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秆里的高粱米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d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青山脚下的二佐屯有很多黑土地,黑土地上长着成片成片的高粱。春天是不变的绿地毯,夏天是茂密的青纱帐,秋天是一片火把的海洋。爷爷小时候就钻高粱地,那是玩耍;长大了也钻,那是和凤芝谈恋爱。农忙时钻,那是收获;不忙时也钻,那是干一件惊天大事。
  “九一八”之后,大青山来了日本兵,肩膀上扛着枪,挑着膏药旗。大青山被占了,二佐屯被占了,高粱地也被占了。以前不起眼的高粱米一下子珍贵起来,被小日本鬼子上了“米谷管理法”。“妈的,什么世道!老子吃自己种的长在自己地上的高粱米还犯法了?”爷爷狠狠地骂道。奶奶(就是凤芝)拽了下爷爷:“小点儿声,屯子里有狗。”爷爷一跺脚,呸了一声,又钻进了高粱地。
  高粱地那头儿是大青山。大青山里头有一群汉子,他们专门揍小日本鬼子和他们的伪满洲国走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爷爷和这群汉子走到了一起。不单是爷爷,二佐屯有不少人,也都成了大青山那群汉子的朋友。
  高粱收获了,小日本鬼子在伪满洲国警察王大牙的带领下,挨家挨户摊派交粮任务。爷爷心里上火了,他知道山里那帮哥们儿吃的是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何况好几天不吃!
  爷爷和奶奶开始勒紧裤腰带,把每天省下来的高粱米藏起来,寻找机会送进大青山。但是私藏粮食是个危险的活儿,甚至可能因此掉脑袋。比如住在爷爷后院的王大力,就因为藏了不到二斤的高粱米,被小日本鬼子带走了,听说被带到绥棱修炮楼了。王大牙说:“这是轻的,要是超过二斤,脑袋就得搬家。”
  爷爷把省下来的高粱米藏在了烟囱桥里,也就是土炕与墙外的烟囱连接处,可以说这是个极其隐蔽的地方。但是王大力的高粱米就是在他們家的烟囱桥里被发现的。于是小日本鬼子疯了,说要挨家挨户扒烟囱桥子,甚至连烟囱也不放过。
  爷爷吧嗒着旱烟袋,想了一个时辰,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说:“凤芝,把那块油布拿出来。”油布是棉布刷了一层桐油,防水,是太爷从关里逃荒带来的。爷爷把装好的高粱米用油布包好,绑块石头沉进了南沟子。
  十月里,秋风起,雁南飞,天凉了。爷爷在中午太阳照着头顶的时候,下水去摸那坠着石头的高粱米。奶奶慢慢地弯下腰,把双手拢在嘴上,小声问:“在不?”爷爷警觉地四下里瞅瞅,一只手掩住嘴,拉着长声回答:“在呢!”奶奶笑着用手揉抚着隆起的肚子,缓缓地直起身,突然脸上的肌肉僵硬起来,目光惊愕。爷爷抬起头,也慌了神——王大牙领着两个日本兵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沟子旁。
  王大牙的目光明显带着眼馋的色彩,在奶奶的肚子上停留了几秒钟,然后恋恋不舍地移开,像箭一样射向了水里的爷爷:“于老三,你在水里嘎哈呢?”爷爷没回答,手臂在水面上来回滑动,仿佛一把杀猪的侵刀在切割着猪肉。日本兵横起枪,哇啦哇啦地叫着。爷爷慢慢地把手臂从水里提出来。哗啦一下,日本兵一下子单膝跪地,拉开了枪栓。王大牙紧张地喊:“于老三,你快上来,别找不自在!”爷爷冲着王大牙一笑,手从水里露出,迅速上举。只见爷爷手里紧紧地攥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子。阳光下,鱼儿摇头摆尾,水珠子乱跳。
  “哟西,鱼,大大的好。”日本兵收起枪,冲爷爷摆手,示意爷爷把鱼送上来。
  爷爷回到家里,担心起南沟子里的高粱米。怎么能做到万无一失呢?爷爷披衣到院里溜达,想开阔一下思路。柔和的月光如水一般倾泻下来,院子、园子里洒满了清辉。突然,爷爷的目光停留在收割后的一堆葵花秆子上。他一拍大腿,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激动。趁着夜色,他把那包藏在南沟子里的高粱米捞了出来。
  爷爷和奶奶把一小捆葵花秆抱进屋里,用柳条把里面的瓤子捅出来,然后把高粱米灌进去,两头再用瓤子塞上。一清早,爷爷和奶奶就把有窟窿的障子用葵花秆夹好。两只麻雀在葵花秆上蹦来蹦去。隔着窗户,爷爷和奶奶看着这一切,抿着嘴乐。
  高粱米藏在葵花秆里,这绝对是个机密。但没几天,二佐屯的几个堡垒户也知道了这方法,因此他们在夹障子的葵花秆里也藏了高粱米。用葵花秆夹障子在大青山脚下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王大牙和小日本鬼子永远也破解不了这个秘密。
  藏在葵花秆里的高粱米在一个风雪之夜进了大青山,那久违的香气飘荡在山坳里,那葵花秆让密林里的篝火格外旺盛。
其他文献
天刚破晓,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小街上,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走着。这是1928年立冬以来第一次降霜,地面上一层厚厚的白霜被踏得簌簌作响。只见这人个子不高,身穿一件满是补丁的蓝色棉袄,面若古铜,走在街上并不起眼。但奇怪的是,他一只眼睛瞎了,另一只眼睛却目光炯炯。  这个神色匆匆的“独眼”男人,就是秘密参加了慈化地区农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李光日,今天有一份重要的文件需要他送出慈化镇。秋收起义失败后,
期刊
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的一间百年老屋里,住着一位普普通通的耄耋老人,她虽然腿脚已不灵便了,但思路依旧清晰。她时常倚在窗边,陷入长久的回忆之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名叫曹菊香的老人与方志敏夫妇曾在革命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的身上有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  曹菊香是上饶县汪村乡丁宅村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做了童养媳。1930年,年仅15岁的她参加了红军,帮忙料理做鞋、洗衣、烧水之类的后勤杂务。她工作踏实认
期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20年代,一股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的热潮在我国蔚然兴起,大批青年精英赴苏留学,回国后成长为革命的骨干。陈为人就是其中的一员。  1921年,陈为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等职。其间,他两次被捕入狱。  1931年底,在党组织的营救下,陈为人走出牢狱。1932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管理中央文库。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和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苏区的斗争。  1935年3月,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指示,项英、陈毅等突围到以江西信丰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游击区,与中共赣粤边特委、赣粤边红军游击队会合。红军主力长征初期,他们着重负责积极掩护和策应,主力部队远行后,则采用游击战从战略上配合主力长征。出于保密的需要,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项英和陈毅分
期刊
李白是我党情报通讯战线上的无名英雄。1910年,他出生在湘鄂赣革命老区——湖南浏阳河畔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5岁时,他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转入江西中央苏区后,他担任前方电台台长兼政委,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中央为了加强上海的地下情报工作,及时了解敌人的动态并把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传递到上海和华东地区的党组织,决定派李白到上海负
期刊
众所周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第一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至关重要的枪声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秘密往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密战。  1927年4月,汪精卫打着反蒋旗号,迅速取得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领导权,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史称“宁汉分裂”。尽管两派反动势力水火不容,但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却是“有志一同”。随着新生的共产
期刊
“得儿棱登一棱登,我们是儿童军。我们是抗日战争的先锋队,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公。莫说我们年纪小,我们能做大事情。我们生在炮火里,我们长在战斗中……”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小学里传唱的一首红色歌曲,当它再次被唱响时,一段革命往事也随之浮现。山西省寿阳县太平乡赵家垴村,因一位生命永远停留在16岁的革命少女尹灵芝而闻名。  1946年6月,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赵家垴村一带革命斗争形势空前高涨。农会成立后,
期刊
核废料之墓开裂  在洛杉矶以西8000多千米,赤道以北800多千米,太平洋中部一个狭长的白珊瑚沙嘴上,一个陈旧、腐蚀严重的巨大混凝土穹顶见证着太平洋的潮起潮落。  这就是马绍尔群岛的鲁尼特穹顶。美国在穹顶之下填埋了约8.8万立方米(相当于35个奥运会标准泳池)的放射性土壤和废料,其中包含大量致死性极高的放射性元素钚。  如今,受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变化等的影响,这个被当地人称作“坟墓”的混凝土建筑正
期刊
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在做学问上面,刘半农从来都是精益求精,不会有半点马虎。有一次,他甚至为了搜集各地方言而故意“找骂”。  1911年,刚满20岁的刘半农突发奇想,打算编辑一本《骂人精粹》,内容以各地方的“骂人话”为主。他把这件事告诉几位好友,大家听后全都哑然失笑:“研究什么学问不好,为什么非要研究这种旁门左道的事情呢?”刘半农听后非但没有因此打消积极性,反而在
期刊
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胡适、钱玄同没少挨他的骂,但他却非常尊敬老师。  有一年春节,黄侃去给章太炎拜年,刘师培接着到来。三人围坐在一起闲谈,刘师培很羡慕章太炎拥有黄侃这般优秀的徒弟,不禁感叹:“我怎么就碰不到一个好学生呢?”听到这话,黄侃问:“我来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刘师培回答:“别开玩笑了,你的学识足以让人倾倒,再说你早有名师在上,岂可屈尊于我的门下?”黄侃立即起身,说:“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