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本文试从创设科学问题情境角度,阐述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育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把握好提问方式,提问内容,提问对象,提问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巧设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创设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创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深,学生无法着手回答,容易形成“死水一潭”,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学生疲于应付、懒于思考。创设的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问时可以通过层递式提问,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解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我们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通过水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何水从三个小孔中射出?为何最下面的小孔水射得最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逐级递进,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一个高潮。
例如,学习密度知识后,有一杯盐水,如何测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一:先用量筒量出20 ml的盐水,然后测出空烧杯质量,再将20 ml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算出20 ml盐水的质量,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方案二: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倒入一部分盐水,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算出盐水的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学生得出这两个方案后,老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这两个方案,从理论上都可行,但是按照第一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第二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为了避免出现误差,你有什么最佳方案吗?这样乘胜追击,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严密起来,从而得出了最佳方案。
学习物体沉浮条件,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马上沉入水底。于是设疑:谁有办法使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想来试一试。果然,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为何同样一块橡皮泥有时会沉入水底,有时会浮在水面上?同学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实质上是改变橡皮泥的什么因素?那么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通过层层设疑,同学们解开一个个疑团,从而也引起了他们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欲望。
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上台阶,逐渐登高远眺,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二、巧设问题的曲与直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直问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翻然醒悟,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教学中,直中有曲,直曲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的正与反
平时,我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从问题的正面着手。从问题始态到终态,顺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思考问题。课堂提问也是这样,习惯从问题的正面提出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制造矛盾,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学习摩擦力知识时,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后,为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假设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通过测碳酸钠与盐酸(装置与一气球相连)反应前后质量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后质量变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设疑:这个反应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导致质量变小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还使学生清楚了空气的浮力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使学生加强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使思维更加严密。
通过反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四、巧设问题的虚与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所困惑,此时老师若及时地给予点拨指导,学生即会有疑团大解,拨开乌云见青天之感。在提问时也可故弄玄虚,编拟一些隐含思维错误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真假虚实辨析,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4 g碳与8 g氧气反应生成12 g二氧化碳。学生看到后一下议论开了,有些同学没有异议,有些同学有点疑义,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我们先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质量关系,8 g氧气只能与3 g碳完全反应,实际上有1 g碳并没有参加反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生成11 g二氧化碳。这下学生恍然大悟,上了老师的当。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没有疑问了。
在科学学习中,对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有些学生往往会觉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模棱两可。通过虚虚实实的设问,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难点得以化解。
五、巧设问题的点与面
新课程下的科学知识,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利用不同的科学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进行教学,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课堂提问中也是如此,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能使学生学习纵横交错、触类旁通。
在学习盐酸的性质后,我们知道硫酸也是一种酸。那硫酸具有哪些性质呢?它的性质与盐酸相似吗?酸具有什么通性?为什么酸具有通性?通过盐酸的性质引发学生探究硫酸性质以及酸的通性,从而使酸的性质系统化。
把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以点带面,能够使学生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思维和发散思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提高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J].物理教学探讨,1995(1).
[3]王超良.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4]刘文泉.论物理教学教育合理性提问[J].课程·教材·教法,1994(11).
(永康市实验学校)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育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把握好提问方式,提问内容,提问对象,提问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巧设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创设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创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深,学生无法着手回答,容易形成“死水一潭”,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学生疲于应付、懒于思考。创设的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问时可以通过层递式提问,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解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我们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通过水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何水从三个小孔中射出?为何最下面的小孔水射得最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逐级递进,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一个高潮。
例如,学习密度知识后,有一杯盐水,如何测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一:先用量筒量出20 ml的盐水,然后测出空烧杯质量,再将20 ml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算出20 ml盐水的质量,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方案二: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倒入一部分盐水,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算出盐水的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学生得出这两个方案后,老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这两个方案,从理论上都可行,但是按照第一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第二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为了避免出现误差,你有什么最佳方案吗?这样乘胜追击,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严密起来,从而得出了最佳方案。
学习物体沉浮条件,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马上沉入水底。于是设疑:谁有办法使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想来试一试。果然,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为何同样一块橡皮泥有时会沉入水底,有时会浮在水面上?同学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实质上是改变橡皮泥的什么因素?那么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通过层层设疑,同学们解开一个个疑团,从而也引起了他们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欲望。
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上台阶,逐渐登高远眺,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二、巧设问题的曲与直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直问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翻然醒悟,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教学中,直中有曲,直曲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的正与反
平时,我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从问题的正面着手。从问题始态到终态,顺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思考问题。课堂提问也是这样,习惯从问题的正面提出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制造矛盾,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学习摩擦力知识时,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后,为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假设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通过测碳酸钠与盐酸(装置与一气球相连)反应前后质量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后质量变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设疑:这个反应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导致质量变小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还使学生清楚了空气的浮力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使学生加强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使思维更加严密。
通过反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四、巧设问题的虚与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所困惑,此时老师若及时地给予点拨指导,学生即会有疑团大解,拨开乌云见青天之感。在提问时也可故弄玄虚,编拟一些隐含思维错误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真假虚实辨析,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4 g碳与8 g氧气反应生成12 g二氧化碳。学生看到后一下议论开了,有些同学没有异议,有些同学有点疑义,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我们先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质量关系,8 g氧气只能与3 g碳完全反应,实际上有1 g碳并没有参加反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生成11 g二氧化碳。这下学生恍然大悟,上了老师的当。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没有疑问了。
在科学学习中,对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有些学生往往会觉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模棱两可。通过虚虚实实的设问,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难点得以化解。
五、巧设问题的点与面
新课程下的科学知识,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利用不同的科学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进行教学,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课堂提问中也是如此,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能使学生学习纵横交错、触类旁通。
在学习盐酸的性质后,我们知道硫酸也是一种酸。那硫酸具有哪些性质呢?它的性质与盐酸相似吗?酸具有什么通性?为什么酸具有通性?通过盐酸的性质引发学生探究硫酸性质以及酸的通性,从而使酸的性质系统化。
把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以点带面,能够使学生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思维和发散思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提高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J].物理教学探讨,1995(1).
[3]王超良.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4]刘文泉.论物理教学教育合理性提问[J].课程·教材·教法,1994(11).
(永康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