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阅读教学。
一、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影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流弊,教师是顺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不给学生读书时间,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应该大胆地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长篇大论的精读、浏览等。
二、注重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其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鼓励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例如教《安恩与奶牛》,让学生为安恩画像,教《伟人细胞》让学生讨论贾里的现实意义并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夏》让学生逆向思维,甚至鼓励学生在名人的文章中挑毛病等。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反对重讲轻读,重视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例如教《本命年的回想》这课时,让学生自由谈。有一学生提出开头一段不要更好,直接点题,对此我作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四、贴近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以虫治虫》,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说明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害虫,减少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自己写出一篇文章。教《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
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影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流弊,教师是顺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不给学生读书时间,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应该大胆地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长篇大论的精读、浏览等。
二、注重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其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鼓励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例如教《安恩与奶牛》,让学生为安恩画像,教《伟人细胞》让学生讨论贾里的现实意义并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夏》让学生逆向思维,甚至鼓励学生在名人的文章中挑毛病等。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反对重讲轻读,重视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例如教《本命年的回想》这课时,让学生自由谈。有一学生提出开头一段不要更好,直接点题,对此我作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四、贴近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以虫治虫》,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说明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害虫,减少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自己写出一篇文章。教《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
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