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於昌,我国两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的英雄。因战绩卓越,一次被提前晋衔,一次荣立一等功,并于1964年7月23日受到毛主席接见。
2019年,作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
2021年6月28日,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红日刚从东边的楼头上升起,天空中映着一片绯红的朝霞,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城一个叫中央花园玫瑰苑的小区里,清凉的夏风拂拂而来,吹过碧绿的香樟树,吹过繁茂的青草地,将一株株蜀葵的红花抚弄得朵朵招摇。在绿草和鲜花包围的环形小径上,一个瘦瘦高高、身着旧军装的银发老人,正一圈又一圈地走着。他背影挺拔,面目慈祥,脚步抬得很低,一步一步,走得从从容容。
“瞧,那个穿军装的,就是王於昌!”正在晨练的一个大爷指引我。
这是我与王於昌的第一次见面。
每天早晨六点多,85岁的退役老兵王於昌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沿着这条路走上几十圈。一只白头红嘴的小鸟飞来,落在旁边的一株蜀葵上,啁啁啾啾地叫着,我走路的兴致也来了,就陪着老爷子一起走,且走且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投笔从戎把军参
1936年2月的一天,大雪撕棉扯絮一般,在嘶吼的北风中飞舞着,淮北平原干冷的土地冰一样坚实。在这场难以抵御的严寒里,萧县张庄寨王柳园村一户低矮的茅檐下,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稳婆用一个打了许多补丁的旧包被把孩子裹起来,递给床上虚弱的产妇,随即对孩子爸嘱咐道:“快去熬点面疙瘩汤给她喝,好早些下奶!”
“可……可……可家里一点面也没有了……”
稳婆扭头看了看空空的面缸,摇摇头,长叹一声,走了。过了一会儿,稳婆送了半瓢白面来。
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王於昌。
王於昌家真穷。虽然那时候大家都穷,但哪怕是吃糠咽菜,好歹有东西充饥,他家却经常歇锅断顿,除了两亩薄田和两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家里什么值钱的東西都没有。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主要靠父亲给地主家当长工来维持。比他大两岁的哥哥王於坤面黄肌瘦,身上的棉袄补丁摞着补丁,大冷天里,还穿着一条单裤。家里断炊时,父亲就低声下气地去地主家借粮。可是地主太贪婪,丝毫不怜惜穷人生计艰难,借的粮明明已经如数归还了,隔段时间,还会再来讨要一次,咬死口说没还。王家人老实,没办法,只好勒紧裤腰带再还一次。王於昌七八岁的时候,受够了这种压榨的母亲咬咬牙跺跺脚,说了句铿锵有力的话:“再难,也得让孩子上学识字,但凡识几个字,能写个收条,地主也不敢这么欺负人!”
可是,家徒四壁,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怎么办?兄弟二人,供一个上吧。忠厚的哥哥不想让弟弟辛苦劳作,坚定地说:“让弟弟上!”于是,8岁的王於昌背上了书包。果然,识字的王於昌听从母亲吩咐,把还粮的时间和数量写得清清楚楚。地主再来放赖讨要,他就把字条拿出来,某月某日某时已还粮多少,如此清晰分明,地主只好悻悻而去。
1954年,18岁的王於昌初中毕业了,长成了一个身材挺拔的帅小伙。与此同时,一个理想也悄悄地在他心里萌芽。他想当兵!军人多威武,能上前线杀敌,能让穷人翻身得解放,那一身军装,谁穿上都潇洒啊!天遂人愿,这年7月,他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航空兵,先在空军第四航空预备学校学习,后又到山西太原第十航校学习。
少时的艰苦生活铸就了王於昌吃苦耐劳的品性,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都出去玩,他总一个人躲在教室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毕业考试时,王於昌每门功课都是满分,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八师。王於昌到哪里都改不了拼命三郎的性子,肯钻研,凡事肯下功夫,技术拔尖,觉悟又高,很快就崭露头角,被选拔到空军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58年,面对龟缩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频繁骚扰,我军成立了地空导弹部队,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於昌,理所当然地被选进该导弹部队,成为二营三连的一名技师。二营下辖四个连,分别负责雷达、发射架、技术保障和指挥,王於昌负责燃料、氧化剂的加注、抽取和冲洗,以及一、二级火箭的结合与分离。他辉煌的军旅生涯,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誓把敌机“揍”下来
新中国成立十几年后,国民党反动派亡我之心仍然不死,常常派侦察机来肆意骚扰,打探军事机密,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多架。眼看占不了上风,他们成立了黑猫中队,把飞行员送到美国培训,学习U-2侦察机的驾驶技术,并添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U-2侦察机。这种飞机特难对付,它的飞行高度可达23000米,在9000米高空中,能拍摄到地面目标方圆150千米的照片,且清晰度极高。这种飞机还配有先进的电子干扰装置,能敏锐地发现我方雷达信号并及时发出干扰,保护飞机绕开危险。敌人仗着设备先进,猖狂进入我方领空,如入无人之境。一次,敌人的飞机竟然从台湾岛窜到大陆西北拍摄我方军事基地,还嚣张地绕着青海湖转了三圈,然后大摇大摆地飞离。
导弹部队的全体官兵对它恨得咬牙切齿。那个春天,王於昌和他的战友们驻扎在野外,此时到处开满鲜花,微雨后的新绿柔软娇嫩,清新的空气芳香袭人,再加上翩跹飞舞的蝴蝶、嘤嘤嗡嗡的蜜蜂,一群时刻待命的士兵心都软了下来,心情大好。这天,警报突然响了,U-2又来骚扰了,大家立刻进入紧张状态。可是雷达一开,已经捕捉到信号的敌方飞行员立即放出干扰,然后又像之前一样,飞高飞远了。眼看它又一次猖狂飞离,王於昌气得一拳砸向身旁的一棵树,鲜血立刻从手背上流出来,吧嗒吧嗒地滴在脚下盛开的蒲公英上。
“我们只有苏联提供的地空导弹,射程只有10000米,根本够不着它,怎么办?”
“要想办法,没有办法也要创造办法!”大伙儿聚在一块商议。
“它不是飞得高吗?咱们等,等它飞低了,飞进咱们的射程内了,再开雷达,再打!”
“对,刚飞进来时咱不打,诱敌深入,快飞出去时咱再打,迅速打!” “要等它靠近了,行动要快,咱这个打法,就叫‘近快战法’!”大家聚在一块儿分析,几个回合的讨论后,营长岳振华得出这样一个作战方法。顿时,大家又有了满满的信心。
“保护好你的手,不要再捶树了,等着捶敌方飞行员吧!”连长拍了拍王於昌的肩膀。
然而,说是如此,做起来谈何容易?U-2神出鬼没、行踪不定,下一次,它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咱们这十几吨重的导弹拆卸麻烦,拆之前,要把加注的燃料全部抽出来,把导弹冲洗干净;安装后,又要把燃烧剂和助氧剂加进去。这两种液体一个毒性很大,一个具有强腐蚀性。操作的时候,人要全面武装起来,穿胶靴,戴防毒面具,无论多热,也要穿呢料的厚衣服,夏天一番操作下来,每个人都汗水直流。燃料加注量要求十分精准,还要根据温度调整:加少了,推力达不到,射程受影响;加多了溢出来,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负责这项工作的王於昌心里时刻绷着一根弦,生怕有一丁点儿疏忽,影响到整个战斗流程。
曾经,为了练好这项技术,王於昌千百次地模拟训练,把木头模型带到宿舍里,反复练习每一步如何操作,哪里控制泵,哪里调油压。吃饭睡觉时,他都念念不忘,手脚不停,一次在梦中,王於昌竟把床栏杆当成了操作杆使劲拧,拧得手都脱了皮。就是凭着这份执着与认真,他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一级技术能手,用他改进的操作方法,从前一发导弹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安装完成,现在只需要70分钟!要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导弹随时都要拆卸转移,一分一秒都珍贵无比,能节省20分钟,是天大的功劳!
为了等待和伏击敌机,王於昌和战友们转战南北,到处寻找战机,有时一年内行军就达两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在空旷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他们曾经半夜偷偷入驻,潜伏了三个月。那里的冬天滴水成冰,哈出的气让胡子立即就冻起了冰碴子,取水要到几十里外的河里去破冰,雪下得大时有齐腰深,目光所及,是一片皑皑雪漠。在广西四十多摄氏度的酷暑中,他们住在荒野的帐篷里,被臭虫和毒蚊叮咬得体无完肤。一次正执行任务时,一条蛇爬到王於昌身上,他一动也不敢动,蛇在他的鼻翼前吐着通红的信子,嘶嘶的声音让他的心脏如同被电击一般……但面对艰苦异常的野外流动作战,王於昌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后悔过,他在心中暗暗发誓:等着,我一定能把你揍下来!
机会终于来了。
1963年11月1日上午,在江西上饶蹲守一个星期后,U-2侦察机终于出现了,它试图绕过北京的雷达,从大陆南部迂回飞往西北侦察,我军几次监测后,终于摸清其意图,遂向导弹部队发出预警,下达了伏击任务。
接到任务后,全营人马立刻各就各位,王於昌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又一次检查设备,心里忐忑不安——燃烧剂和助氧剂配比如果不精准,会影响导弹发射高度,加注数量没算准也会影响射程,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能保证万无一失吗?王於昌心里七上八下,生怕在自己这个环节出现一点差错,他两只拳头攥得紧紧的,手心里全是汗水。
大家紧张地原地待命,那一刻空气都要凝固了。按照“诱敌深入”的原则,他们要等飞机返回时伏击。上午11时左右,监测显示,飞机果然按原路返回。但飞行员非常狡猾,到達南昌时,他发现被雷达盯上,便立刻放出干扰,使导弹无法准确定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U-2转眼就到了上饶上空,眼看着就要飞出导弹射程范围了,全营战士都紧张得不敢呼吸,怎么办?这时候,营长岳振华果断下达命令:关闭雷达!
雷达一关,U-2飞行员收不到信号,以为自己安全了,渐渐靠近,飞低,眼看着就要进入伏击区。战机转瞬即逝,不能再等了!当距离我方阵地32.5千米时,岳振华大喝一声:“开雷达!瞄准!射击!”守在导弹跟前的王於昌和战友们快速响应,发出射击指令,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三发导弹同时射向空中,它们带着尖利的呼啸升高、升高,直到高得听不见响动。三秒钟后,只听远远地在云层中“呯”的一声闷响,屏息静气的战士们一个个眉头紧锁,是不是击中的声音?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敢说话。正忐忑间,只见那不可一世的U-2侦察机拖着一股浓烟从天空中坠下来了,轰的一声栽到了不远处的地面,把地面砸出一个巨大的深坑,随即燃烧起熊熊大火!
“击中啦!击中啦!”“我们把它揍下来啦!”短暂的愣神之后,王於昌明白了:成功啦,自己没有出错!没有出错!他一下抱住身旁的战友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全营的战士都沸腾了,大家从营地里跑出来,拼命地呼喊,有的一蹦老高,有的对着天空尖叫,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和王於昌一样,大哭不止。
这架U-2侦察机的飞行员侥幸跳伞成功,降落地面后被我军俘虏,因为腿部被弹片炸伤,被送往某空军医院救治。后来,这个曾经的国民党少校被我军释放,改行入了教育界,成为国内某高校的一名副教授。
1964年7月7日,在福建漳州,这支队伍以同样的神技,又打下了一架U-2!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多次来电给予表扬,又于同年7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於昌和他的战友们,并与大家合影留念。王於昌所在的二营,被国防部授予“空军英雄营”称号,王於昌本人获得了两次奖励,一次提前晋衔,一次被记一等功。
深藏功名四十年
1973年初,萧县百货公司的柜台内,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营业员中出现了一个37岁的与众不同的面孔,他笨拙地滚着布卷儿,拿着一柄长尺,量布、撕布。尺子一端有个小刀片,按说量好一划拉,就可以把布顺势撕开,可这人是个左撇子,面对设置在长尺右边的小刀片,他怎么也用不好,身子笨拙地转一个圈,倒腾到左手里再撕,惹得旁边几个姑娘小伙,一个个捂着嘴嗤笑。
“你看,他真笨!还穿过四个兜的军装呢,听说在部队是个当官的。”
“胡扯,当官的会来咱这儿当营业员?还是学徒!”
“说不定是在部队里犯了什么错误吧!”
……
这个笨拙的卖布的学徒工,就是刚刚转业回来的王於昌。面对大家的种种疑问,他只是一笑,不作任何解释。就连妻子这样质问他时,他也只是说:“我向你保证,我真的没犯错误!”军人需要保守国家的秘密,所以他什么也不能说。之后的许多年,面对种种猜疑,他一直选择沉默。 近20年的军旅生活铸就了王於昌坚韧的品格,在这一群青春的身影里,这个曾经荣获一等战功的英雄告诉自己:从头学起,一定要学好,决不能输!从此,百货公司的柜台内,就有了一个经常加班的身影。外面大雪飞舞,他一个人在柜台里一次次量布、卷布、撕布,练得浑身是汗。几个月下来,他的右手终于可以挥动自如了,看着一块布从自己的手里刺啦一下撕得笔直,他内心有了满满的成就感。从前把布匹卷得松松垮垮的王於昌,经过一阵子的勤学苦练,也能把布卷得结实整齐了。
那时候柜台算账,用的是珠算,刚来的时候,看着同事熟练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噼里啪啦上划下抹,就把价钱算出来了,王於昌好生羡慕。如何才能学会珠算?他买了个算盘放在家里,把口诀表抄下来,每天晚上在灯下苦练,常常是邻居养的那只大公鸡已经叫了三遍,他还在一边念着口诀,一边拨拉着算盘珠子……终于,他过了珠算这一关,而且成了同事們眼中的“快手神算”。
因为人勤快,有耐心,对谁都笑脸相迎,布匹柜组里这个爱穿军装的中年大叔,很快就成了顾客们啧啧称赞的对象,成了同事们一致认可的人。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不久后,他被选拔去参加社教工作。四年后,他成了门市部主任。又过了三年,他成了人秘股长,而后一步步晋升为百货公司副经理、副书记兼人秘股股长。
当了“官”的王於昌,越来越为同事们所认可。大家喜欢并信赖这个办事公正、面目和善的退役老兵,有了争执去找他裁决,有了难题也找他解决,所有能为大家做的事,他都乐意帮忙。但是,别看他成天笑眯眯的,你要想从他这儿走点后门,真是比登天还难。一次,一个领导的家属想找他调工资,他查档案后发现,这个人不够涨工资的条件,就丝毫不留余地地拒绝了。你要想和他拉拉关系,请他吃个饭喝场酒,更是没门。他一不出门应酬,二来烟酒不沾,和他一起工作了20年的同事臧玉喜说:“别看他老实,人可犟着呢,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动。”但,对这个倔强的人,大家都心服口服。单位里评先进,谁也不服谁,会场上吵得跟菜市场一样,但王於昌一发声,说先进应该给谁谁谁,如数家珍地列举出此人的先进事迹,大家立马都不再吱一声,没有异议了。
王於昌1972年转业,1998年退休,在百货公司干了26年,其间,县政府某机关多次要调用王於昌,每次都遭到职工们的强烈反对,“谁负责人事我们都不放心,不能让王於昌走!”经理也不肯放走这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所以,王於昌就“从一而终”地在这家单位待了下去。26年里,他没有跟任何一个同事提及自己的军旅生涯:曾经两次击落过美国U-2侦察机的辉煌,受过毛主席接见的荣光……退休后也只字不提。2005年,原同事陈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他所在的导弹部队击落U-2侦察机的事迹,向他询问情况,他也一个字都没有说。退伍后40多年里,除了当地军转办(后为退役军人事务局)熟悉内情外,他从未向同事朋友提及,包括至亲。
“我入党时,曾宣誓说要‘保守党的秘密’,这是军事秘密,我不能泄露。再者,那都是过去的成绩,有什么好说的呢?”王於昌如此解释道。他之前不知道,在中国国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早在2002年,国家就公开了我军击落U-2侦察机的解密资料,这早已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了。2007年,以他们部队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绝密543》,也在国内热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老王”倏地成了“王老”
2019年6月的一天,上海正下着绵绵细雨,从10楼的阳台上往外望,眼前的建筑被雾一般的雨丝笼罩着,一院子的绿树红花静静地沐浴在烟光里,诗意得宛如水墨画。王於昌正在大女儿家的厨房里和面,准备给外孙包三鲜馅饺子,这时候他的手机响了。他擦了下手上的面粉,接通了电话:
“喂,请问您是王老吗?”
王於昌心中诧异,多少年大家都叫我“老王”,还是第一次听人叫我“王老”。
“我是老王,王於昌,你是哪位呀?”
这是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打来的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以及是否可以去北京领奖。原来,王於昌已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要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
2019年7月26日,在颁奖大会上,包括王於昌在内的5名有特殊贡献的老兵,被安排坐在最前排习主席的身边。王於昌说,他的手被习主席的大手紧紧握住的那一刻,他真是心潮澎湃,没想到40多年过去了,国家还记得他曾经的功劳。这一幕,被《解放军报》以“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为题整版报道出来;而后,中央电视台《闪亮的名字》又给他安排了专题采访。一时间,省、市新闻媒体,都纷纷对他当年的英勇抗敌及之后在平凡岗位上的奉献坚守进行了报道。不大的萧县城炸了锅一般,尤其是熟悉他的那些同事和朋友,惊诧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谁也不曾料到,这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不善交际的老王,在布匹柜组里学撕布的老王,竟然是打下过敌机的壮士,是多次立功被主席接见过的英雄!
一下子,称呼他“王老”的人多了起来。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亲自陪着他进京领奖,上台阶时搀着他的胳膊说:“王老啊,您是咱们安徽的宝!”领奖归来,萧县县政府领导亲自去火车站迎接,大家捧着鲜花簇拥着王老,护送他回家。小区里的邻居们看他的目光都变了,他们用惊讶和崇敬的目光,上上下下重新打量起这个其貌不扬的温和老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个响亮的名字,许多学校、机关纷纷发出邀请,让王老去讲一讲当年的故事……
随着王老声名大噪,他和他的战友“揍”下敌机的内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原来,他们使用的从苏联购买的导弹很落后,只能用作要地防空,不能机动,他们却带着导弹万里奔袭;原来,他们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奇迹;原来,苏联认为卖给中国的导弹已经失效,根本打不下U-2侦察机;原来,给中国台湾提供U-2侦察机的美国军方非常震惊,发表评论说,要重新评估中国大陆的防空力量!
干了一件这么给中国人长脸的事,王老竟然40多年守口如瓶、只字不提,他怎么能忍住的呢? 光环下的平常心
王於昌家住一楼。这扇紫色的大门很普通,只是门上挂着的 “光荣之家”的闪亮铜牌,显得它有些与众不同。这个早晨,85岁的王於昌正在厨房里忙活,80岁的老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电视里放的是豫剧《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锣鼓铿锵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手执帅旗唱得婉转又激昂,老太太也扬手比画着,跟着唱。早餐很特别,一只小盆里泡着王於昌切好的洋葱、苹果、胡萝卜等,用料理机打成糊状,一人一碗,再配一个水煮鸡蛋,就是他们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早餐。
“我們这个年纪的人,吃不了什么大鱼大肉,生活一直都很俭朴。你看,我身上穿的,都是在部队工作的二女婿给的旧军装。”看得出来,王於昌很喜欢穿军装,我几次见他,他都是一身军人装束。“一穿上军装,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年轻了,有时觉得恍惚,以为自己还在部队里,还要打U-2呢。”王於昌说。现在,他同许多退休的老人一样,平常就做做饭、读读报、弄弄花草、练几笔大字,保持了一辈子的健身习惯还在,只是原来的每天10千米快跑,慢慢地变成了3千米快走,而今,已经改成每天半个多小时的花园散步了。
一进王老住的小区,就能看到许多一楼的住户都在阳台外建了花园,一丛丛红月季、黄月季怒放着,一片片雪白的栀子花浓香袭人。王老家的阳台外种的多是菜蔬,黄瓜架垂下一条条顶着黄花的黄瓜,辣椒棵上挂满翠绿的薄皮大青椒,一个个硕大的西红柿红得诱人。王老说,农家走出来的人,总想有一片地种种。
隔着阳台参观老人家的菜园,我突然发现,他家的阳台不似别人家那样,有一扇通向菜园的门。原来,那扇门都是各家自己改造的,因为物业不允许业主私自开设小门,习惯了遵守纪律的王於昌,浇水、摘菜宁愿绕一截路转到阳台外面,他说:“我是退役军人,是共产党员,在哪都要起表率作用,退役、退休不能褪色,多走几步路没啥不好,权当锻炼身体了。”
那一园子菜,勾惹得王於昌谈起了农事,想起了春节后刚刚去世的哥哥:“当年,哥哥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我,我才有参军和提干的机会,他日子过得比我困难,我不能不帮他。”这么多年来,他不光经济上资助哥哥和侄子,每逢农忙还赶回老家去,帮着割小麦、收玉米。乡亲们每每不解地问:“人家都是看到忙就走了,你咋一忙就来了?”王於昌朴实地笑道:“我就是来帮忙的,不忙还不来呢!”那只握枪的手,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含糊,如火的骄阳下,手握镰刀的他躬下身子,伴随着镰刀与麦秸的摩擦声,一垄垄金黄的麦子倒伏在身后,汗水浸透了他的背心。掰玉米棒子他更带劲,又准又狠又快,仿佛面对的是敌人,是U-2侦察机。
他如此卖力气,曾惹得哥哥忍不住发脾气:“你当自己还是小伙啊,怎么还跟拼命三郎似的不知惜力!”他笑笑,手里兀自忙活。忙完农活,兄弟俩又亲密地坐在一起唠家常,夜晚则抵足而眠。他们深厚的情谊,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广为传颂——“什么叫兄弟同心?看看王柳园家的王於昌弟兄俩就知道了!”
在别人眼中,王於昌是“好人”“实诚人”“重情义的人”,在他的三个孩子心里,他却是实实在在的“严父”。王於昌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上海工作,一个是会计师,一个是社区干部,儿子则是萧县国土部门的业务骨干。王於昌的二女儿王其红说:“我们几个到现在都害怕父亲,他对我们要求太严了,总叫我们实实在在地干工作,不要耍嘴皮子。”“无论啥时候,靠本事吃饭,都不会被人说闲话!”这是王於昌教育孩子们的口头禅。在他的实干精神的影响下,三个孩子都事业有成。
吃过简单的早餐,刷洗收拾干净,王於昌要出门了。他要和老伴出去散步,还要去菜市场买一把韭菜,中午给老伴包素饺子吃。他说,年轻时和她分居两地,她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过得辛苦,现在国家太平,小家富足,又有了空闲,他得把老伴照顾好。
阳光把香樟树的影子铺在灰色的柏油路上,路旁大红的美人蕉在风里颤巍巍地摇着,王於昌拉着老伴的手,蹒跚地向前走着,香樟树枝叶间漏下来的光将他们银白的头发照得闪闪发亮。一高一低两个背影,相携着渐渐走远……
2019年,作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
2021年6月28日,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红日刚从东边的楼头上升起,天空中映着一片绯红的朝霞,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城一个叫中央花园玫瑰苑的小区里,清凉的夏风拂拂而来,吹过碧绿的香樟树,吹过繁茂的青草地,将一株株蜀葵的红花抚弄得朵朵招摇。在绿草和鲜花包围的环形小径上,一个瘦瘦高高、身着旧军装的银发老人,正一圈又一圈地走着。他背影挺拔,面目慈祥,脚步抬得很低,一步一步,走得从从容容。
“瞧,那个穿军装的,就是王於昌!”正在晨练的一个大爷指引我。
这是我与王於昌的第一次见面。
每天早晨六点多,85岁的退役老兵王於昌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沿着这条路走上几十圈。一只白头红嘴的小鸟飞来,落在旁边的一株蜀葵上,啁啁啾啾地叫着,我走路的兴致也来了,就陪着老爷子一起走,且走且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投笔从戎把军参
1936年2月的一天,大雪撕棉扯絮一般,在嘶吼的北风中飞舞着,淮北平原干冷的土地冰一样坚实。在这场难以抵御的严寒里,萧县张庄寨王柳园村一户低矮的茅檐下,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稳婆用一个打了许多补丁的旧包被把孩子裹起来,递给床上虚弱的产妇,随即对孩子爸嘱咐道:“快去熬点面疙瘩汤给她喝,好早些下奶!”
“可……可……可家里一点面也没有了……”
稳婆扭头看了看空空的面缸,摇摇头,长叹一声,走了。过了一会儿,稳婆送了半瓢白面来。
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王於昌。
王於昌家真穷。虽然那时候大家都穷,但哪怕是吃糠咽菜,好歹有东西充饥,他家却经常歇锅断顿,除了两亩薄田和两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家里什么值钱的東西都没有。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主要靠父亲给地主家当长工来维持。比他大两岁的哥哥王於坤面黄肌瘦,身上的棉袄补丁摞着补丁,大冷天里,还穿着一条单裤。家里断炊时,父亲就低声下气地去地主家借粮。可是地主太贪婪,丝毫不怜惜穷人生计艰难,借的粮明明已经如数归还了,隔段时间,还会再来讨要一次,咬死口说没还。王家人老实,没办法,只好勒紧裤腰带再还一次。王於昌七八岁的时候,受够了这种压榨的母亲咬咬牙跺跺脚,说了句铿锵有力的话:“再难,也得让孩子上学识字,但凡识几个字,能写个收条,地主也不敢这么欺负人!”
可是,家徒四壁,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怎么办?兄弟二人,供一个上吧。忠厚的哥哥不想让弟弟辛苦劳作,坚定地说:“让弟弟上!”于是,8岁的王於昌背上了书包。果然,识字的王於昌听从母亲吩咐,把还粮的时间和数量写得清清楚楚。地主再来放赖讨要,他就把字条拿出来,某月某日某时已还粮多少,如此清晰分明,地主只好悻悻而去。
1954年,18岁的王於昌初中毕业了,长成了一个身材挺拔的帅小伙。与此同时,一个理想也悄悄地在他心里萌芽。他想当兵!军人多威武,能上前线杀敌,能让穷人翻身得解放,那一身军装,谁穿上都潇洒啊!天遂人愿,这年7月,他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航空兵,先在空军第四航空预备学校学习,后又到山西太原第十航校学习。
少时的艰苦生活铸就了王於昌吃苦耐劳的品性,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都出去玩,他总一个人躲在教室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毕业考试时,王於昌每门功课都是满分,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八师。王於昌到哪里都改不了拼命三郎的性子,肯钻研,凡事肯下功夫,技术拔尖,觉悟又高,很快就崭露头角,被选拔到空军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58年,面对龟缩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频繁骚扰,我军成立了地空导弹部队,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於昌,理所当然地被选进该导弹部队,成为二营三连的一名技师。二营下辖四个连,分别负责雷达、发射架、技术保障和指挥,王於昌负责燃料、氧化剂的加注、抽取和冲洗,以及一、二级火箭的结合与分离。他辉煌的军旅生涯,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誓把敌机“揍”下来
新中国成立十几年后,国民党反动派亡我之心仍然不死,常常派侦察机来肆意骚扰,打探军事机密,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多架。眼看占不了上风,他们成立了黑猫中队,把飞行员送到美国培训,学习U-2侦察机的驾驶技术,并添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U-2侦察机。这种飞机特难对付,它的飞行高度可达23000米,在9000米高空中,能拍摄到地面目标方圆150千米的照片,且清晰度极高。这种飞机还配有先进的电子干扰装置,能敏锐地发现我方雷达信号并及时发出干扰,保护飞机绕开危险。敌人仗着设备先进,猖狂进入我方领空,如入无人之境。一次,敌人的飞机竟然从台湾岛窜到大陆西北拍摄我方军事基地,还嚣张地绕着青海湖转了三圈,然后大摇大摆地飞离。
导弹部队的全体官兵对它恨得咬牙切齿。那个春天,王於昌和他的战友们驻扎在野外,此时到处开满鲜花,微雨后的新绿柔软娇嫩,清新的空气芳香袭人,再加上翩跹飞舞的蝴蝶、嘤嘤嗡嗡的蜜蜂,一群时刻待命的士兵心都软了下来,心情大好。这天,警报突然响了,U-2又来骚扰了,大家立刻进入紧张状态。可是雷达一开,已经捕捉到信号的敌方飞行员立即放出干扰,然后又像之前一样,飞高飞远了。眼看它又一次猖狂飞离,王於昌气得一拳砸向身旁的一棵树,鲜血立刻从手背上流出来,吧嗒吧嗒地滴在脚下盛开的蒲公英上。
“我们只有苏联提供的地空导弹,射程只有10000米,根本够不着它,怎么办?”
“要想办法,没有办法也要创造办法!”大伙儿聚在一块商议。
“它不是飞得高吗?咱们等,等它飞低了,飞进咱们的射程内了,再开雷达,再打!”
“对,刚飞进来时咱不打,诱敌深入,快飞出去时咱再打,迅速打!” “要等它靠近了,行动要快,咱这个打法,就叫‘近快战法’!”大家聚在一块儿分析,几个回合的讨论后,营长岳振华得出这样一个作战方法。顿时,大家又有了满满的信心。
“保护好你的手,不要再捶树了,等着捶敌方飞行员吧!”连长拍了拍王於昌的肩膀。
然而,说是如此,做起来谈何容易?U-2神出鬼没、行踪不定,下一次,它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咱们这十几吨重的导弹拆卸麻烦,拆之前,要把加注的燃料全部抽出来,把导弹冲洗干净;安装后,又要把燃烧剂和助氧剂加进去。这两种液体一个毒性很大,一个具有强腐蚀性。操作的时候,人要全面武装起来,穿胶靴,戴防毒面具,无论多热,也要穿呢料的厚衣服,夏天一番操作下来,每个人都汗水直流。燃料加注量要求十分精准,还要根据温度调整:加少了,推力达不到,射程受影响;加多了溢出来,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负责这项工作的王於昌心里时刻绷着一根弦,生怕有一丁点儿疏忽,影响到整个战斗流程。
曾经,为了练好这项技术,王於昌千百次地模拟训练,把木头模型带到宿舍里,反复练习每一步如何操作,哪里控制泵,哪里调油压。吃饭睡觉时,他都念念不忘,手脚不停,一次在梦中,王於昌竟把床栏杆当成了操作杆使劲拧,拧得手都脱了皮。就是凭着这份执着与认真,他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一级技术能手,用他改进的操作方法,从前一发导弹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安装完成,现在只需要70分钟!要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导弹随时都要拆卸转移,一分一秒都珍贵无比,能节省20分钟,是天大的功劳!
为了等待和伏击敌机,王於昌和战友们转战南北,到处寻找战机,有时一年内行军就达两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在空旷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他们曾经半夜偷偷入驻,潜伏了三个月。那里的冬天滴水成冰,哈出的气让胡子立即就冻起了冰碴子,取水要到几十里外的河里去破冰,雪下得大时有齐腰深,目光所及,是一片皑皑雪漠。在广西四十多摄氏度的酷暑中,他们住在荒野的帐篷里,被臭虫和毒蚊叮咬得体无完肤。一次正执行任务时,一条蛇爬到王於昌身上,他一动也不敢动,蛇在他的鼻翼前吐着通红的信子,嘶嘶的声音让他的心脏如同被电击一般……但面对艰苦异常的野外流动作战,王於昌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后悔过,他在心中暗暗发誓:等着,我一定能把你揍下来!
机会终于来了。
1963年11月1日上午,在江西上饶蹲守一个星期后,U-2侦察机终于出现了,它试图绕过北京的雷达,从大陆南部迂回飞往西北侦察,我军几次监测后,终于摸清其意图,遂向导弹部队发出预警,下达了伏击任务。
接到任务后,全营人马立刻各就各位,王於昌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又一次检查设备,心里忐忑不安——燃烧剂和助氧剂配比如果不精准,会影响导弹发射高度,加注数量没算准也会影响射程,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能保证万无一失吗?王於昌心里七上八下,生怕在自己这个环节出现一点差错,他两只拳头攥得紧紧的,手心里全是汗水。
大家紧张地原地待命,那一刻空气都要凝固了。按照“诱敌深入”的原则,他们要等飞机返回时伏击。上午11时左右,监测显示,飞机果然按原路返回。但飞行员非常狡猾,到達南昌时,他发现被雷达盯上,便立刻放出干扰,使导弹无法准确定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U-2转眼就到了上饶上空,眼看着就要飞出导弹射程范围了,全营战士都紧张得不敢呼吸,怎么办?这时候,营长岳振华果断下达命令:关闭雷达!
雷达一关,U-2飞行员收不到信号,以为自己安全了,渐渐靠近,飞低,眼看着就要进入伏击区。战机转瞬即逝,不能再等了!当距离我方阵地32.5千米时,岳振华大喝一声:“开雷达!瞄准!射击!”守在导弹跟前的王於昌和战友们快速响应,发出射击指令,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三发导弹同时射向空中,它们带着尖利的呼啸升高、升高,直到高得听不见响动。三秒钟后,只听远远地在云层中“呯”的一声闷响,屏息静气的战士们一个个眉头紧锁,是不是击中的声音?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敢说话。正忐忑间,只见那不可一世的U-2侦察机拖着一股浓烟从天空中坠下来了,轰的一声栽到了不远处的地面,把地面砸出一个巨大的深坑,随即燃烧起熊熊大火!
“击中啦!击中啦!”“我们把它揍下来啦!”短暂的愣神之后,王於昌明白了:成功啦,自己没有出错!没有出错!他一下抱住身旁的战友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全营的战士都沸腾了,大家从营地里跑出来,拼命地呼喊,有的一蹦老高,有的对着天空尖叫,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和王於昌一样,大哭不止。
这架U-2侦察机的飞行员侥幸跳伞成功,降落地面后被我军俘虏,因为腿部被弹片炸伤,被送往某空军医院救治。后来,这个曾经的国民党少校被我军释放,改行入了教育界,成为国内某高校的一名副教授。
1964年7月7日,在福建漳州,这支队伍以同样的神技,又打下了一架U-2!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多次来电给予表扬,又于同年7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於昌和他的战友们,并与大家合影留念。王於昌所在的二营,被国防部授予“空军英雄营”称号,王於昌本人获得了两次奖励,一次提前晋衔,一次被记一等功。
深藏功名四十年
1973年初,萧县百货公司的柜台内,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营业员中出现了一个37岁的与众不同的面孔,他笨拙地滚着布卷儿,拿着一柄长尺,量布、撕布。尺子一端有个小刀片,按说量好一划拉,就可以把布顺势撕开,可这人是个左撇子,面对设置在长尺右边的小刀片,他怎么也用不好,身子笨拙地转一个圈,倒腾到左手里再撕,惹得旁边几个姑娘小伙,一个个捂着嘴嗤笑。
“你看,他真笨!还穿过四个兜的军装呢,听说在部队是个当官的。”
“胡扯,当官的会来咱这儿当营业员?还是学徒!”
“说不定是在部队里犯了什么错误吧!”
……
这个笨拙的卖布的学徒工,就是刚刚转业回来的王於昌。面对大家的种种疑问,他只是一笑,不作任何解释。就连妻子这样质问他时,他也只是说:“我向你保证,我真的没犯错误!”军人需要保守国家的秘密,所以他什么也不能说。之后的许多年,面对种种猜疑,他一直选择沉默。 近20年的军旅生活铸就了王於昌坚韧的品格,在这一群青春的身影里,这个曾经荣获一等战功的英雄告诉自己:从头学起,一定要学好,决不能输!从此,百货公司的柜台内,就有了一个经常加班的身影。外面大雪飞舞,他一个人在柜台里一次次量布、卷布、撕布,练得浑身是汗。几个月下来,他的右手终于可以挥动自如了,看着一块布从自己的手里刺啦一下撕得笔直,他内心有了满满的成就感。从前把布匹卷得松松垮垮的王於昌,经过一阵子的勤学苦练,也能把布卷得结实整齐了。
那时候柜台算账,用的是珠算,刚来的时候,看着同事熟练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噼里啪啦上划下抹,就把价钱算出来了,王於昌好生羡慕。如何才能学会珠算?他买了个算盘放在家里,把口诀表抄下来,每天晚上在灯下苦练,常常是邻居养的那只大公鸡已经叫了三遍,他还在一边念着口诀,一边拨拉着算盘珠子……终于,他过了珠算这一关,而且成了同事們眼中的“快手神算”。
因为人勤快,有耐心,对谁都笑脸相迎,布匹柜组里这个爱穿军装的中年大叔,很快就成了顾客们啧啧称赞的对象,成了同事们一致认可的人。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不久后,他被选拔去参加社教工作。四年后,他成了门市部主任。又过了三年,他成了人秘股长,而后一步步晋升为百货公司副经理、副书记兼人秘股股长。
当了“官”的王於昌,越来越为同事们所认可。大家喜欢并信赖这个办事公正、面目和善的退役老兵,有了争执去找他裁决,有了难题也找他解决,所有能为大家做的事,他都乐意帮忙。但是,别看他成天笑眯眯的,你要想从他这儿走点后门,真是比登天还难。一次,一个领导的家属想找他调工资,他查档案后发现,这个人不够涨工资的条件,就丝毫不留余地地拒绝了。你要想和他拉拉关系,请他吃个饭喝场酒,更是没门。他一不出门应酬,二来烟酒不沾,和他一起工作了20年的同事臧玉喜说:“别看他老实,人可犟着呢,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动。”但,对这个倔强的人,大家都心服口服。单位里评先进,谁也不服谁,会场上吵得跟菜市场一样,但王於昌一发声,说先进应该给谁谁谁,如数家珍地列举出此人的先进事迹,大家立马都不再吱一声,没有异议了。
王於昌1972年转业,1998年退休,在百货公司干了26年,其间,县政府某机关多次要调用王於昌,每次都遭到职工们的强烈反对,“谁负责人事我们都不放心,不能让王於昌走!”经理也不肯放走这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所以,王於昌就“从一而终”地在这家单位待了下去。26年里,他没有跟任何一个同事提及自己的军旅生涯:曾经两次击落过美国U-2侦察机的辉煌,受过毛主席接见的荣光……退休后也只字不提。2005年,原同事陈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他所在的导弹部队击落U-2侦察机的事迹,向他询问情况,他也一个字都没有说。退伍后40多年里,除了当地军转办(后为退役军人事务局)熟悉内情外,他从未向同事朋友提及,包括至亲。
“我入党时,曾宣誓说要‘保守党的秘密’,这是军事秘密,我不能泄露。再者,那都是过去的成绩,有什么好说的呢?”王於昌如此解释道。他之前不知道,在中国国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早在2002年,国家就公开了我军击落U-2侦察机的解密资料,这早已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了。2007年,以他们部队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绝密543》,也在国内热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老王”倏地成了“王老”
2019年6月的一天,上海正下着绵绵细雨,从10楼的阳台上往外望,眼前的建筑被雾一般的雨丝笼罩着,一院子的绿树红花静静地沐浴在烟光里,诗意得宛如水墨画。王於昌正在大女儿家的厨房里和面,准备给外孙包三鲜馅饺子,这时候他的手机响了。他擦了下手上的面粉,接通了电话:
“喂,请问您是王老吗?”
王於昌心中诧异,多少年大家都叫我“老王”,还是第一次听人叫我“王老”。
“我是老王,王於昌,你是哪位呀?”
这是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打来的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以及是否可以去北京领奖。原来,王於昌已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要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
2019年7月26日,在颁奖大会上,包括王於昌在内的5名有特殊贡献的老兵,被安排坐在最前排习主席的身边。王於昌说,他的手被习主席的大手紧紧握住的那一刻,他真是心潮澎湃,没想到40多年过去了,国家还记得他曾经的功劳。这一幕,被《解放军报》以“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为题整版报道出来;而后,中央电视台《闪亮的名字》又给他安排了专题采访。一时间,省、市新闻媒体,都纷纷对他当年的英勇抗敌及之后在平凡岗位上的奉献坚守进行了报道。不大的萧县城炸了锅一般,尤其是熟悉他的那些同事和朋友,惊诧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谁也不曾料到,这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不善交际的老王,在布匹柜组里学撕布的老王,竟然是打下过敌机的壮士,是多次立功被主席接见过的英雄!
一下子,称呼他“王老”的人多了起来。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亲自陪着他进京领奖,上台阶时搀着他的胳膊说:“王老啊,您是咱们安徽的宝!”领奖归来,萧县县政府领导亲自去火车站迎接,大家捧着鲜花簇拥着王老,护送他回家。小区里的邻居们看他的目光都变了,他们用惊讶和崇敬的目光,上上下下重新打量起这个其貌不扬的温和老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个响亮的名字,许多学校、机关纷纷发出邀请,让王老去讲一讲当年的故事……
随着王老声名大噪,他和他的战友“揍”下敌机的内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原来,他们使用的从苏联购买的导弹很落后,只能用作要地防空,不能机动,他们却带着导弹万里奔袭;原来,他们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奇迹;原来,苏联认为卖给中国的导弹已经失效,根本打不下U-2侦察机;原来,给中国台湾提供U-2侦察机的美国军方非常震惊,发表评论说,要重新评估中国大陆的防空力量!
干了一件这么给中国人长脸的事,王老竟然40多年守口如瓶、只字不提,他怎么能忍住的呢? 光环下的平常心
王於昌家住一楼。这扇紫色的大门很普通,只是门上挂着的 “光荣之家”的闪亮铜牌,显得它有些与众不同。这个早晨,85岁的王於昌正在厨房里忙活,80岁的老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电视里放的是豫剧《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锣鼓铿锵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手执帅旗唱得婉转又激昂,老太太也扬手比画着,跟着唱。早餐很特别,一只小盆里泡着王於昌切好的洋葱、苹果、胡萝卜等,用料理机打成糊状,一人一碗,再配一个水煮鸡蛋,就是他们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早餐。
“我們这个年纪的人,吃不了什么大鱼大肉,生活一直都很俭朴。你看,我身上穿的,都是在部队工作的二女婿给的旧军装。”看得出来,王於昌很喜欢穿军装,我几次见他,他都是一身军人装束。“一穿上军装,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年轻了,有时觉得恍惚,以为自己还在部队里,还要打U-2呢。”王於昌说。现在,他同许多退休的老人一样,平常就做做饭、读读报、弄弄花草、练几笔大字,保持了一辈子的健身习惯还在,只是原来的每天10千米快跑,慢慢地变成了3千米快走,而今,已经改成每天半个多小时的花园散步了。
一进王老住的小区,就能看到许多一楼的住户都在阳台外建了花园,一丛丛红月季、黄月季怒放着,一片片雪白的栀子花浓香袭人。王老家的阳台外种的多是菜蔬,黄瓜架垂下一条条顶着黄花的黄瓜,辣椒棵上挂满翠绿的薄皮大青椒,一个个硕大的西红柿红得诱人。王老说,农家走出来的人,总想有一片地种种。
隔着阳台参观老人家的菜园,我突然发现,他家的阳台不似别人家那样,有一扇通向菜园的门。原来,那扇门都是各家自己改造的,因为物业不允许业主私自开设小门,习惯了遵守纪律的王於昌,浇水、摘菜宁愿绕一截路转到阳台外面,他说:“我是退役军人,是共产党员,在哪都要起表率作用,退役、退休不能褪色,多走几步路没啥不好,权当锻炼身体了。”
那一园子菜,勾惹得王於昌谈起了农事,想起了春节后刚刚去世的哥哥:“当年,哥哥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我,我才有参军和提干的机会,他日子过得比我困难,我不能不帮他。”这么多年来,他不光经济上资助哥哥和侄子,每逢农忙还赶回老家去,帮着割小麦、收玉米。乡亲们每每不解地问:“人家都是看到忙就走了,你咋一忙就来了?”王於昌朴实地笑道:“我就是来帮忙的,不忙还不来呢!”那只握枪的手,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含糊,如火的骄阳下,手握镰刀的他躬下身子,伴随着镰刀与麦秸的摩擦声,一垄垄金黄的麦子倒伏在身后,汗水浸透了他的背心。掰玉米棒子他更带劲,又准又狠又快,仿佛面对的是敌人,是U-2侦察机。
他如此卖力气,曾惹得哥哥忍不住发脾气:“你当自己还是小伙啊,怎么还跟拼命三郎似的不知惜力!”他笑笑,手里兀自忙活。忙完农活,兄弟俩又亲密地坐在一起唠家常,夜晚则抵足而眠。他们深厚的情谊,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广为传颂——“什么叫兄弟同心?看看王柳园家的王於昌弟兄俩就知道了!”
在别人眼中,王於昌是“好人”“实诚人”“重情义的人”,在他的三个孩子心里,他却是实实在在的“严父”。王於昌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上海工作,一个是会计师,一个是社区干部,儿子则是萧县国土部门的业务骨干。王於昌的二女儿王其红说:“我们几个到现在都害怕父亲,他对我们要求太严了,总叫我们实实在在地干工作,不要耍嘴皮子。”“无论啥时候,靠本事吃饭,都不会被人说闲话!”这是王於昌教育孩子们的口头禅。在他的实干精神的影响下,三个孩子都事业有成。
吃过简单的早餐,刷洗收拾干净,王於昌要出门了。他要和老伴出去散步,还要去菜市场买一把韭菜,中午给老伴包素饺子吃。他说,年轻时和她分居两地,她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过得辛苦,现在国家太平,小家富足,又有了空闲,他得把老伴照顾好。
阳光把香樟树的影子铺在灰色的柏油路上,路旁大红的美人蕉在风里颤巍巍地摇着,王於昌拉着老伴的手,蹒跚地向前走着,香樟树枝叶间漏下来的光将他们银白的头发照得闪闪发亮。一高一低两个背影,相携着渐渐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