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十余年来,它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为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于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提出疑问,动不动就让学生四人小组坐在一起讨论,而丝毫不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疑的必要,丝毫不问学生讨论的情况如何。因此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难的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个性发展。教师要通过精巧的设计、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愿问、会问、善问,逐步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文本对话,主动质疑解难,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个性发展。因此,探讨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同学生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一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精巧地设计、有效地训练,使学生愿问、会问、善问,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于平淡处生疑
有的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有的课文好像只是叙述一件普通的事件,学生似乎通过自己的阅读便可以读懂,没有什么值得深究、探讨的地方,课堂教学容易显得平淡无味,学生学得恹恹无趣。其实,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点滴细节,透过平实的语言文字,思考、推敲,就能激起课堂的波澜,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爱如茉莉》一文,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怎样让学生读出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设置疑问:课文描写了爸爸照顾妈妈的哪些细节?联系实际谈谈,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阅读、勾画细节描写,思考、探究语言背后蕴藏的东西:文章虽然浅显,语言虽然平实,事件虽然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真爱无痕,至爱无声。自此,学生感情自然流露,朗读自然到位。
2.于愤慨处起疑
有的课文会激起读者的愤慨,有的课文会触发读者的激情,有的课文会触动读者的灵魂……引导学生在文章引人“愤慨”处、触人灵魂点上质疑,便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引导学生在此处提出疑问:“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这些人嫉妒徐悲鸿的表现是什么?徐悲鸿针对这些人的表现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此时,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寻找徐悲鸿回击外国人的讥讽、嘲笑的具体做法,最终使得嫉妒、讽刺徐悲鸿的人转而佩服徐悲鸿,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3.于关键处质疑
有的课文看似平淡如水,难以抓住文章主旨,如果能够抓住关键处引导学生探讨,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所写的事情浅显易懂:田老师给四个年级一个教室的复式班同时上课,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教了一首小诗,然后,就这首小诗编了一段故事。怎样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文章内涵呢?教学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取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探究性的问题: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充分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论
通过以上巧妙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愿意提问,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应该转入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思路上来。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难的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个性发展。教师要通过精巧的设计、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愿问、会问、善问,逐步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文本对话,主动质疑解难,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个性发展。因此,探讨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同学生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一样,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精巧地设计、有效地训练,使学生愿问、会问、善问,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于平淡处生疑
有的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有的课文好像只是叙述一件普通的事件,学生似乎通过自己的阅读便可以读懂,没有什么值得深究、探讨的地方,课堂教学容易显得平淡无味,学生学得恹恹无趣。其实,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点滴细节,透过平实的语言文字,思考、推敲,就能激起课堂的波澜,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爱如茉莉》一文,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怎样让学生读出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设置疑问:课文描写了爸爸照顾妈妈的哪些细节?联系实际谈谈,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阅读、勾画细节描写,思考、探究语言背后蕴藏的东西:文章虽然浅显,语言虽然平实,事件虽然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真爱无痕,至爱无声。自此,学生感情自然流露,朗读自然到位。
2.于愤慨处起疑
有的课文会激起读者的愤慨,有的课文会触发读者的激情,有的课文会触动读者的灵魂……引导学生在文章引人“愤慨”处、触人灵魂点上质疑,便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引导学生在此处提出疑问:“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这些人嫉妒徐悲鸿的表现是什么?徐悲鸿针对这些人的表现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此时,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寻找徐悲鸿回击外国人的讥讽、嘲笑的具体做法,最终使得嫉妒、讽刺徐悲鸿的人转而佩服徐悲鸿,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3.于关键处质疑
有的课文看似平淡如水,难以抓住文章主旨,如果能够抓住关键处引导学生探讨,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所写的事情浅显易懂:田老师给四个年级一个教室的复式班同时上课,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教了一首小诗,然后,就这首小诗编了一段故事。怎样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文章内涵呢?教学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取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探究性的问题: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充分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论
通过以上巧妙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愿意提问,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应该转入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思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