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目标中心战”理论
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新的军事理论层出不穷,《目标战》一片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较为新颖的军事理论概念——“目标中心战”。
目标中心战理论,简言之,就是以目标为中心组织的作战,其思想实质是通过对关键目标施加影响,促使其系统“混沌”化,削弱敌作战体系的聚合力和一致性,从而达到控制、摧毁和压制敌方的目的。目标中心战理论中的“目标”不仅包含有生力量及各类工事障碍等有形的物理目标,还涵盖瓦解敌军斗志、实施战略威慑等无形的潜在目标;“中心”既可以是常规意义上的核心,也可以是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空间的重心;“战”既可运用火力、兵力打击进行硬摧毁,也可采取电磁、网络攻击实施软杀伤,还可采取心理战、舆论战,或是通过经济制裁等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有利于快速达成作战目的,都应是一种好的战法或手段。
有读者可能会由此联想到诸如“网络中心战”这样的概念。网络中心战强调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将信息获取、处理、传递与火力交战行动通过网络连为一体,极大提高信息的流转速度和共享程度,同时也就极大提高了火力交战的速度和精确性,最终达到极大提高作战效能的目的。这种作战理论的核心是依托军事信息网络为中心完成的,而“目标中心战”是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的,其包含着若干新军事理论的成果。如“根据在敌方作战体系中的作用选择打击目标,围绕目标组织筹划作战行动”,即是将敌军视为一个有机组成的作战体系,而这个体系中起到重要核心支撑作用的那些节点就是要打击的目标,只要将这些目标摧毁即可起到毁其一点瘫其一片的效果。《目标战》中,对位于湖心岛的蓝军指挥所进行的“斩首行动”,即选择了在对方作战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指挥机关作为目标。再如“基于目标毁伤效果决定作战进程”,即根据对敌军的毁伤效果精确调控作战进程,所有作战均以对目标达成最大毁伤或心理效果来进行筹划。
目标中心战理论强调作战行动方式是非线性、跳跃式的,即不再依托一条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作战接触线进行作战,而是将部队的梯队式部署形式改变为群组式部署形式,利用各种机动手段将部队或火力几乎同时投送到敌军目标之上。如《目标战》中,红一连和特种部队曾采用机降、水上机动和机械化机动等手段渗入敌纵深作战,不再从前沿逐次突破攻击,而引导空地火力进行打击。后来,红一连在对312高地的攻击中采用以火力队支援、攻击队进攻,而渗透破袭队向敌纵深前进伺机对“敌”重要目标进行攻击的战法,即在对手整个纵深内同时展开行动,以形成全纵深攻击的态势。这种作战方式旨在对敌军施加最大的压力从而达成最大的作战效果。
新军事理论的实施需要技术装备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完善的侦察监视系统、信息传递系统、指挥决策系统,那么,要么无法获得敌军情报信息,要么获取了信息无法上报和向下分发,或者是获得了海量信息却无法进行筛选和处理,从而无法做出决策,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对作为作战行动“中心”的目标的选定和作战行动的调控;如果没有精确打击武器系统的支撑,那么发现了目标也无法迅速对其进行准确打击,将无法达到高效作战的要求。只有将完善的硬件装备综合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杀伤链”,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OODA”循环(即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该片提到:“目标中心战理论体系中步兵最突出的变化是多样化作战任务和具备特种作战技能,这是实现目标中心战的重要支撑。”片中的红一连就在进行步兵“特战化、多样化”的探索。作战行动中步兵任务的多样化、特战化,即步兵可以执行特种部队执行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步兵具备一定的特种作战能力。一般来说,侦察定位、敌后破袭、解救人质等任务是特种部队的专长,但随着战场形态的变化,步兵不再是单纯扮演冲上敌军阵地与敌人进行近距离交锋夺占阵地的角色,全纵深攻击使其也有机会发现敌军重要目标,从而进行引导打击甚至敌后破袭。这就要求步兵也要掌握特种部队的一些作战技能,以执行相应的作战任务,同时也要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以作为物质基础。片中红一连的“特战化”转型,也是采取将部分特种部队的人员和装备补充到连队里,而不是将整个连队改编为特种部队。
从片中看我军
装备现代化建设
作为一支急速迈向现代化的军队,中国军队目前的装备建设从来都是极为引人注目的。《目标战》一片中出现了我军大量的现役装备。
从片中看,步兵部队已经完成了轻武器的更新换代。无论是作为轻型机械化步兵连的红一连,还是作为军中骄子的“野狼”特种部队,其轻武器都是以95式枪族为主。但特种部队的轻武器构成更为复杂,如其配备有05式微声冲锋枪,在实施敌后渗透作战时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92式手枪也是特种部队人员的随身武器配备。狙击步枪方面,除了88式狙击步枪外,最新的QBU10式12.7mm大口径狙击步枪也出现在影片中。影片开始,戈睿就使用该枪在红一连的连旗上打了好几个弹孔。苏制RPG-7火箭筒在各类影视作品和实战行动中似乎都少不了,而其中国仿制型号69式40mm火箭筒也在我军服役了40余年,至今仍在部队使用。不过,69式火箭筒的替代产品已经开始配备部队,即98式120mm火箭筒。《目标战》一片中虽然仍然看得到69式火箭筒的身影,但98式120mm火箭筒已经成为我军步兵部队打击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的主力装备。如在对抗演习中,“野狼”特种部队就使用该火箭筒向接应戈睿率领的特战小组的红一连步战车进行攻击,还曾向特战小组所在的房屋进行过轰击。
地面重装备方面,因为《目标战》一片是以一支轻型机械化部队为主角的,因此轻型机械化装备成为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地面重装备。片中红一连开始装备的是6×6底盘的92式步战车,到了后期则已经换装为8×8底盘的09式步战车,同时出现的还有以上述两种底盘为基础的轮式自行迫榴炮、轮式自行榴弹炮和轮式突击炮。轻型机械化部队在我军中是一支年轻的兵种,其主要装备就是片中出现的轮式装甲车辆,可以依托我国完善的且仍在高速发展的公路交通网络进行快速地面机动,同时因其质量较轻,也更适合进行空运机动。轻型机械化部队也装备有坦克。本片中,我军现役坦克也有一定的出镜率,96式主战坦克是其中主要的型号,而在影片开始引导红一连向312高地发起进攻的坦克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坦克——59式中型坦克。地面压制武器方面,66式152mm加榴炮出现在影片中。红一连攻击312高地之前的炮火准备,即是由该炮进行的。
空中力量在《目标战》中也有展示。片中,歼-10战斗机在地面侦察力量的引导下使用空地导弹对湖心岛蓝军指挥所进行了火力突击,武直-10也执行了同样的任务。运输直升机则担负运送地面部队进行空中机动的任务,甚至将地面部队使用的冲锋舟吊运到湖心岛附近,由地面部队换乘冲锋舟上岛。在这些空中装备中,歼-10战斗机是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武直-10是我军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都是我军新型空中力量。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担负着繁重运输任务的运输直升机MI-17与MI-171仍然是舶来品。
如今,一支军队装备水平的高低并非只表现在可以看到的各类作战平台上,信息化装备的水平也是衡量一支军队装备水平的重要指标。信息化装备是各国军队最核心的保密领域,很难了解到一支部队在这方面的真实全貌。但在《目标战》一片中,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镜头管窥一下我军信息化装备的情况。片中我军装备的侦察器材种类繁多,既有单兵携带的光学观察器材,也有专用的装甲侦察车辆,空中则有无人机进行侦察,电子侦察系统可监视对方的无线电波,“北斗”定位系统则给部队提供精确定位和短信通信支持。我军指挥机关的固定指挥所使用的指挥系统也可以获取战区的实时情况,而机动指挥所则是车载式机动指挥方舱。
片中隶属于陆军的侦察监视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获取敌方大量的光学和电子情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行动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可以被理解为“侦察定位战”,而完善的侦察监视系统则是实现这种作战的物质基础。这些情报实时地传递到指挥机关,经过处理后即可形成目标打击清单,交由各火力打击平台在侦察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对敌实施打击。
品味片中的几个细节
《目标战》是近年来国产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场面宏大,观赏性也比较强。影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值得仔细品味,当然这些细节中既有令人回味的优长,也存在些许缺憾。
影片一开始,秉承着传统步兵思想的红一连官兵在连长林浩楠和指导员徐东升的带领下,勇猛地攻上了312高地。当红旗被插到“敌”阵地上时,红一连官兵们无不欢呼雀跃,他们簇拥着象征着该连86年光荣战史的红旗在“敌”阵地上庆祝胜利,但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即将面临一场让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的“惨败”。早已对红一连侦察监视了很久的“野狼”特种部队突然引导重火力对红一连进行猛烈轰击,然后以远程精确火力突袭红一连,紧接着发起了正面进攻。猝不及防的红一连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很快就付出7辆战车被“击毁”,19人“阵亡”的代价,随即被宣布遭突袭惨败。实际上,完全暴露在阵地上的红一连在影片中那样猛烈的火力突击下,出现这样的伤亡代价无疑是被缩小了的,更大的可能恐怕是全连只剩下19人。
在这一段情节中,至少有三处细节值得注意。首先是红一连老套的做法,使部队暴露在毫无依托的阵地上成为对方的“活靶子”。我们在军事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部队攻下敌军阵地后意气风发地在阵地上挥舞着武器欢呼。这在早期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确是一种可以极大提高士气的做法,然而,这一套做法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就已经被完全废弃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面对的是占有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军。与一般的认识不同,给我军造成最大伤亡的并非美国空军而是美军炮兵部队,我军战斗伤亡中的70~80%是美军炮兵造成的。美军炮兵不仅在我军发起攻击时对我军进行炮火拦阻,而且一旦发现己方阵地被我军占领就立即对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以阻止我军整修工事或撤退,为其步兵进行反击创造条件。我军曾在占领敌军阵地或在回撤过程中遭到美军炮兵猛轰而吃过大亏,自然也就完全摒弃了在阵地上欢呼的做法。当时,我军非但不会在阵地上“狂欢”,反而会采取各种措施迷惑敌军。比如,我军在攻占敌军阵地后,专门安排人员使用美军武器特别是轻重机枪向我军进攻路线方向扫射,以造成阵地上仍有战斗迹象的假象,使得美军不敢贸然用炮火轰击阵地,以免发生误伤自己人的现象。从这一点上来说,林浩楠非但没有迅速转入防御状态,整修改建工事防敌反扑,反而将部队摆在暴露位置欢呼胜利,故而遭到突袭也就不难理解了。红一连引以为傲的红旗,结果成了最显眼的目标,引的“敌军”火力在上面反复穿过,最后弄得弹孔累累。 这次演习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是一次实战的考验,演习非“演戏”。林浩楠完成了攻占312高地的任务,带领官兵欢呼给谁看呢?是要给上级看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一点更为可怕,你连演习都可以弄成给上级宽心的“演戏”,那么你的连队真拉到战场上还能不能表现出色?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旅领导向副军长要求在讲评时给红一连留点面子,结果被副军长一句“其他少扯淡”给顶了回来。试图给红一连下台阶的旅领导说,“红一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丢”。副军长则回答:“好看不能当饭吃,我们要的是结果……你们每天都在喊着,要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的关荣。可你队伍都被人打没了,你拿什么去继承传统,去争取光荣呢?”副军长的务实令人信服。
在演习讲评时,副军长让率领特种部队打败红一连的戈睿介绍情况。戈睿说,战斗打响前20小时他就派出侦察小组进入红方阵地,对红方目标进行侦察定位,并且在引导火力进行打击的过程中根据毁伤程度不断调控作战进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这里实际上强调现代战争中侦察行动不但要贯穿于整个作战行动之中,而且要在作战行动开始之前甚至和平时期即展开侦察,以为战时行动提供有力的情报保障。在战前除了加强侦察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将敌军各类目标进行定位,为己方进行火力打击提供引导。而在打击之后,对目标进行毁伤效果评估也需要进行侦察。因此可以说,侦察是一切作战行动的基础,贯穿于整个和平时期和战时。影片中的红一连陷入不知敌军是谁,不知敌军在哪里的境地之中,连自己的战前动员都处于对方监视之下,遭到惨败当在情理之中。
在片中这次战斗中,双方进行了激烈交火,从画面上来看他们并没有使用激光模拟对抗系统,而是使用了染色弹,并在画面上进行了艺术处理,如染色弹打在人体上的效果惟妙惟肖。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演习中双方使用的是染色弹,而他们手持的95式步枪却加装了枪口助退器,枪口助退器是为发射空包弹而须加装的枪口装置,和发射染色弹无关,同时95式步枪也无法发射染色弹。这应该算是影片的睱疵了。
影片令人遗憾之处还表现在,戈睿率人引导火力打击敌方碉堡的时候,镜头中却出现了使用HN-6单兵防空导弹射击的画面。单兵防空导弹通常采用红外被动制导方式,只能用于对空中的飞机和直升机进行攻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攻击低速巡航导弹,但却不能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因为其导引头根本就找不到没有什么红外特征的碉堡,对碉堡构不成威胁。影片另一失误是,在戈睿带领红一连特战小组执行营救人质任务时,他手持的05式微声冲锋枪并没有安装消声器,这是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营救人质任务通常需要发起突袭,在这种作战环境下微声枪械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装消声器的微声冲锋枪与普通冲锋枪几乎毫无差别,也就起不到突袭、偷袭作用了。再有,片中出现的03式空降战车似乎不太合宜,因为这种装备是空降兵装备,不大可能出现在陆军部队中。
瑕不掩瑜。作为一部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目标战》的呈现有新意、切实际,其摒弃了一般军事影片刻意表现英雄、突出豪迈的色彩,而是旨在从实际出发表达新战略、新思想。《目标战》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