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围着学生转。任何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地发挥呢?
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是世界语言,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是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的重要载体,哪个民族先掌握了英语,哪个民族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中国年轻人掌握英语的程度将决定中国未来在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因为它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出发点。有的学生可能出于某种好奇心而对英语产生一时的热情,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或不知道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种好奇心和热情是不能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另外,学习目的有短近和远大之分。短近的学习目的是以学习活动或具体教学的需要为基础的,它弥散在教学目标中。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是把学习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怀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可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标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
二、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虽然传授英语基础知识仍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务必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以往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多数采取的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教是为了学”。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重启发,重内化,使学生从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想学又会学的时候,他们的发展就快。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工作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三、以合理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或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快速提高。实践证明,下列这些设计原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 情景性原则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应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 因此,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更加重要,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例如,设计的情景可包括学校生活,超市购物,组织郊游,举办展览,接待外宾等。这种教学设计可由教师或学生预先设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演。这样,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当然会十分乐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 阶梯型模式
这一原则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在设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讲练时,可遵循“情景导入→快速阅读→仔细阅读→听说训练”来逐步展开教学。在组织故事复述时,通过“板书关键词→教师示范复述→师生共同复述→学生个别试述”等环节,减轻复述过程的难度,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这时,学生都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惟恐自己失去训练的机会。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分组让学生人人参与练习。学生在完成由初级到高级的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了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3. 语言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充分的开展,使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交际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积极培育课堂真实交际的氛围外,尽可能地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进行交际。
例如,我们在教授初中英语7B Unit 4阅读文章“The Ghost in the Park”时,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整体理解和分段训练之后,要求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以多种方式做展开性的提高练习。我们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在虚拟交际中运用。根据课文线索,分别请学生轮流扮演Millie, Amy 和Andy,其余同学轮流扮作记者进行现场采访。采访前,我们先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采访时需要提出的问题。例如:
Where did you go last Sunday, Millie and Amy?/What did you do there?/What did you hear?/Why did you run away?/Who did you meet on your way?/What did you tell Andy?
Hi, Andy, did you think there was a ghost in the park?/What did you do then?/What did you find?/How did you find the little cat?/What was the end of the story?
通过这样的采访和被采访活动,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训练,他们人人当主角,人人当主演,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由此而创造出更高的学习效率。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围着学生转。任何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地发挥呢?
一、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是世界语言,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是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的重要载体,哪个民族先掌握了英语,哪个民族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中国年轻人掌握英语的程度将决定中国未来在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因为它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出发点。有的学生可能出于某种好奇心而对英语产生一时的热情,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或不知道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种好奇心和热情是不能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另外,学习目的有短近和远大之分。短近的学习目的是以学习活动或具体教学的需要为基础的,它弥散在教学目标中。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是把学习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怀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可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标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
二、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虽然传授英语基础知识仍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务必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以往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多数采取的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教是为了学”。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重启发,重内化,使学生从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想学又会学的时候,他们的发展就快。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工作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三、以合理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或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快速提高。实践证明,下列这些设计原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 情景性原则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应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 因此,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更加重要,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例如,设计的情景可包括学校生活,超市购物,组织郊游,举办展览,接待外宾等。这种教学设计可由教师或学生预先设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演。这样,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当然会十分乐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 阶梯型模式
这一原则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在设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讲练时,可遵循“情景导入→快速阅读→仔细阅读→听说训练”来逐步展开教学。在组织故事复述时,通过“板书关键词→教师示范复述→师生共同复述→学生个别试述”等环节,减轻复述过程的难度,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这时,学生都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惟恐自己失去训练的机会。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分组让学生人人参与练习。学生在完成由初级到高级的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了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3. 语言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充分的开展,使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交际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积极培育课堂真实交际的氛围外,尽可能地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进行交际。
例如,我们在教授初中英语7B Unit 4阅读文章“The Ghost in the Park”时,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整体理解和分段训练之后,要求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以多种方式做展开性的提高练习。我们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在虚拟交际中运用。根据课文线索,分别请学生轮流扮演Millie, Amy 和Andy,其余同学轮流扮作记者进行现场采访。采访前,我们先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采访时需要提出的问题。例如:
Where did you go last Sunday, Millie and Amy?/What did you do there?/What did you hear?/Why did you run away?/Who did you meet on your way?/What did you tell Andy?
Hi, Andy, did you think there was a ghost in the park?/What did you do then?/What did you find?/How did you find the little cat?/What was the end of the story?
通过这样的采访和被采访活动,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训练,他们人人当主角,人人当主演,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由此而创造出更高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