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新课导入;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2—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乐而学之,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巧妙进行新课导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进行新课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陶冶高雅情趣”的内容时,首先,我问学生:“大家觉得一天的学习生活过得怎样?”有学生大声说:“枯燥”、“乏味”。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回家吃饭和做作业,能不枯燥乏味吗?”我对他们的回答表示理解,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战士们守卫祖国南沙群岛的生活材料,了解他们用什么方式去战胜寂寞,使守岛的生活充满了快乐,进而由此引出“为什么我们的驻岛战士能战胜寂寞,使生活充满快乐?这说明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而我们的同学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交通、信息如此便利,却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接着提问:“同学们是否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像战士们一样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情趣呢?我们周围的生活是否有情趣可言呢?”最后,告诉他们,要使生活多姿多彩,应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引出新课——《生活处处有情趣》。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入了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重点恰当设疑,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如,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焦点访谈中“毒火腿”、“毒腐竹”的案例,并组织他们展开讨论。这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学生听得非常认真,知识基本能当堂掌握,效果很不错。又如,在教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课时,我先制作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填写有关家庭、学校及学校周边的环境状况、成因与危害等内容,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表达自身的见解,从而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在练习课中,教师往往提出要求掌握的内容后,就让学生默记,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种方法,适用于少数意志力较强的学生,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大部分学生则不专心,记不住。我便采取一些活泼有趣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一会我点名让学生回答,一会又让学生相互提问。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复习课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式展开竞赛,学生踊跃参与,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梳理知识的要点,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经过艰辛的探索、攀登,才有成功的愉悦。如,在讲述“如何理解友情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要”这一内容时,这一提法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也很少会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这一观点可能无法予以客观认识,需要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进行引导。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更加渴望他人的尊重和认同,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中学生缺少友情,长期得不到这方面的心理满足,会产生什么心理异常现象呢?让学生在讨论归纳中提高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则会乐在其中。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2—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乐而学之,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巧妙进行新课导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进行新课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陶冶高雅情趣”的内容时,首先,我问学生:“大家觉得一天的学习生活过得怎样?”有学生大声说:“枯燥”、“乏味”。我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回家吃饭和做作业,能不枯燥乏味吗?”我对他们的回答表示理解,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战士们守卫祖国南沙群岛的生活材料,了解他们用什么方式去战胜寂寞,使守岛的生活充满了快乐,进而由此引出“为什么我们的驻岛战士能战胜寂寞,使生活充满快乐?这说明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而我们的同学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交通、信息如此便利,却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接着提问:“同学们是否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像战士们一样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情趣呢?我们周围的生活是否有情趣可言呢?”最后,告诉他们,要使生活多姿多彩,应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引出新课——《生活处处有情趣》。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入了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重点恰当设疑,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如,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焦点访谈中“毒火腿”、“毒腐竹”的案例,并组织他们展开讨论。这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学生听得非常认真,知识基本能当堂掌握,效果很不错。又如,在教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课时,我先制作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填写有关家庭、学校及学校周边的环境状况、成因与危害等内容,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表达自身的见解,从而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在练习课中,教师往往提出要求掌握的内容后,就让学生默记,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种方法,适用于少数意志力较强的学生,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大部分学生则不专心,记不住。我便采取一些活泼有趣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一会我点名让学生回答,一会又让学生相互提问。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复习课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式展开竞赛,学生踊跃参与,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梳理知识的要点,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经过艰辛的探索、攀登,才有成功的愉悦。如,在讲述“如何理解友情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要”这一内容时,这一提法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也很少会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这一观点可能无法予以客观认识,需要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进行引导。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更加渴望他人的尊重和认同,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中学生缺少友情,长期得不到这方面的心理满足,会产生什么心理异常现象呢?让学生在讨论归纳中提高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则会乐在其中。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