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科学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本文试从创设科学问题情境角度,阐述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育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把握好提问方式,提问内容,提问对象,提问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巧设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创设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创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深,学生无法着手回答,容易形成“死水一潭”,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学生疲于应付、懒于思考。创设的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问时可以通过层递式提问,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解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我们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通过水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何水从三个小孔中射出?为何最下面的小孔水射得最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逐级递进,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一个高潮。
  例如,学习密度知识后,有一杯盐水,如何测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一:先用量筒量出20 ml的盐水,然后测出空烧杯质量,再将20 ml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算出20 ml盐水的质量,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方案二: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倒入一部分盐水,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算出盐水的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学生得出这两个方案后,老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这两个方案,从理论上都可行,但是按照第一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第二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为了避免出现误差,你有什么最佳方案吗?这样乘胜追击,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严密起来,从而得出了最佳方案。
  学习物体沉浮条件,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马上沉入水底。于是设疑:谁有办法使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想来试一试。果然,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为何同样一块橡皮泥有时会沉入水底,有时会浮在水面上?同学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实质上是改变橡皮泥的什么因素?那么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通过层层设疑,同学们解开一个个疑团,从而也引起了他们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欲望。
  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上台阶,逐渐登高远眺,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二、巧设问题的曲与直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直问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翻然醒悟,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教学中,直中有曲,直曲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的正与反
  
  平时,我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从问题的正面着手。从问题始态到终态,顺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思考问题。课堂提问也是这样,习惯从问题的正面提出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制造矛盾,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学习摩擦力知识时,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后,为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假设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通过测碳酸钠与盐酸(装置与一气球相连)反应前后质量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后质量变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设疑:这个反应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导致质量变小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还使学生清楚了空气的浮力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使学生加强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使思维更加严密。
   通过反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四、巧设问题的虚与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所困惑,此时老师若及时地给予点拨指导,学生即会有疑团大解,拨开乌云见青天之感。在提问时也可故弄玄虚,编拟一些隐含思维错误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真假虚实辨析,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4 g碳与8 g氧气反应生成12 g二氧化碳。学生看到后一下议论开了,有些同学没有异议,有些同学有点疑义,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我们先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质量关系,8 g氧气只能与3 g碳完全反应,实际上有1 g碳并没有参加反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生成11 g二氧化碳。这下学生恍然大悟,上了老师的当。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没有疑问了。
  在科学学习中,对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有些学生往往会觉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模棱两可。通过虚虚实实的设问,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难点得以化解。
  
  五、巧设问题的点与面
  
  新课程下的科学知识,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利用不同的科学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进行教学,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课堂提问中也是如此,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能使学生学习纵横交错、触类旁通。
   在学习盐酸的性质后,我们知道硫酸也是一种酸。那硫酸具有哪些性质呢?它的性质与盐酸相似吗?酸具有什么通性?为什么酸具有通性?通过盐酸的性质引发学生探究硫酸性质以及酸的通性,从而使酸的性质系统化。
   把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以点带面,能够使学生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思维和发散思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提高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J].物理教学探讨,1995(1).
  [3]王超良.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4]刘文泉.论物理教学教育合理性提问[J].课程·教材·教法,1994(11).
  (永康市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亲爱的朋友们、尊敬的各位同行,大家好!我谨代表阿穆尔州政府、以及个人的名义对你们邀请我参加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及哈尔滨经贸洽谈会深表感谢!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家,
通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大豆顶枯病病株的顶部组织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细菌(RLB),形态为多态型、大小为1807—430×423—192毫微米,膜壁厚为19-23毫微米。在健株组织中没有
期刊
摘 要:战略管理包括高等学校愿景、使命与发展目标陈述、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五个方面。它立足于战略规划而优于战略规划,强化了战略规划的实践特色和可操作性,有利于高校整合全部的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地方高校如何通过战略管理迎接挑战。  关键词:地方高校;战略管理;因地制宜    一、缘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今日的教育就是明天的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臭柏天然灌丛的调查研究,运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将毛乌素沙地的臭柏变异类型分为黄绿直立型,灰绿匍匐型,灰绿直立型和灰绿垂枝型。
【阶段特征】法西斯国家对外不断扩大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在西线占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军事上占有极大的优势。英国抛弃绥靖政策,成为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一章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一节后,编者设计了一道阅读与思考题。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以及反思后的落实方面进行。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 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
亚洲革命风暴作为19世纪中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同时期的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而言,它们属于发展程度比较低的旧式农民战争,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科学的革命纲领,即使太平天国运动有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