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实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的作用,即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质。
[关键词]教媒体 学习兴趣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情感体验
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变苦学为乐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现代教学研究也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电教媒体是声、光、电、图等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感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名家名言告诉我们,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因此,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绘画、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强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功能,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一位教师在执教《山市》一课时,首先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十幅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海市蜃楼图片,那虚无缥缈的幻景,那令人神往空中楼阁让没有领略过甚至没有听说过此类现象的同学眼前为之一亮,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影象、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欣赏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再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显得空洞干巴、枯燥乏味了,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二、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他们就会产生新鲜的感受、深刻的认识,就可以为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启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电教媒体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感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在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利用网络下载了关于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活动场景,让学生亲眼去观看,亲耳去聆听,亲身去体悟安塞腰鼓舞动起来时那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去感受生命的激荡和力量的磅礴。学生们在观看了影响之后再去读课文,很自然的就领会了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深刻用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否则,如果不用电教媒体,这篇文章就会在学生轻描淡写地阅读中被一“读”了之,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恐怕难以有人去领略和品味,那么,课本选取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巧用电教媒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注意、看懂、听读和记住当前的信息,需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捕捉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时间,引导学生独创、深刻、灵活地去思考,使讲与议、读与写、问与答、演与练合理地交错运用。
在教学中能恰如其分的利用优美影像和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丰富的思维想象。例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了根据本词配唱的歌曲。雄浑的歌声把学生带进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色世界,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本词所抒发的感情,又使学生得到想象力的培养。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巧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非凭空产生。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需要各方面知识,形成各种记忆的表象,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丰富的表象来自对直接或间接生活的大量接触,认真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功能,为学生增加表象储备,丰富想象内容,增强想象能力。
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景物片段描写时,进行了如下创设:用电教媒体播放了一组配以民族乐曲《舂江花月夜》的江南水乡画面,在悠扬美妙的乐曲中,画外音对江南眷江作了这样的描绘:“静静的夜晚,春风拂面,月亮披着面纱从东山而起,悄悄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淡淡的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多美的一片春江月色啊!”这充满激情的描绘,使同学们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仿佛看到了整个画面。“同学们,何不放飞我们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呢?”这时老师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画面中的意境描述下来。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乐曲和画面的艺术美,提高了欣赏品位,而且培养了情趣,调动了想象欲望。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怎能不会积极主动呢?因此,教师应积极运用电教媒体,以此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巧用电教媒体,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位教师在领着学生欣赏徐志摩的现代抒情诗《再别康桥》时,播放了陈醇老师的朗诵录音。学生在轻松浪漫的轻音乐中欣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缠绵中带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著,飘逸中带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这满含深情、柔和轻盈的诗朗诵,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那充满梦幻的康桥大学,连在座的听课老师都陶醉了。课后他们都说,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体验美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推波助澜,让其情绪达到沸点,从而在如痴如醉、心灵震颤的美感中受到感染,引发共鸣。笔者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也同样用录音机播放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老师的朗诵录音。在低沉伤感的音乐中,朗诵者那充满感情的语调和文章朴实生动的语言无不让听者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动,有的学生竞感动得掉下泪来。可见那段伤感的音乐和朗诵,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人了境、激了思、动了情,提高了思想认识,丰富了情感体验。试想,这样的学习怎能不提高审美能力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电教媒体,运用得好,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关键词]教媒体 学习兴趣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情感体验
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变苦学为乐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现代教学研究也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电教媒体是声、光、电、图等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感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名家名言告诉我们,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因此,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绘画、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强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功能,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一位教师在执教《山市》一课时,首先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十幅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海市蜃楼图片,那虚无缥缈的幻景,那令人神往空中楼阁让没有领略过甚至没有听说过此类现象的同学眼前为之一亮,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影象、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欣赏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再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不会显得空洞干巴、枯燥乏味了,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二、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他们就会产生新鲜的感受、深刻的认识,就可以为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启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电教媒体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感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在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利用网络下载了关于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活动场景,让学生亲眼去观看,亲耳去聆听,亲身去体悟安塞腰鼓舞动起来时那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去感受生命的激荡和力量的磅礴。学生们在观看了影响之后再去读课文,很自然的就领会了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深刻用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否则,如果不用电教媒体,这篇文章就会在学生轻描淡写地阅读中被一“读”了之,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恐怕难以有人去领略和品味,那么,课本选取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巧用电教媒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注意、看懂、听读和记住当前的信息,需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捕捉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时间,引导学生独创、深刻、灵活地去思考,使讲与议、读与写、问与答、演与练合理地交错运用。
在教学中能恰如其分的利用优美影像和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丰富的思维想象。例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了根据本词配唱的歌曲。雄浑的歌声把学生带进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色世界,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本词所抒发的感情,又使学生得到想象力的培养。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巧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非凭空产生。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需要各方面知识,形成各种记忆的表象,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丰富的表象来自对直接或间接生活的大量接触,认真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功能,为学生增加表象储备,丰富想象内容,增强想象能力。
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景物片段描写时,进行了如下创设:用电教媒体播放了一组配以民族乐曲《舂江花月夜》的江南水乡画面,在悠扬美妙的乐曲中,画外音对江南眷江作了这样的描绘:“静静的夜晚,春风拂面,月亮披着面纱从东山而起,悄悄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淡淡的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多美的一片春江月色啊!”这充满激情的描绘,使同学们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仿佛看到了整个画面。“同学们,何不放飞我们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呢?”这时老师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画面中的意境描述下来。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乐曲和画面的艺术美,提高了欣赏品位,而且培养了情趣,调动了想象欲望。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怎能不会积极主动呢?因此,教师应积极运用电教媒体,以此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巧用电教媒体,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位教师在领着学生欣赏徐志摩的现代抒情诗《再别康桥》时,播放了陈醇老师的朗诵录音。学生在轻松浪漫的轻音乐中欣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缠绵中带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著,飘逸中带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这满含深情、柔和轻盈的诗朗诵,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那充满梦幻的康桥大学,连在座的听课老师都陶醉了。课后他们都说,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体验美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推波助澜,让其情绪达到沸点,从而在如痴如醉、心灵震颤的美感中受到感染,引发共鸣。笔者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也同样用录音机播放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老师的朗诵录音。在低沉伤感的音乐中,朗诵者那充满感情的语调和文章朴实生动的语言无不让听者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动,有的学生竞感动得掉下泪来。可见那段伤感的音乐和朗诵,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人了境、激了思、动了情,提高了思想认识,丰富了情感体验。试想,这样的学习怎能不提高审美能力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电教媒体,运用得好,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