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金战老师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同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是一个个充满想象的活生生的个体,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各种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尊重个性创新思维想象能力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创新是时代竞争的核心。为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齿唇相依,不可分割。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在的孩子迫于现实社会的考试模式,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远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
1、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桥问题”、“黄金分割”等,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充分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想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乐观的面对这个过程,使他们学习时苦中有乐,充满“想象”与“期盼”。当一个学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一道相当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时,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定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好学生的思维活动,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突破”,放射出“创新思维”的光芒。
案例: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我们要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想象火花,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发射出想象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创新思维的发展呢?
上海市曾出现过一位学生,他的名字到现在大家都还很熟悉,他就是在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韩寒”,它所引发的现象也被教育专家称之为“韩寒现象”。这位学生的对传统教育的“叛逆”,也反映了当前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吸取到什么,并且来一次反思呢?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让学生敢于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和教材。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告诫他: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一些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神人”、“超人”,而忽略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对于教材,学生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按课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去学习。有了对教师与教材的崇拜,剩下的就是盲目,而不是批判的接受、大胆的想象了。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师”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案例:在执教 “长度的测量”一课时,有一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老师的腰围。A生说用软尺量,B生说用手去丈量,并都上台操作得出了粗略的结论。这时C生说叫老师将腰带抽下来,他一量就知道了。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包括我在内,但我还是将腰带抽下来,交给那位学生,那位学生也很快得出了准确结论。也许C生“不怀好意”;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吧。
(2)、教师的指导“到位”不“越位”,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要承认差距,接纳不同。
案例:我校某教师上课以“细”著称,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点,他都可以把它揉成条理化、非常细碎的东西再“喂”给学生。当然这样的方法使许多的学生上课几乎用不着主动学习,更谈不上丰富的想象力了。而另一位老师上课很精练,讲得很少,但学生在上课时想象的火花处处迸发,各种创新思维层出不穷。原因是他提纲挈领,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去表演,教师则从台上走到台下,甚至走到幕后。所以说教师要做到指导“到位”而不“越位”,要注意:分对象,抓关键,教方法,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2、充分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合理探究,合作交流”的特征。作为教师要让数学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高精尖技术,小到百姓居家过日子,数学问题无孔不入,关键是要找好、找准,给人以自然的感觉。如讲“比例线”时,利用“日光成影”让学生动手测量,体会比例问题;又如:讲“概率”时,课本上设置的“摸红白球问题”学生感觉生活中不常见,能否改成“扑克牌问题”呢?……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要确保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在课堂上,老师要由讲到导,将课堂塑造成“快乐的天堂”;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在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尊重个性创新思维想象能力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创新是时代竞争的核心。为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齿唇相依,不可分割。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在的孩子迫于现实社会的考试模式,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远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
1、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桥问题”、“黄金分割”等,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中的有趣问题,充分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想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乐观的面对这个过程,使他们学习时苦中有乐,充满“想象”与“期盼”。当一个学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一道相当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时,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定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好学生的思维活动,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突破”,放射出“创新思维”的光芒。
案例: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我们要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想象火花,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发射出想象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创新思维的发展呢?
上海市曾出现过一位学生,他的名字到现在大家都还很熟悉,他就是在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韩寒”,它所引发的现象也被教育专家称之为“韩寒现象”。这位学生的对传统教育的“叛逆”,也反映了当前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吸取到什么,并且来一次反思呢?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让学生敢于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和教材。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告诫他: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一些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神人”、“超人”,而忽略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对于教材,学生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按课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去学习。有了对教师与教材的崇拜,剩下的就是盲目,而不是批判的接受、大胆的想象了。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师”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案例:在执教 “长度的测量”一课时,有一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老师的腰围。A生说用软尺量,B生说用手去丈量,并都上台操作得出了粗略的结论。这时C生说叫老师将腰带抽下来,他一量就知道了。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包括我在内,但我还是将腰带抽下来,交给那位学生,那位学生也很快得出了准确结论。也许C生“不怀好意”;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吧。
(2)、教师的指导“到位”不“越位”,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要承认差距,接纳不同。
案例:我校某教师上课以“细”著称,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点,他都可以把它揉成条理化、非常细碎的东西再“喂”给学生。当然这样的方法使许多的学生上课几乎用不着主动学习,更谈不上丰富的想象力了。而另一位老师上课很精练,讲得很少,但学生在上课时想象的火花处处迸发,各种创新思维层出不穷。原因是他提纲挈领,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去表演,教师则从台上走到台下,甚至走到幕后。所以说教师要做到指导“到位”而不“越位”,要注意:分对象,抓关键,教方法,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2、充分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合理探究,合作交流”的特征。作为教师要让数学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高精尖技术,小到百姓居家过日子,数学问题无孔不入,关键是要找好、找准,给人以自然的感觉。如讲“比例线”时,利用“日光成影”让学生动手测量,体会比例问题;又如:讲“概率”时,课本上设置的“摸红白球问题”学生感觉生活中不常见,能否改成“扑克牌问题”呢?……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要确保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在课堂上,老师要由讲到导,将课堂塑造成“快乐的天堂”;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在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