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凸显出来,地理学科中蘊含这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地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地理教学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应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怎样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地理学科发展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它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一门学科像地理学那样如此广泛的反映着客观现实。地理环境给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现实,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所在。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如上帝创造一切),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可以借助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 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通过对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指出 “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一种宽松自由、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心脑清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相反,抑郁的心情会使人的大脑受到抑制,思维不畅,甚而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幽默感,诙谐逗趣的语言,一个小笑话,都可兴奋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给全体学生以关注、信任、期望和鼓励,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信心、增强勇气,从而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如学到“中国的民族”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班上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同学、有没有去过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风俗的同学、有没有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跳少数民族舞蹈的同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学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和改造社会的的能力作为目标,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所以选择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地理事件与知识进行心理教育,能为学生认同。因此,我们要突出地理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取的心理教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要求学生选择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区或村镇发生的变化,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访问本地地理学者,了解本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讨论并列举本地近年来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感受地理的区域是在不断变化的。很多地理情境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丰富的感染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合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服饰、饮食、住房、交通、语言等风俗习惯。
而这些人文地理特征蕴含着重要地理背景和原理,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现代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时若教师能把生活体验搬进课堂,唤起记忆,对于理解地理原则很有帮助。例如:在“太阳高度角变化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关系”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我们买房时楼层的高度是否合适,楼与楼之间相距多远才不会挡光。这种抽象的地理原理,在教学时若能唤起生活体验则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学得具体亲切,地理兴趣倍增。
四、充分利用地理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社会等领域出发,让他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探究,把可行性问题引申为可研究性课题,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地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地理教学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应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怎样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地理学科发展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它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一门学科像地理学那样如此广泛的反映着客观现实。地理环境给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现实,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所在。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如上帝创造一切),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可以借助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 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通过对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指出 “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一种宽松自由、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心脑清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相反,抑郁的心情会使人的大脑受到抑制,思维不畅,甚而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幽默感,诙谐逗趣的语言,一个小笑话,都可兴奋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给全体学生以关注、信任、期望和鼓励,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信心、增强勇气,从而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如学到“中国的民族”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班上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同学、有没有去过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风俗的同学、有没有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跳少数民族舞蹈的同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学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和改造社会的的能力作为目标,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所以选择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地理事件与知识进行心理教育,能为学生认同。因此,我们要突出地理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取的心理教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要求学生选择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自己家所在街区或村镇发生的变化,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访问本地地理学者,了解本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讨论并列举本地近年来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感受地理的区域是在不断变化的。很多地理情境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丰富的感染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合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服饰、饮食、住房、交通、语言等风俗习惯。
而这些人文地理特征蕴含着重要地理背景和原理,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现代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时若教师能把生活体验搬进课堂,唤起记忆,对于理解地理原则很有帮助。例如:在“太阳高度角变化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关系”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我们买房时楼层的高度是否合适,楼与楼之间相距多远才不会挡光。这种抽象的地理原理,在教学时若能唤起生活体验则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学得具体亲切,地理兴趣倍增。
四、充分利用地理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社会等领域出发,让他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探究,把可行性问题引申为可研究性课题,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