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诵读法,诵思结合,以读为抓手,以朗读促理解,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语感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共识。但并不是说有了诵读就能学好文言文。因为,只有走心的诵读才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就会诵读,诵读的规律和技巧,是需要教的。在《诫子书》这一微课课例中,张老师肯下功夫,以语调、语气、停顿、重音、语速这些隶属于“过程与方法”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诵读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实属可贵。当然本课不止于此,张老师以读促教,力争实现“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完美融合,让学生们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出意味,读出情味。在一线串珠的诵读环节中,他只用一个核心问题——“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就把相关的语句勾连在一起,这种裁剪与缝合文本的功夫,非常难得。
个人特别欣赏“读出情境”这一环节的设计,张老师要求学生揣摩作者心理,选择某一句段,进行个性化处理的朗读,并说说你试图用声音塑造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个设计,将朗读、表演、理解、探究、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既融为一体,又具有渐进性和梯度。当学生的解读思路未完全打开时,张老师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诵读之句的句式特点,大胆拿掉原文的否定词和句首尾的虚词,在比较诵读之下,感受原文语气的舒缓,张弛有度,让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慈父”的一面。在反复诵读之后,又补充了相关知识背景,使学生对诵读的句段有了更深入、独特的感悟,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作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一精巧的设计可谓是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探究相得益彰,品味运用相伴相生,情感德育潜滋暗长。
此外,张老师还采用了“拾级而上”的问题链设计,在层层深入的发问中让课堂渐入佳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试举一例——学生初读第一遍后,张老师曾有如下处理:
① 大家读“夫”对不对?
②作为句首发语词的“夫”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③以“夫”为标志,文章可以分为几层?
④请齐读第三层,注意每句的尾字的声调有什么变化?
⑤結合“平上去入”的起伏,你觉得该怎样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几个问题,问题1和2只是热身,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其学习兴趣;问题3是引导学生理读全文,梳理层次;问题4是为了讲授声调的相关知识点做好铺垫;问题5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了解声调的起伏来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走向,初步感知《诫子书》蕴含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内涵。
“拾级而上,渐入佳境”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达到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以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应遵照阅读的要求,在读中知其意,在读中会其理,才可以品评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这节“以声传情,因声求气”的微课,既教给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朗读能力的长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向华老师是个智慧的教师,他“由技而艺”的教学艺术,从《诫子书》的教学中是可见一斑的。
[作者通联: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共识。但并不是说有了诵读就能学好文言文。因为,只有走心的诵读才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就会诵读,诵读的规律和技巧,是需要教的。在《诫子书》这一微课课例中,张老师肯下功夫,以语调、语气、停顿、重音、语速这些隶属于“过程与方法”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诵读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实属可贵。当然本课不止于此,张老师以读促教,力争实现“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完美融合,让学生们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出意味,读出情味。在一线串珠的诵读环节中,他只用一个核心问题——“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就把相关的语句勾连在一起,这种裁剪与缝合文本的功夫,非常难得。
个人特别欣赏“读出情境”这一环节的设计,张老师要求学生揣摩作者心理,选择某一句段,进行个性化处理的朗读,并说说你试图用声音塑造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个设计,将朗读、表演、理解、探究、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既融为一体,又具有渐进性和梯度。当学生的解读思路未完全打开时,张老师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诵读之句的句式特点,大胆拿掉原文的否定词和句首尾的虚词,在比较诵读之下,感受原文语气的舒缓,张弛有度,让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慈父”的一面。在反复诵读之后,又补充了相关知识背景,使学生对诵读的句段有了更深入、独特的感悟,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作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一精巧的设计可谓是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探究相得益彰,品味运用相伴相生,情感德育潜滋暗长。
此外,张老师还采用了“拾级而上”的问题链设计,在层层深入的发问中让课堂渐入佳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试举一例——学生初读第一遍后,张老师曾有如下处理:
① 大家读“夫”对不对?
②作为句首发语词的“夫”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③以“夫”为标志,文章可以分为几层?
④请齐读第三层,注意每句的尾字的声调有什么变化?
⑤結合“平上去入”的起伏,你觉得该怎样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几个问题,问题1和2只是热身,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其学习兴趣;问题3是引导学生理读全文,梳理层次;问题4是为了讲授声调的相关知识点做好铺垫;问题5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了解声调的起伏来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走向,初步感知《诫子书》蕴含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内涵。
“拾级而上,渐入佳境”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达到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以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应遵照阅读的要求,在读中知其意,在读中会其理,才可以品评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这节“以声传情,因声求气”的微课,既教给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朗读能力的长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向华老师是个智慧的教师,他“由技而艺”的教学艺术,从《诫子书》的教学中是可见一斑的。
[作者通联: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