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吴仕骥,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近五十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亲炙于吴教授,现总结老师治疗急慢性湿疹的临床案例,并归纳其用药经验。
【关键词】吴仕骥教授;临床验案;用药经验
做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1级传承班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师承吴仕骥教授,并侍诊于旁,亲身体会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实乃一生之幸事。老师知识渊博,行医数十载,诊治顽疾杂症,每起沉疴。
现将吴教授的临床验案介绍如下:
案例一 粟疮
苏某,男,77岁,退休工程师。初诊日期:2014年5月13日。
主诉:身发红色皮疹,瘙痒六月余,加重两周。现身起红疹,瘙痒,入夜尤甚,遇热痒重。刻诊:头皮、前额、颈项、肩背、胸腹肌肤发皮疹,如绿豆大或豌豆大,色暗红,有的聚集成片,有的呈苔藓样变。平素口干, 大便日1-2次成形便。 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史:10年前确诊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粟疮(血虚风燥)
西医诊断: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凉血,健脾利湿。
处方:当归12g 制何首乌15g 生地黄15g 黑芝麻15g 首乌藤18g 赤芍12g 丹皮10g 黄连5g 蝉蜕10g 白僵蚕12g 薄荷10g 刺蒺藜10g 蛇蜕6g 蜂房9g 生薏米30g 茯苓30g 白藓皮15g 炙甘草10g水煎服
嘱患者饮食清淡,忌食牛羊肉、海鲜等发性食物。
患者服用中药四剂后,随诊自述感觉良好,病情好转。以原方进退共服60剂后诸症悉除。
按:吴教授考虑患者病程日久,年事已高,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肝藏血,肝血不足难以滋养肌肤,气血虚弱而致营卫不和,卫外不能固护肌表,风邪易袭。虽病程延绵,但大便尚成形,排出无黏腻不爽,且舌苔薄白。故此方以清热凉血,养血祛风为主,稍佐以利湿。检《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描述粟疮“形如粟粒,其色红,搔之愈痒,久而不瘥,亦能消耗血液,肤如蛇皮。”[1]似可印证本案。
案例二 湿疮
李某,女,49岁,职员。初诊日期:2013年3月5日。
主诉:近四天腹部、腰部、四肢皮肤出现疱疹。瘙痒,搔抓后有水液渗出。刻诊:疱疹连集成片,皮损潮红,自觉体温升高,但抚之不热,身畏寒。患者平素体健。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湿疮
西医诊断:湿疹
治法: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处方:荆芥9g 防风9g 蝉蜕10g 薄荷10g 生地黄15g 赤芍12g 白僵蚕12g 蜂房6g 蛇蜕5g 当归12g 土茯苓30g 白藓皮12g 地肤子12g 生甘草10g 水煎服
嘱患者精神放松,减轻思想顾虑,清淡饮食。
患者服中药四剂后,疱疹大有减轻,但未完全消退,遂原方略有加减,再投七剂,诸证悉除。随访患者一年半再未复发。
按:吴教授认为患者自觉发热,身畏寒,舌质稍红,一派外感表热之征,故投疏散风热、清热凉血的药物,效如桴鼓。
现将吴教授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用药当养血和血为本
吴教授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皮肤瘙痒,疹出的患者,多与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腠理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动不拘,故疹出部位虽不固定。祖国医学自古就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说法。笔者在跟随吴教授门诊时发现,皮肤病病程较长者,老师擅用当归、制何首乌、鸡血藤养血行血;疹出病人见有热象,可用生地黄、赤芍、丹皮等凉血和营:阴液不足者,常伴有皮肤干燥,鳞屑脱落,可加麦冬、元参等养阴润燥;并稍佐辛凉透表、祛风止痒药,如薄荷、蝉蜕、蛇蜕。《医学入门》中记载,“瘙痒疼痛剧烈,蝉蜕、薄荷等分为末,每二钱,水酒调之。”[2]皮肤增厚或粗糙如蛇皮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
2.健脾利湿药的运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而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困阻中焦脾胃,若疹出较急,当属急性,应主以利湿,药用滑石、生薏米、土茯苓。急性期过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脾胃多虚,利湿与健脾相兼顾,药用白扁豆、茯苓、猪苓等。且脾湿不健中焦水谷之气难以生血,《内经》提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脾胃运化失常,湿邪难除,气血更加衰弱,逐渐形成慢性,遂投健脾之味更加重要。
3.去癢应清心火为先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致心肝火旺,或心火独亢。亦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讲,“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3]故皮肤瘙痒甚者,则治以清心火。
下面谈一谈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古代文献虽无“湿疹”病名,但粟疮与湿疮均归属于现代医学中湿疹的范围之内,其特点多为疹出色红,疹点细小,高于皮面,可连及成片,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反复发作,易形成慢性。早在《诸病源候论·疮瘥复发候》就对其反复发作有所描述“当时虽瘥,其风毒气犹在经络者,后小劳热,或食毒物,则复更发也。”[4]
《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4],《医宗金鉴·粟疮作痒》“粟疮作痒属火生,风邪乘皮起粟形”[1]。可见,古人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病因的,内有心火、脾湿,再外感风湿热邪,湿热相搏,浸淫肌肤而发病。[5]
现代医学又根据湿疹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将其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究其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嗜酒或过食辛辣鱼腥,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和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郁于肌理而发为本病。[6]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旧耗阴血,血虚风燥导致肌肤甲错。[7]这就与老师运用清热凉血、养血祛风、利湿法不谋而合了。
以上仅是笔者随师学习之一得,不当之处伫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清·吴谦等编;郑金生整理.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明· 李梴 编撰;田代华等整理.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3]金·刘完素撰 孙洽熙等整理.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4]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5]孙文格,周计春等.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1,18(4):9-10
[6]曾少峰.湿疹的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7]胡赟,朱国强. 湿疮病辨治及用药心得[J]. 光明中医,2012;27(2):0388-0390
【摘要】吴仕骥,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近五十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亲炙于吴教授,现总结老师治疗急慢性湿疹的临床案例,并归纳其用药经验。
【关键词】吴仕骥教授;临床验案;用药经验
做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1级传承班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师承吴仕骥教授,并侍诊于旁,亲身体会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实乃一生之幸事。老师知识渊博,行医数十载,诊治顽疾杂症,每起沉疴。
现将吴教授的临床验案介绍如下:
案例一 粟疮
苏某,男,77岁,退休工程师。初诊日期:2014年5月13日。
主诉:身发红色皮疹,瘙痒六月余,加重两周。现身起红疹,瘙痒,入夜尤甚,遇热痒重。刻诊:头皮、前额、颈项、肩背、胸腹肌肤发皮疹,如绿豆大或豌豆大,色暗红,有的聚集成片,有的呈苔藓样变。平素口干, 大便日1-2次成形便。 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史:10年前确诊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粟疮(血虚风燥)
西医诊断: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凉血,健脾利湿。
处方:当归12g 制何首乌15g 生地黄15g 黑芝麻15g 首乌藤18g 赤芍12g 丹皮10g 黄连5g 蝉蜕10g 白僵蚕12g 薄荷10g 刺蒺藜10g 蛇蜕6g 蜂房9g 生薏米30g 茯苓30g 白藓皮15g 炙甘草10g水煎服
嘱患者饮食清淡,忌食牛羊肉、海鲜等发性食物。
患者服用中药四剂后,随诊自述感觉良好,病情好转。以原方进退共服60剂后诸症悉除。
按:吴教授考虑患者病程日久,年事已高,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肝藏血,肝血不足难以滋养肌肤,气血虚弱而致营卫不和,卫外不能固护肌表,风邪易袭。虽病程延绵,但大便尚成形,排出无黏腻不爽,且舌苔薄白。故此方以清热凉血,养血祛风为主,稍佐以利湿。检《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描述粟疮“形如粟粒,其色红,搔之愈痒,久而不瘥,亦能消耗血液,肤如蛇皮。”[1]似可印证本案。
案例二 湿疮
李某,女,49岁,职员。初诊日期:2013年3月5日。
主诉:近四天腹部、腰部、四肢皮肤出现疱疹。瘙痒,搔抓后有水液渗出。刻诊:疱疹连集成片,皮损潮红,自觉体温升高,但抚之不热,身畏寒。患者平素体健。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湿疮
西医诊断:湿疹
治法: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处方:荆芥9g 防风9g 蝉蜕10g 薄荷10g 生地黄15g 赤芍12g 白僵蚕12g 蜂房6g 蛇蜕5g 当归12g 土茯苓30g 白藓皮12g 地肤子12g 生甘草10g 水煎服
嘱患者精神放松,减轻思想顾虑,清淡饮食。
患者服中药四剂后,疱疹大有减轻,但未完全消退,遂原方略有加减,再投七剂,诸证悉除。随访患者一年半再未复发。
按:吴教授认为患者自觉发热,身畏寒,舌质稍红,一派外感表热之征,故投疏散风热、清热凉血的药物,效如桴鼓。
现将吴教授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用药当养血和血为本
吴教授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皮肤瘙痒,疹出的患者,多与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腠理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动不拘,故疹出部位虽不固定。祖国医学自古就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说法。笔者在跟随吴教授门诊时发现,皮肤病病程较长者,老师擅用当归、制何首乌、鸡血藤养血行血;疹出病人见有热象,可用生地黄、赤芍、丹皮等凉血和营:阴液不足者,常伴有皮肤干燥,鳞屑脱落,可加麦冬、元参等养阴润燥;并稍佐辛凉透表、祛风止痒药,如薄荷、蝉蜕、蛇蜕。《医学入门》中记载,“瘙痒疼痛剧烈,蝉蜕、薄荷等分为末,每二钱,水酒调之。”[2]皮肤增厚或粗糙如蛇皮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
2.健脾利湿药的运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而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困阻中焦脾胃,若疹出较急,当属急性,应主以利湿,药用滑石、生薏米、土茯苓。急性期过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脾胃多虚,利湿与健脾相兼顾,药用白扁豆、茯苓、猪苓等。且脾湿不健中焦水谷之气难以生血,《内经》提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脾胃运化失常,湿邪难除,气血更加衰弱,逐渐形成慢性,遂投健脾之味更加重要。
3.去癢应清心火为先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致心肝火旺,或心火独亢。亦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讲,“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3]故皮肤瘙痒甚者,则治以清心火。
下面谈一谈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古代文献虽无“湿疹”病名,但粟疮与湿疮均归属于现代医学中湿疹的范围之内,其特点多为疹出色红,疹点细小,高于皮面,可连及成片,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反复发作,易形成慢性。早在《诸病源候论·疮瘥复发候》就对其反复发作有所描述“当时虽瘥,其风毒气犹在经络者,后小劳热,或食毒物,则复更发也。”[4]
《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4],《医宗金鉴·粟疮作痒》“粟疮作痒属火生,风邪乘皮起粟形”[1]。可见,古人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病因的,内有心火、脾湿,再外感风湿热邪,湿热相搏,浸淫肌肤而发病。[5]
现代医学又根据湿疹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将其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究其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嗜酒或过食辛辣鱼腥,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和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郁于肌理而发为本病。[6]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旧耗阴血,血虚风燥导致肌肤甲错。[7]这就与老师运用清热凉血、养血祛风、利湿法不谋而合了。
以上仅是笔者随师学习之一得,不当之处伫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清·吴谦等编;郑金生整理.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明· 李梴 编撰;田代华等整理.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3]金·刘完素撰 孙洽熙等整理.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4]隋·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5]孙文格,周计春等.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1,18(4):9-10
[6]曾少峰.湿疹的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7]胡赟,朱国强. 湿疮病辨治及用药心得[J]. 光明中医,2012;27(2):0388-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