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小学是莱西市第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多年来,学校按照精细管理、狠抓落实、深化研究、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开展校本研究、实施动态评价,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抽考,成绩名列前茅。全国竞赛4人获一等奖,1人获数学奥赛铜牌。多次在莱西市竞赛中获一等奖。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激发师生无穷潜力
和谐的校园文化,如同和风细雨,会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激发无穷潜能。为此,我们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路——打造和谐校园,提升人生品位。
1、优美环境陶冶人
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面积,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学楼门厅玻璃上“学校因你而精彩,你因学校而自豪”的醒目字体激发着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沐浴晨风想一想,今日要怎样学习;踏着夕阳问一问,明天做如何努力”提醒学生用心生活每一天。自然长廊中“保护环境,保存希望”、“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等简练的标题给路过的每一位学生以警醒。另外,我们还精心布置了读诗诵经长廊、艺术长廊、教学长廊和教室环境。课余时间校园播放明快优美的乐曲,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2、文明行为感染人
在实小,处处充满亲和、融洽的人际氛围。究其原因,我们始终坚持并强化了服务观。即学校领导要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学校的计划、决策,都让教职工清楚明白。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教职工期末量化考评,始终坚持“阳光操作”,平日及时公布,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师们就可以算出自己在全体教师中的位次。对考评结果老师们口服心服。我们要求教职工为每一位学生服务: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每个班有两个辅导小组,分别辅导学有余力和学习吃力的学生。对疏于管理孩子的家庭,教师经常登门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室,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和谐融洽。
3、传统美德激励人
我们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学校开发了以“人生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一是编写教材《沃土》,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二是围绕教体局大力倡导的“读经诵诗”活动,深化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学校的楼群墙壁上铸刻着经典诗文,楼梯台阶上“亲师友,习礼仪”、“见人贤,即思齐”等格言警句俯拾即是,营造了优良的诵读氛围。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有益的人生教育活动。主要有:“日日读”活动;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经典诗文;孝心教育活动,学生观赏品读我校精心编制的24孝图,背诵国学经典中有关“孝”的段落,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此外,还定期开展“诵读经文比赛”、“读经汇报会”等活动。学生在吟诵中加深着对古诗文的理解,汲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牢固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二、立足校本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课改工程的实施,教师更多地面临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产生了许多问题与困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牢固树立了“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充分凝聚教师团体的力量,校本教研收到很好效果。
1、课例研究解决实践困惑
对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课例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一段时间,教师普遍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感到迷惑,我们选定一位教师出示研讨课。先在组内研究。授课教师在组内共同研究基础上上“试讲课”,听取其他教师建议,修正教案。第二步全校教师研究。授课教师出示校级研讨课,全体教师参与评课。重点讨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认识,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三是有专家参与的研究。邀请教研员听课并当场点评。三次研讨,每位教师就“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写出反思体会,全校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课例研究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了实践中的困惑,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2、课题研究提高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要解决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课改伊始,老师们普遍对“如何教才能适应课改形势的需要”缺乏认识。我们在语文、数学两大学科中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的课题分别是语文“多向互动阅读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实验教师按照实验方案提出的模式进行授课。一年后,将实验扩大到其它班级,收到良好效果。2004年,课题《“多向互动”阅读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顺利通过青岛教科所鉴定,并获青岛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问题探究教学现场会,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全市推广。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教师论文有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人出示市级以上公开课。理论素养明显提升。
3、跨学科研究创新教学艺术
跨学科研究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育艺术。我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开展跨学科研究。一是集体备课。每月同级部所有任课教师组织一次跨学科集体备课。二是相互听评课。每月每位教师跨学科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笔记上附带评课记录。
三、实施动态评价制度,引领教师健康成长
评价在教师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采取动态评价,以引领教师健康、和谐成长。评价制度主要有三个特点:
1、重过程,促发展
教师平日工作表现占期末量化考评的70%。坚持日评、周评、月评,结果及时公布。每日评价早读组织、上课、课间纪律、卫生、“两操一活动”的组织。考评成绩记入月考评。每周评价备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教师根据检查结果作出改进计划。月评价集体备课、听课、教学反思。成绩记入期末量化考评。这样,教师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重团体,生合力
我们变以往的单纯评价教师个体为评价团体与个体并重。期末,不仅评选优秀教师,也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课题实验组、优秀级部。评价结果按一定权重记入教师个人量化考评。将个人评价与团体评价有机融合,有效地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3、重多元,促和谐
多元评价能够全面考查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我校对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评价主体由过去的一元评价改为多元评价。包括:教师自评(权重60%)、同行互评(10%)、专家专评(10%)、学生参评(10%)、家长及社会评价(10%)。所有评价交给教师本人,教师据此撰写专业改进报告。
上述评价措施的实施,使评价成为教师健康成长的“导航仪”和动力源泉。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实小“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精神,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努力将我校的教学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266600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小学)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激发师生无穷潜力
和谐的校园文化,如同和风细雨,会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激发无穷潜能。为此,我们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路——打造和谐校园,提升人生品位。
1、优美环境陶冶人
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面积,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学楼门厅玻璃上“学校因你而精彩,你因学校而自豪”的醒目字体激发着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沐浴晨风想一想,今日要怎样学习;踏着夕阳问一问,明天做如何努力”提醒学生用心生活每一天。自然长廊中“保护环境,保存希望”、“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等简练的标题给路过的每一位学生以警醒。另外,我们还精心布置了读诗诵经长廊、艺术长廊、教学长廊和教室环境。课余时间校园播放明快优美的乐曲,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2、文明行为感染人
在实小,处处充满亲和、融洽的人际氛围。究其原因,我们始终坚持并强化了服务观。即学校领导要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学校的计划、决策,都让教职工清楚明白。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教职工期末量化考评,始终坚持“阳光操作”,平日及时公布,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师们就可以算出自己在全体教师中的位次。对考评结果老师们口服心服。我们要求教职工为每一位学生服务: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每个班有两个辅导小组,分别辅导学有余力和学习吃力的学生。对疏于管理孩子的家庭,教师经常登门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室,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和谐融洽。
3、传统美德激励人
我们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学校开发了以“人生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一是编写教材《沃土》,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二是围绕教体局大力倡导的“读经诵诗”活动,深化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学校的楼群墙壁上铸刻着经典诗文,楼梯台阶上“亲师友,习礼仪”、“见人贤,即思齐”等格言警句俯拾即是,营造了优良的诵读氛围。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有益的人生教育活动。主要有:“日日读”活动;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经典诗文;孝心教育活动,学生观赏品读我校精心编制的24孝图,背诵国学经典中有关“孝”的段落,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此外,还定期开展“诵读经文比赛”、“读经汇报会”等活动。学生在吟诵中加深着对古诗文的理解,汲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牢固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二、立足校本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课改工程的实施,教师更多地面临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产生了许多问题与困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牢固树立了“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充分凝聚教师团体的力量,校本教研收到很好效果。
1、课例研究解决实践困惑
对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课例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一段时间,教师普遍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感到迷惑,我们选定一位教师出示研讨课。先在组内研究。授课教师在组内共同研究基础上上“试讲课”,听取其他教师建议,修正教案。第二步全校教师研究。授课教师出示校级研讨课,全体教师参与评课。重点讨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认识,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三是有专家参与的研究。邀请教研员听课并当场点评。三次研讨,每位教师就“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写出反思体会,全校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课例研究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了实践中的困惑,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2、课题研究提高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要解决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课改伊始,老师们普遍对“如何教才能适应课改形势的需要”缺乏认识。我们在语文、数学两大学科中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的课题分别是语文“多向互动阅读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实验教师按照实验方案提出的模式进行授课。一年后,将实验扩大到其它班级,收到良好效果。2004年,课题《“多向互动”阅读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顺利通过青岛教科所鉴定,并获青岛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问题探究教学现场会,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全市推广。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教师论文有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人出示市级以上公开课。理论素养明显提升。
3、跨学科研究创新教学艺术
跨学科研究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育艺术。我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开展跨学科研究。一是集体备课。每月同级部所有任课教师组织一次跨学科集体备课。二是相互听评课。每月每位教师跨学科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笔记上附带评课记录。
三、实施动态评价制度,引领教师健康成长
评价在教师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采取动态评价,以引领教师健康、和谐成长。评价制度主要有三个特点:
1、重过程,促发展
教师平日工作表现占期末量化考评的70%。坚持日评、周评、月评,结果及时公布。每日评价早读组织、上课、课间纪律、卫生、“两操一活动”的组织。考评成绩记入月考评。每周评价备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教师根据检查结果作出改进计划。月评价集体备课、听课、教学反思。成绩记入期末量化考评。这样,教师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重团体,生合力
我们变以往的单纯评价教师个体为评价团体与个体并重。期末,不仅评选优秀教师,也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课题实验组、优秀级部。评价结果按一定权重记入教师个人量化考评。将个人评价与团体评价有机融合,有效地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3、重多元,促和谐
多元评价能够全面考查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我校对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评价主体由过去的一元评价改为多元评价。包括:教师自评(权重60%)、同行互评(10%)、专家专评(10%)、学生参评(10%)、家长及社会评价(10%)。所有评价交给教师本人,教师据此撰写专业改进报告。
上述评价措施的实施,使评价成为教师健康成长的“导航仪”和动力源泉。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实小“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精神,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努力将我校的教学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266600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