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只是关注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本文以一个真实的事件为例,阐述了对中间层学生关爱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规律;关注程度;中间层学生;成功教育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学生分成三组,对第一组学生表示信任并给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学生采取不管不问即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学生则不断地给予批评。实验表明,经常被鼓励的第一组学生进步最快,总是受到批评的第三组学生有一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学生则基本没有变化,属于“原地踏步”状态。这项实验表明,所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只是关注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
然而,许多教师或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把赏识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送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尖子生,“锦上添花”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学习上起带动作用;另一头是把关注点投向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性较差的学生,“雪中送炭”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相对而言,对那些学习成绩中等、各方面表现平平的“中间学生”,教师则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甚至无情地把他们“打入冷宫”。
学校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也不应该以简单僵硬的标准来判断某类学生的前途,教育的最重要使命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条件促进学生的个体优势得到发展。因此,无论从教育规律、教育要求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需求来看,“中间学生”都不应该受到漠视。
假期里,几年前教过的一级学生,约好举行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我也如约参加。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溜走,昔日的一张张娃娃脸带着调皮的笑,蹦着跳着来到我面前:“老师,您猜我是谁?”在我尴尬时,学生却有着几分得意,这得意多是来自于自己变化之大。这天晚上,我被热情和甜蜜包围了。那感觉,如此幸福!
聚会即将结束时,匆匆赶来的小佳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她现在在一家设计公司做翻译工作,最近正忙着几笔国外业务,所以来迟了。她一见到我就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小佳。好久没见面了,我太想您了。老师,您是我这一辈子里最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毕业的那天,我把一封信偷偷放在您的办公桌里,您看到了吗?”
那是一封已泛黄的信,我清晰地记着上面写着:
敬爱的金老师:
您好!我将要毕业了,真希望不要这么快毕业!好想继续听您上课。老师,您有颗慈祥的心,您是我们的好老师,在您这儿我又找到了妈妈温暖的感觉,只要上您的课,我就忘掉了悲伤,自己也有了信心。是您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信任……
好几次眼睛迷糊了,读着读着觉得自己有点儿了不起,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折好信,拭去幸福的泪花。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我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敬重?我大脑开始飞快搜索着,我到底给了这孩子哪些特别的关心与爱护,但脑海中没留下什么特深的记忆。我只记得我只是在平时多看他几眼,有时摸摸他的小脑袋,犯错误时认真听他解释,相信他,给他时间去改正。没什么特别之处。
时光一下子回到九年前。那是在一次开完家长会后,我与小佳的妈妈单独交流,自然谈到了小佳。家长很兴奋地说道:“小佳回家之后可高兴了,她说:‘学校开运动会要走方队,全班这么多人,金老师唯独点了我的名字。’”我一愣,随着家长的描述,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一个月前,学校里召开秋季运动会,每个班要26个人走方队,我就把这个事交给班长安排。班长让大家自愿报名,可选来选去还少一人,恰好我在班里,很随意地问:“小佳,那天你有比赛项目吗?”她腼腆地摇摇头,“那就小佳上。”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家长意犹未尽,接着说:“前几天,学校里选了一批学生代表学校去走方队,也有小佳,她回家之后更加高兴,对着镜子努力地练习,还不时让我做观众给她指点……这孩子就是不敢展示自己,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心,而且没大有责任感……而这两次参加方队,好像是突然找到了自信,回家之后写作业也变得认真了,上次说:‘金老师说要考试了,我要好好地复习。’一直复习到晚上9:00多……”家长说得津津有味,也让我回忆起学校里走方队选人的情景。半个月前,体育老师要求每个班选六名学生组成方队,代表学校参加区运会。作为班主任,我根据经验选了班里听话老实的学生,其中就有小佳。
静下来想想,其实这两次选人,都没有刻意地去选择谁,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随意点名,但这个随意的选择在这个学生的心目中却是这么重要,甚至给了她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家长所说的:“这件事,对于她是一个转折,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
我在为自己不经意间的成功教育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种无地自容的愧疚。小佳,遵守班级各项规定,但从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成绩还算可以,但从不敢表达想法,默默无闻,不引人关注,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自然的被划为不用我“操心”的中间学生行列。猛然间想起了经常听的一首歌曲,“我要的不多,无非是一点点温柔感受,我要的真的不多,无非是体贴的问候,亲切的微笑……”我们的学生要的不多呀!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小佳的妈妈达成了共识:在学校里多给她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家面前,如整队、收作业,一对一帮扶,让她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其中的快乐;在家里,家长鼓励孩子的进步,并随时与学校交流,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我和家长经常沟通,发现优点,放大优点,及时鼓励。令人欣慰的是,小佳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整队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课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主动地去帮助同学,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孩子变化那么大?是爱,是一种平凡的教师对学生的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具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爱又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种爱没有所谓的轰轰烈烈,而是在平凡中见真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出来,它不附带其他色彩,只需教师真诚付出。
小佳的变化,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也提醒着我更多的去关注中间学生。他们的学习或许不突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则有很多可取之处,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得到关注、理解和鞭策。一项关于“教师期望与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表明,“中间学生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最多”,这就证明他们一旦得到关注与认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但当他们持续不被关注时,或许会被边缘化为后进生的行列。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班级管理中,我实行了改革,改变部分学生霸占班委的现象,实行班委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在各种比赛中,给中间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并设立“进步奖”,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给中间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与家长沟通,随时分享孩子的进步带来的喜悦,争取家长的最大支持……渐渐地,我欣喜地看到,以前曾经被忽略的中间学生越来越积极,课堂上更多自信满满的小手高高举起,同学之间也能够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他们的转变带动了良好班风的逐渐形成。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我们办学的宗旨,中间层学生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与呵护。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我们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关注他们心灵的每一声呢喃细语,关注他们每一个细小的生命需求,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只要对教育的细节给予生命的关怀,教育就会是温暖的、美妙的、成功的。做一名教师,是如此的幸福!
在此,我想小小呼吁一下,唤醒国人的这种教育观念,唤醒教育工作者的这种教育意识,使这些广大的中间层学生得到关注、鼓励,迈入优秀学生的行列,这一点实质上又是在扩大培优的范围,而不是仅仅看住原有的那几个优生而培优。同时,这还能防止部分中间层学生因长期备受冷落而自甘堕落从而滑向学困生的行列。
关键词:教育规律;关注程度;中间层学生;成功教育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学生分成三组,对第一组学生表示信任并给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学生采取不管不问即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学生则不断地给予批评。实验表明,经常被鼓励的第一组学生进步最快,总是受到批评的第三组学生有一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学生则基本没有变化,属于“原地踏步”状态。这项实验表明,所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只是关注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
然而,许多教师或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把赏识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送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尖子生,“锦上添花”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学习上起带动作用;另一头是把关注点投向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性较差的学生,“雪中送炭”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相对而言,对那些学习成绩中等、各方面表现平平的“中间学生”,教师则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甚至无情地把他们“打入冷宫”。
学校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也不应该以简单僵硬的标准来判断某类学生的前途,教育的最重要使命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条件促进学生的个体优势得到发展。因此,无论从教育规律、教育要求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需求来看,“中间学生”都不应该受到漠视。
假期里,几年前教过的一级学生,约好举行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我也如约参加。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溜走,昔日的一张张娃娃脸带着调皮的笑,蹦着跳着来到我面前:“老师,您猜我是谁?”在我尴尬时,学生却有着几分得意,这得意多是来自于自己变化之大。这天晚上,我被热情和甜蜜包围了。那感觉,如此幸福!
聚会即将结束时,匆匆赶来的小佳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她现在在一家设计公司做翻译工作,最近正忙着几笔国外业务,所以来迟了。她一见到我就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小佳。好久没见面了,我太想您了。老师,您是我这一辈子里最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毕业的那天,我把一封信偷偷放在您的办公桌里,您看到了吗?”
那是一封已泛黄的信,我清晰地记着上面写着:
敬爱的金老师:
您好!我将要毕业了,真希望不要这么快毕业!好想继续听您上课。老师,您有颗慈祥的心,您是我们的好老师,在您这儿我又找到了妈妈温暖的感觉,只要上您的课,我就忘掉了悲伤,自己也有了信心。是您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信任……
好几次眼睛迷糊了,读着读着觉得自己有点儿了不起,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折好信,拭去幸福的泪花。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我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敬重?我大脑开始飞快搜索着,我到底给了这孩子哪些特别的关心与爱护,但脑海中没留下什么特深的记忆。我只记得我只是在平时多看他几眼,有时摸摸他的小脑袋,犯错误时认真听他解释,相信他,给他时间去改正。没什么特别之处。
时光一下子回到九年前。那是在一次开完家长会后,我与小佳的妈妈单独交流,自然谈到了小佳。家长很兴奋地说道:“小佳回家之后可高兴了,她说:‘学校开运动会要走方队,全班这么多人,金老师唯独点了我的名字。’”我一愣,随着家长的描述,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一个月前,学校里召开秋季运动会,每个班要26个人走方队,我就把这个事交给班长安排。班长让大家自愿报名,可选来选去还少一人,恰好我在班里,很随意地问:“小佳,那天你有比赛项目吗?”她腼腆地摇摇头,“那就小佳上。”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家长意犹未尽,接着说:“前几天,学校里选了一批学生代表学校去走方队,也有小佳,她回家之后更加高兴,对着镜子努力地练习,还不时让我做观众给她指点……这孩子就是不敢展示自己,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心,而且没大有责任感……而这两次参加方队,好像是突然找到了自信,回家之后写作业也变得认真了,上次说:‘金老师说要考试了,我要好好地复习。’一直复习到晚上9:00多……”家长说得津津有味,也让我回忆起学校里走方队选人的情景。半个月前,体育老师要求每个班选六名学生组成方队,代表学校参加区运会。作为班主任,我根据经验选了班里听话老实的学生,其中就有小佳。
静下来想想,其实这两次选人,都没有刻意地去选择谁,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随意点名,但这个随意的选择在这个学生的心目中却是这么重要,甚至给了她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家长所说的:“这件事,对于她是一个转折,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
我在为自己不经意间的成功教育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种无地自容的愧疚。小佳,遵守班级各项规定,但从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成绩还算可以,但从不敢表达想法,默默无闻,不引人关注,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自然的被划为不用我“操心”的中间学生行列。猛然间想起了经常听的一首歌曲,“我要的不多,无非是一点点温柔感受,我要的真的不多,无非是体贴的问候,亲切的微笑……”我们的学生要的不多呀!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小佳的妈妈达成了共识:在学校里多给她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家面前,如整队、收作业,一对一帮扶,让她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其中的快乐;在家里,家长鼓励孩子的进步,并随时与学校交流,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我和家长经常沟通,发现优点,放大优点,及时鼓励。令人欣慰的是,小佳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整队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课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主动地去帮助同学,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孩子变化那么大?是爱,是一种平凡的教师对学生的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具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爱又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种爱没有所谓的轰轰烈烈,而是在平凡中见真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出来,它不附带其他色彩,只需教师真诚付出。
小佳的变化,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也提醒着我更多的去关注中间学生。他们的学习或许不突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则有很多可取之处,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得到关注、理解和鞭策。一项关于“教师期望与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表明,“中间学生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最多”,这就证明他们一旦得到关注与认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但当他们持续不被关注时,或许会被边缘化为后进生的行列。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班级管理中,我实行了改革,改变部分学生霸占班委的现象,实行班委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在各种比赛中,给中间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并设立“进步奖”,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给中间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与家长沟通,随时分享孩子的进步带来的喜悦,争取家长的最大支持……渐渐地,我欣喜地看到,以前曾经被忽略的中间学生越来越积极,课堂上更多自信满满的小手高高举起,同学之间也能够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他们的转变带动了良好班风的逐渐形成。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我们办学的宗旨,中间层学生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与呵护。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我们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关注他们心灵的每一声呢喃细语,关注他们每一个细小的生命需求,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只要对教育的细节给予生命的关怀,教育就会是温暖的、美妙的、成功的。做一名教师,是如此的幸福!
在此,我想小小呼吁一下,唤醒国人的这种教育观念,唤醒教育工作者的这种教育意识,使这些广大的中间层学生得到关注、鼓励,迈入优秀学生的行列,这一点实质上又是在扩大培优的范围,而不是仅仅看住原有的那几个优生而培优。同时,这还能防止部分中间层学生因长期备受冷落而自甘堕落从而滑向学困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