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历来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下,全省农广校以实施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和省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以培训工程引领体系建设,用半农半读提升体系活力,借技能鉴定充实体系内涵,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体系办学能力建设,农广校系统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71所县级校中,有19所县级校被农业部认定为A级校,有5所被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5所学校被评为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
一、依托培训项目,巩固办学阵地
农广校是农民培训、农民中等学历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力量。多年来,省农业主管部门农民培训项目的安排与组织实施中,明确要求由各级农广校主体承担实施。尤其是2006年开始实施省农民培训工程以来,各级农广校切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职能的发挥,成绩显著,政府肯定、群众满意,同时巩固了办学阵地、提高自身能力。随着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已有仪征、张家港、盱眙、溧阳、亭湖等不少县(市、区)由编制部门批复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或农广分校,进一步健全机构,壮大阵地。
二、争取政府重视,更新设施装备
积极争取支持加强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建设。新沂、灌云、淮阴、铜山、滨海等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重视农广校建设,划拨闲置的职业技校资源归农广校使用或筹措资金建设高标准校舍,解决这些县级分校在城市发展中缺乏办学阵地的问题。一大批县级校结合培训项目和涉农中专补贴资金普遍进行校舍出新、更新附属设施,更换电脑,添置数码摄录器材,建设多媒体教室等,完善教学手段。2010年省校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为45个县级农广校配发配备有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的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2011—2012年,又争取在农业部科技直通车项目中安排10多个县级分校或农民教育培训中心配备交通车辆,为基层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三、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需要,依托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建设配备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村组有田间学校、乡镇有实践基地、县级有示范园区”的格局。丰县等部分县级分校筹措资金建设集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示范展示和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末,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下发《江苏省农民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明确基地建设条件和职责等。
四、拓宽办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
从2006年开始,全省各地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院所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选聘专家、教授组建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同时吸收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农民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当地讲师团成员,既解决了农民培训讲师紧缺的现实,又丰富了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每年开展省、市、县三级优秀讲师评选和教学能手讲课比赛,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在2012年12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大赛上,江苏省有两位参赛的县级农广校教师获得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占到一等奖人数的五分之一。在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中,讲师团成员和优秀教师被优先安排知识更新,优先安排高层次进修培训。2011—2012年,省级农广校启动农广校人才境外培训计划,共组织选派40名市、县级分校校长和业务骨干赴美国、澳大利亚参加21天境外研修,学习发达国家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开阔眼界、借鉴经验。
五、搭建教研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2006年由省校具体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41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系列教材内容新颖、涉及面广,由省政府分管省长亲自作序,获得200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项。2011年,根据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变化,省校组织进行新编一套65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近年来,省农广校积极承担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办教学课件制作任务,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制作了40多个时长50多小时的农业技术多媒体课件。为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地方编写和制作符合当地农民培训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教材和培训课件,从2009年开始,争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进行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评比与开发补助,4年共下达补助资金559万元,累计评选出农广校优秀课件444个、优秀教材203种,有力地丰富了全省农广校教材媒体资源库。据统计,全省共有培训教材400多种,各类多媒体课件1200多个。在2012年12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课件大赛上,省校推荐参选的教学课件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奖项全国第一,成绩显著。2011年省校组织体系共同实施的“江苏省农民培训机制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六、创新涉农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农广校面对招生严峻局面,通过工学结合、半农半读的办学形式,抢抓机遇,用足、用好现有强农重教的涉农政策,特别是中职和涉农专业的支持政策,稳步发展农广校学历教育,通过下沉办学重心,大力开展自主招生和联合办学,共招生37000多人,毕业近21000人,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一是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突出“农”字,围绕行业办学,准确定位,把握特色,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二是学历层次定位于中专教育,紧紧把握国家当前对中职教育的支持政策,抓住机会,扩大生源,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三是要体现农广校办学特色,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下沉办学重心,实施半农半读的学习形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四是多方位管理,根据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省校依据农业部下发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结合江苏省实际及时制定、修订的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班管理细则》、《学籍管理办法》、《学科建设意见》和《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成立学科教研组,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做到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组织开展教学能手评比与表彰,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七、联动联合鉴定,培育持证农民
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是提高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江苏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与涉农中专教育和农民培训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是上下联动,增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能力。强化省校鉴定站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建立市级工作站,健全培训鉴定工作体系。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农广校系统共有745名考评员,有9人获得国家督导员证书,一支覆盖全省种、养、加等行业考评、督导员队伍已初步建成。二是规范管理,提高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培训课时、统一考试时间,保证质量。严把鉴定审核关,学员按照报考等级条件,填报相应考核鉴定等级,培训单位把好初审关,县级主管部门把好复审关,市级工作站把好资格认定关;严把考试关,考试、考评和鉴定严格遵守农业部制定的有关规定,考出学员的真实水平。三是左右联动,加强合作盘活师资考培分离。充分利用省市科研技术力量,各县区校师资特色优势,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时邀请作为培训教师,在鉴定时聘请有资质的作为考评员,让体系发挥联动作用,每次考评都有一支由省市校督导员,县区校考评员组成的考评队伍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十一五”以来共培训鉴定蔬菜园艺工、农产品经纪人等32个工种近12万人,获证人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培养了一批现代蓝领职业农民。在2011年农业部开展的鉴定站质量评估活动中,江苏省农广校鉴定站工作获得农业部检查组的肯定,2012年1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被评为“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八、建章规范体系,立制构建网络
一是建立相应机构, 保证工作衔接顺畅。上下一盘棋,体系共担当。各县级校围绕学校职能都成立了教育科、培训科、电教或技能鉴定科等内设机构,省农广校牵头在全省范围选聘成立了涉农中专学科组,培训工作督查组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强化绩效管理,确保教育培训成效。为提高教育培训项目的绩效,坚持公开申报制度,任务与需求相结合;坚持合同管理制度,四级办学体系层层签订教育培训合同和目标责任制;坚持信息月报制度,通过江苏农民教育培训网,定期上报和交流各地培训进展情况;坚持检查验收制度,制定考核验收办法,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抓好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形成科学、高效、健康的内部运转机制。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使学校成为规范化的办学实体。加强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开拓创新、组织协调的能力。鼓励体系干部职工争优创先,岗位成才。弘扬农广校精神,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营造团结协调、健康和谐、勤奋努力的良好氛围。
一、依托培训项目,巩固办学阵地
农广校是农民培训、农民中等学历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力量。多年来,省农业主管部门农民培训项目的安排与组织实施中,明确要求由各级农广校主体承担实施。尤其是2006年开始实施省农民培训工程以来,各级农广校切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职能的发挥,成绩显著,政府肯定、群众满意,同时巩固了办学阵地、提高自身能力。随着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已有仪征、张家港、盱眙、溧阳、亭湖等不少县(市、区)由编制部门批复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或农广分校,进一步健全机构,壮大阵地。
二、争取政府重视,更新设施装备
积极争取支持加强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建设。新沂、灌云、淮阴、铜山、滨海等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重视农广校建设,划拨闲置的职业技校资源归农广校使用或筹措资金建设高标准校舍,解决这些县级分校在城市发展中缺乏办学阵地的问题。一大批县级校结合培训项目和涉农中专补贴资金普遍进行校舍出新、更新附属设施,更换电脑,添置数码摄录器材,建设多媒体教室等,完善教学手段。2010年省校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为45个县级农广校配发配备有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的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2011—2012年,又争取在农业部科技直通车项目中安排10多个县级分校或农民教育培训中心配备交通车辆,为基层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三、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需要,依托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建设配备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村组有田间学校、乡镇有实践基地、县级有示范园区”的格局。丰县等部分县级分校筹措资金建设集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示范展示和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末,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下发《江苏省农民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明确基地建设条件和职责等。
四、拓宽办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
从2006年开始,全省各地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院所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选聘专家、教授组建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同时吸收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农民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当地讲师团成员,既解决了农民培训讲师紧缺的现实,又丰富了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每年开展省、市、县三级优秀讲师评选和教学能手讲课比赛,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在2012年12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大赛上,江苏省有两位参赛的县级农广校教师获得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占到一等奖人数的五分之一。在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中,讲师团成员和优秀教师被优先安排知识更新,优先安排高层次进修培训。2011—2012年,省级农广校启动农广校人才境外培训计划,共组织选派40名市、县级分校校长和业务骨干赴美国、澳大利亚参加21天境外研修,学习发达国家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开阔眼界、借鉴经验。
五、搭建教研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2006年由省校具体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41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系列教材内容新颖、涉及面广,由省政府分管省长亲自作序,获得200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项。2011年,根据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变化,省校组织进行新编一套65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近年来,省农广校积极承担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办教学课件制作任务,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制作了40多个时长50多小时的农业技术多媒体课件。为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地方编写和制作符合当地农民培训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教材和培训课件,从2009年开始,争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进行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评比与开发补助,4年共下达补助资金559万元,累计评选出农广校优秀课件444个、优秀教材203种,有力地丰富了全省农广校教材媒体资源库。据统计,全省共有培训教材400多种,各类多媒体课件1200多个。在2012年12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课件大赛上,省校推荐参选的教学课件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奖项全国第一,成绩显著。2011年省校组织体系共同实施的“江苏省农民培训机制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六、创新涉农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农广校面对招生严峻局面,通过工学结合、半农半读的办学形式,抢抓机遇,用足、用好现有强农重教的涉农政策,特别是中职和涉农专业的支持政策,稳步发展农广校学历教育,通过下沉办学重心,大力开展自主招生和联合办学,共招生37000多人,毕业近21000人,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一是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突出“农”字,围绕行业办学,准确定位,把握特色,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二是学历层次定位于中专教育,紧紧把握国家当前对中职教育的支持政策,抓住机会,扩大生源,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三是要体现农广校办学特色,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下沉办学重心,实施半农半读的学习形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四是多方位管理,根据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省校依据农业部下发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结合江苏省实际及时制定、修订的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班管理细则》、《学籍管理办法》、《学科建设意见》和《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成立学科教研组,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做到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组织开展教学能手评比与表彰,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七、联动联合鉴定,培育持证农民
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是提高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江苏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与涉农中专教育和农民培训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是上下联动,增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能力。强化省校鉴定站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建立市级工作站,健全培训鉴定工作体系。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农广校系统共有745名考评员,有9人获得国家督导员证书,一支覆盖全省种、养、加等行业考评、督导员队伍已初步建成。二是规范管理,提高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培训课时、统一考试时间,保证质量。严把鉴定审核关,学员按照报考等级条件,填报相应考核鉴定等级,培训单位把好初审关,县级主管部门把好复审关,市级工作站把好资格认定关;严把考试关,考试、考评和鉴定严格遵守农业部制定的有关规定,考出学员的真实水平。三是左右联动,加强合作盘活师资考培分离。充分利用省市科研技术力量,各县区校师资特色优势,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时邀请作为培训教师,在鉴定时聘请有资质的作为考评员,让体系发挥联动作用,每次考评都有一支由省市校督导员,县区校考评员组成的考评队伍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十一五”以来共培训鉴定蔬菜园艺工、农产品经纪人等32个工种近12万人,获证人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培养了一批现代蓝领职业农民。在2011年农业部开展的鉴定站质量评估活动中,江苏省农广校鉴定站工作获得农业部检查组的肯定,2012年1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被评为“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八、建章规范体系,立制构建网络
一是建立相应机构, 保证工作衔接顺畅。上下一盘棋,体系共担当。各县级校围绕学校职能都成立了教育科、培训科、电教或技能鉴定科等内设机构,省农广校牵头在全省范围选聘成立了涉农中专学科组,培训工作督查组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强化绩效管理,确保教育培训成效。为提高教育培训项目的绩效,坚持公开申报制度,任务与需求相结合;坚持合同管理制度,四级办学体系层层签订教育培训合同和目标责任制;坚持信息月报制度,通过江苏农民教育培训网,定期上报和交流各地培训进展情况;坚持检查验收制度,制定考核验收办法,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抓好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形成科学、高效、健康的内部运转机制。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使学校成为规范化的办学实体。加强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开拓创新、组织协调的能力。鼓励体系干部职工争优创先,岗位成才。弘扬农广校精神,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营造团结协调、健康和谐、勤奋努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