是保证顺利演奏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众所周知,一把好的二胡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一
为什么对轮、滚、摇等常用指法在演奏中会发出不符合每个指法应有的发音效果要求?原因约有四。 Why does the commonly used fingering on the wheel, roll, shake and so o
电影工业之所以能够进入有六时代.主菜还是胶片。可惜初期的胶片品质不住,是进有音讯号后1使得这个发展时用延宕了八年的时间才全面改观。也为日后电影音乐大且采用古典音乐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教室里的扫把是功能最多的扫把:值日生用它扫地,班主任用它当惊堂木,数学老师最厉害,把它当直尺在黑板上画图,有时画得精准到仿佛扫把杆上有刻度。例句:咱们班的扫把呢?语文
一位女士参加一个进修班,她接班上要求,请丈夫写下使她可以成为更好的妻子的六个意见,要丈夫在第二天早晨写好,而在第二天早晨,她得到的却是一束鲜花,她丈夫说:“我想不出要
《世纪战争》(上)(下)作者:[意]鲁西阿诺·加里八尔迪著定价:78.00元出版时间:2005年1月本书展示了人类在一个世纪之中所犯下的巨大的、可怕的错误。记述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
Objective: To purify the natural antikeratin autoantibody (AK auto-Ab) and observe its effects on the prolif eration of the cultured keratinocytes. Methods: Nat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对“整合”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采用正确合理的教法,还要尽力避免步入“为多媒体而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