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一些成功的运动员来说,积极地应对挫折、障碍和失败的能力至关重要。运动心理韧性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一直深受研究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运动心理韧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国外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对其只有零星的研究。我国运动心理韧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对与心理韧性相关的因素,应对方式、耐力和心理坚韧性的研究。
关键词 心理韧性 运动员 运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竞技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运动损伤。例如,体操运动员在训练时由于训练强度,各种空翻落地和下法不正确等时常损伤,即便是除去运动损伤,运动员面对的逆境还有紧张焦虑的心理因素,运动员在竞技比赛时遭遇压力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不是研究运动员是否会遭遇逆境,而是研究运动员在遭遇逆境和压力时如何去应对。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促进心理韧性在运动领域的研究和干预。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
对于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还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对心理韧性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心理学会所认定的定义,即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1];但是,笔者最认可的是加梅齐[2]提出的心理韧性是指尽管在挑战或威胁的情况下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或结果。
二、测量工具
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心理韧性的研究大多采用量表测量,由于研究者对运动心理韧性的理解不同,采用的量表也不同。常用的有,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3];心理韧性问卷是目前国外研究者评价运动心理韧性的主要工具之一 ,该问卷由科尔比等在PPI的基础上发展而来[4];康纳戴维森[5]心理韧性量表中有10项量表是专门测试运动员的,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意义。笔者只列举了比较常用的几种。
三、心理韧性在运动领域的应用
杨勇涛等人[6]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水平影响运动员在压力情景中的风险决策行为,高心理韧性水平运动员有更多的冒险行为[7]。还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将测量工具本土化,如李靜等人根据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编制了优秀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8];李涛等人为了更好的了解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对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与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国外对于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研究较中国深入。首先对运动员心理韧性进行研究的是外国学者Loehr,他认为运动心理韧性不是天生的,以竞赛需要来看,他将运动心理韧性划分为自信、消极或积极能量、专注力、态度控制、视觉意象控制和动机水平6个因素。尼克加利等以理查德森等人的韧性模型为指导所提出的运动心理韧性概念模型成为运动领域探讨心理韧性的经典模型。福里等对运动心理韧性的相关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的工作框架。创造了一个为国家队运动员培训的心理韧性计划。初步数据表明,20名乐观的运动员中有16人首次获得世界级比赛的奖牌。虽然该项计划的指导范围比较狭窄,但是对于以后的研究者有很大意义。
四、展望
国内外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研究比较少。心理韧性是独特的,是积极适应逆境的重要条件。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应该重视。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明确什么是逆境和积极适应。此外,编制适宜我国运动员的心理韧性问卷,单纯靠翻译外国成熟的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是不足以反映我国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在测量时也存在适应性的问题;探讨不同运动项目中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综合研究,以培养运动员积极适应逆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y Help Center. 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J/OL].[2004-12-30].
[2] Garmezy N.Longitudinal strategies, causal reasoning and risk research: A commentary[M]. Rutter M.Studies of psychosocial risk: The power of longitudinal data.1988:29-44.
[3]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4] 杨勇涛,等.排球运动员心理韧性和风险决策行为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681-687.
[5] 邹循豪,等.优秀竞技运动员心理韧性特征及其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10.
[6] 李静,等.优秀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4):355-359.
[7] 李涛,等.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与应用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5(5):103-111.
[8] Fourie S,Potgieter J R. The nature of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s[J].African J Resear Sport,Physical Ed. Recreation.2001.23(2):63-72.
关键词 心理韧性 运动员 运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竞技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运动损伤。例如,体操运动员在训练时由于训练强度,各种空翻落地和下法不正确等时常损伤,即便是除去运动损伤,运动员面对的逆境还有紧张焦虑的心理因素,运动员在竞技比赛时遭遇压力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不是研究运动员是否会遭遇逆境,而是研究运动员在遭遇逆境和压力时如何去应对。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促进心理韧性在运动领域的研究和干预。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
对于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还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对心理韧性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心理学会所认定的定义,即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1];但是,笔者最认可的是加梅齐[2]提出的心理韧性是指尽管在挑战或威胁的情况下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或结果。
二、测量工具
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心理韧性的研究大多采用量表测量,由于研究者对运动心理韧性的理解不同,采用的量表也不同。常用的有,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3];心理韧性问卷是目前国外研究者评价运动心理韧性的主要工具之一 ,该问卷由科尔比等在PPI的基础上发展而来[4];康纳戴维森[5]心理韧性量表中有10项量表是专门测试运动员的,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意义。笔者只列举了比较常用的几种。
三、心理韧性在运动领域的应用
杨勇涛等人[6]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水平影响运动员在压力情景中的风险决策行为,高心理韧性水平运动员有更多的冒险行为[7]。还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将测量工具本土化,如李靜等人根据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编制了优秀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8];李涛等人为了更好的了解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对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与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国外对于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研究较中国深入。首先对运动员心理韧性进行研究的是外国学者Loehr,他认为运动心理韧性不是天生的,以竞赛需要来看,他将运动心理韧性划分为自信、消极或积极能量、专注力、态度控制、视觉意象控制和动机水平6个因素。尼克加利等以理查德森等人的韧性模型为指导所提出的运动心理韧性概念模型成为运动领域探讨心理韧性的经典模型。福里等对运动心理韧性的相关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的工作框架。创造了一个为国家队运动员培训的心理韧性计划。初步数据表明,20名乐观的运动员中有16人首次获得世界级比赛的奖牌。虽然该项计划的指导范围比较狭窄,但是对于以后的研究者有很大意义。
四、展望
国内外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研究比较少。心理韧性是独特的,是积极适应逆境的重要条件。不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应该重视。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明确什么是逆境和积极适应。此外,编制适宜我国运动员的心理韧性问卷,单纯靠翻译外国成熟的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是不足以反映我国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在测量时也存在适应性的问题;探讨不同运动项目中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综合研究,以培养运动员积极适应逆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y Help Center. 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J/OL].[2004-12-30].
[2] Garmezy N.Longitudinal strategies, causal reasoning and risk research: A commentary[M]. Rutter M.Studies of psychosocial risk: The power of longitudinal data.1988:29-44.
[3]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4] 杨勇涛,等.排球运动员心理韧性和风险决策行为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681-687.
[5] 邹循豪,等.优秀竞技运动员心理韧性特征及其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10.
[6] 李静,等.优秀运动员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4):355-359.
[7] 李涛,等.运动员心理韧性问卷编制与应用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5(5):103-111.
[8] Fourie S,Potgieter J R. The nature of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s[J].African J Resear Sport,Physical Ed. Recreation.2001.23(2):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