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小说家,康拉德人生的大段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的航海小说不仅气势宏大,可以细致地将海浪的狂躁表现出来,而且由于他个人长达二十年的海上生活经历,也使他的作品总能够准确地把握水手们的心理变化。本文所介绍的《阴影线》虽然是康拉的晚期作品,但却是其“航海小说”中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不仅否定了传统的“人生三阶段”哲学,更人性化地突出表现了水手们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阴影线》 自我意识 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虽然是一位英国作家,但他却出生于波兰。少年时期生活在波兰的康拉德由于受到沙俄政府的压迫,最终不得不远行于欧洲,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航海生活,这段生活经历也成为其后来文学创作的主要故事来源。《阴影线》作为康拉德晚期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已经不再如他早期的航海小说创作一样,一味地展现主人公与海洋的壮观搏斗场面,而是更多地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挖掘,着力从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中追寻其自我意识觉醒的根源。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暗示了其关照自我的故事主题。
一 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阴影线》之所以不同于康拉德早期的航海小说,是因为该部小说着力于展现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在经历了常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后,逐渐感到了这种周而复始生活的无意义。他总认为“活着不过是浪费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迷茫感,促使其决定辞去船副的职务。而在康拉德本人看来,这种念头的产生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经阶段,而这个成长阶段的本质内容就是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故事主人公“我”的自我意识觉醒实际是一个心理渐变的过程。在叙述中,康拉德首先分析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道德缺失和心理扭曲的社会原因。康拉德认为,虽然自律能力差是年轻人的通病,但却也是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出发点。在《阴影线》的开头,康拉德就对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作出评述:
“刚刚成为青年的人们,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望着将来的日子,既不用踟蹰不前,也不用顾影自怜,这是他们享有的特权。”
的确如此,在年轻人的眼中,生活永远是一场浪漫的舞台剧。但是,当年轻人走到即将成熟的年龄时,他们的这种浪漫与激情的心理便会受到现实的冲击,由于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逐渐认识到了现实压力和浪漫理想的巨大落差,平淡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了愈发强烈的逆反心理。《阴影线》中的主人公“我”莫名其妙地辞去了众人羡慕的大副职位,究其原因就是思想转型的结果。就如颇为善解人意的船长的回答,年轻人放弃好职位是一种“青年时代后期的那种痿黄症”的表现形式,他们痛苦于青年早期无忧生活的一去不复返了。
在辞去船副不久之后,才华横溢的主人公很快就从吉尔斯那里得到了新的职位:船长。权力的增强也随之带来了更沉重的责任和挑战,而这也正是这个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从此,那艘船便只有他一个人掌控了,而他也将船视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展现了一种极强的责任感和占有欲,他的生命也开始有了意义。正如主人公形容自己初次执掌海船所有权第一天的感觉一样,就如“一阵肉体上的愉快”,这表明原先那个沉陷于青春困惑的年轻人已经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他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男子汉。尽管如此,康拉德认为主人公的觉醒还处于未完成的阶段,他还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自我反省,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构筑自己新的道德意识。
从《阴影线》的整体故事发展来看,叙述者“我”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两个行为变化中体现出来的:一个变化是他开始在镜片中审视自己的灵魂;另一个变化则是他喜欢上了记日记。镜子出现于“我”刚担任船长的第一天,这正是一种故事转折的象征、在初次面对这面镜子时,“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背后有“一长串的人”的影子。看着那一群影子,“我”开始第一次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反思的过程中,他突然感到了“使命的灵魂”在向他低语。在与镜中之像的交谈中,主人公“我”逐渐明白那些一长串的影子是通过“传统”和“惯性思维”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而构成这些传统和惯性思维的核心内容便是一股“简朴”的“力量”。主人公最后终于看透了这种并不隐秘的力量,虽然有一长串的影子与自己随行,但是他深知这些影子是与他个人一样受着传统力量的制约,他也明白这种力量便是人生应该负担的那些责任,而这些责任也绝不会是阻碍其独立意识觉醒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我”之所以在镜子中反思自己,正是他看到了人的历史性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我”的行为变化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喜欢上了记日记,这是其思想成熟的又一重要过程。众所周知,日记的作用不只有记录自己每天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在日记的记录中逐渐学会反思,学会自觉地成长。所以,日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我剖析的工具。而主人公“我”对自己写日记这种行为习惯改变的解释是:“我写日记纯粹是出于自我解脱的愿望而不是出于自我中心主义。”可见,他的日记内容不会只有日常工作问题,还会有许多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也正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主人公“我”逐渐对历史、未来和自我的关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在借鉴自己过往教训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还明确了自己现实的社会责任。例如,主人公“我”在日记中曾自嘲地批评了自己的怯懦。他写道:
“最使我害怕的是我居然不敢到甲板上去面对危险。船需要我,甲板上的人需要我——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准备拿出残存的最后一点力量听从我的调遣。但我畏缩了……我在逃脱,我确实无能。”
诸如这样的自我批评在主人公的日记中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勇气的改变,看到了他的自我意识正在这些自我批评中逐渐觉醒。
二 险境中的独立人格力量迸发
纵观全篇,死亡可谓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氛围,而死亡气氛的压抑也使我们感到了主人公“我”追求自我意识的艰难。主人公满心希冀着自己终于摆脱了原先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但是他却又在自己喜欢的大海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已经身为船长的“我”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大多数船员都感染了瘟疫,但是治疗该病的药品却被前船长暗中变卖了。而已故船长的灵魂在此时也开始诅咒这艘即将被生命抛弃的海船。挑战一个接一个,海船也一步步地正在驶向已故船长的诅咒的界限——北纬八度二分。此时,主人公原先的懦弱性格又发作了,他逐渐感到自己的船在驶向“一座漂浮的坟墓”。虽然当时海面平静,但是主人公的内心却是如暴风骤雨般焦急。面对死亡的威胁,主人公曾经在困难出现之初产生过绝望的心理,当时的他甚至于开始憧憬死亡的快感,可见,虽然“我”的自我意识在之前的记日记中开始觉醒,但至少在此时,对黑暗现实的恐惧情绪还在笼罩着他的心灵。
此时的主人公“我”濒临生与死的边缘,心理上的恐惧充斥了内心,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内心的恐惧而丧失理性的思考。之后,在听了饱受瘟疫折磨的兰塞姆的话后,“我”开始对重生看到了希望。为了能够了解此时船员的心理以谋划营救方法,他不怕船员的暴动,勇敢坦诚地告诉了船员船上已经没有奎宁的真相,但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水手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可怕的消息而更加暴躁不安,反而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奇的冷静和理解。水手们虽然饱受着霍乱的折磨,但此时他们却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坚定和团结。年轻的主人公为船员的精神所震撼,他看到船员兰塞姆与肌肉一般坚强的的灵魂,看到船员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和高度团结的精神,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实际正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尊严。这是一种人格力量的爆发,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如主人公日记中写到的:“疾病的消耗反而使许多人的容貌增色不少,显示了一些人出人意料的高贵,显示了另一些人的力量。”而主人公作为一个年轻的船长,理应更加表现出一种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康拉德所希望看到的人格力量迸发。
在那段险象环生的18天里,死亡的诅咒时刻在挑战着船员的心理极限,但是主人“我”由于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所以要时刻表现出自己坚忍不拔和积极面对人生的工作态度。如果说是船员给了这位年轻船长重新振作的勇气的话,年轻人自身的实践行动就是他走向成熟的起点。虽然他的心理经常也会如常人般产生恐惧失落的情绪,但是由于他有着理智的头脑,所以无论他怎么胆怯,他最终都会去努力地践行自己作为船长的职责,而主人公独立人格也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挑战中逐渐成熟的。可见,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面对恐惧和自身弱点时的态度。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主人公“我”人格力量的迸发是由于船员们积极勇气的激励。尤其是那位有着强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水手兼厨子兰塞姆。兰塞姆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和激励了“我”,最终,“我”和全体船员战胜了死亡诅咒的阴影线。可见,康拉德所要宣扬的是一种人的力量,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着许多独立的意志品质。无论遭遇多大的艰难,人类都会如《阴影线》中的海员一样乐观、冷静地面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中的大海实际就是一个意象,它所象征的其实就是人生的考验。是否可以驾驭着船只在海洋中乘风破浪,这才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
纵观全文,虽然主人公在日记中记录的道理非常朴素,但是这些质朴的道理却是传统英国航海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勇气的无限力量,更突显了许多诸如责任、团结、乐观、坚韧的道德品质。正如伍尔夫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评价一样,在康拉德眼中,文明世界其实就是由许许多多质朴简单的思想所组成的。康拉德在他的小说里经常会将水手们必备的职业品质提升为一种理想人格标准加以宣扬,这或许与他个人的航海经历有关系,但更多地是由于海洋的挑战会给予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在《阴影线》中,大海展现给了读者许多丰富的镜像。最深刻的就是那片被死亡诅咒的大海,平静的海面像一面镜子,时刻都透视着主人公的灵魂。起初,大海恐怖的力量曾经占据了主人公思想的全部,但是由于有着船员的激励,他最终于绝望中看到了人格的高贵,他坚信人的力量会战胜大自然的一切困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轻人的性格成熟是海洋和船员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在小说中康拉德有过分宣扬英国航海精神的因素,但是他所赞美的人格力量却是人类挑战自然困难、不断开创文明历史所必须的品质。
三 小结
综上所述,《阴影线》在主题表现上完全不同于康拉德早期的航海小说。虽然故事主人公也曾在博大的海洋中迷失自我,但他最终还是寻找到了重生的道路,并在这段寻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和潜在的人格力量。与其说主人公是在生活的磨练中形成了这些坚毅的品质,倒不如说是人类原本的自我意识回归。人类的潜在意识中都存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而这种意识也正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可见,《阴影线》的确是康拉德晚期创作中宣扬人格力量的一部杰作。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康拉德,赵启光译:《阴影线》,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2] Chris Fletcher:《约瑟夫·康拉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 赵海平:《“简洁”而又“复杂”:一幅中国写意画——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阴影线〉》,《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4] 王松林、李洪琴:《海洋: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论康拉德的小说〈阴影线〉的自我意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 吕伟民:《驶向心海深处的航程 康拉德小说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约瑟夫·康拉德,薛诗绮译:《康拉德海洋小说》,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7] 李长亭:《存在的迷惘——论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春芳,女,1969—,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文学,工作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阴影线》 自我意识 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虽然是一位英国作家,但他却出生于波兰。少年时期生活在波兰的康拉德由于受到沙俄政府的压迫,最终不得不远行于欧洲,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航海生活,这段生活经历也成为其后来文学创作的主要故事来源。《阴影线》作为康拉德晚期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已经不再如他早期的航海小说创作一样,一味地展现主人公与海洋的壮观搏斗场面,而是更多地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挖掘,着力从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中追寻其自我意识觉醒的根源。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暗示了其关照自我的故事主题。
一 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阴影线》之所以不同于康拉德早期的航海小说,是因为该部小说着力于展现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在经历了常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后,逐渐感到了这种周而复始生活的无意义。他总认为“活着不过是浪费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迷茫感,促使其决定辞去船副的职务。而在康拉德本人看来,这种念头的产生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经阶段,而这个成长阶段的本质内容就是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故事主人公“我”的自我意识觉醒实际是一个心理渐变的过程。在叙述中,康拉德首先分析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道德缺失和心理扭曲的社会原因。康拉德认为,虽然自律能力差是年轻人的通病,但却也是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出发点。在《阴影线》的开头,康拉德就对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作出评述:
“刚刚成为青年的人们,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望着将来的日子,既不用踟蹰不前,也不用顾影自怜,这是他们享有的特权。”
的确如此,在年轻人的眼中,生活永远是一场浪漫的舞台剧。但是,当年轻人走到即将成熟的年龄时,他们的这种浪漫与激情的心理便会受到现实的冲击,由于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逐渐认识到了现实压力和浪漫理想的巨大落差,平淡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了愈发强烈的逆反心理。《阴影线》中的主人公“我”莫名其妙地辞去了众人羡慕的大副职位,究其原因就是思想转型的结果。就如颇为善解人意的船长的回答,年轻人放弃好职位是一种“青年时代后期的那种痿黄症”的表现形式,他们痛苦于青年早期无忧生活的一去不复返了。
在辞去船副不久之后,才华横溢的主人公很快就从吉尔斯那里得到了新的职位:船长。权力的增强也随之带来了更沉重的责任和挑战,而这也正是这个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从此,那艘船便只有他一个人掌控了,而他也将船视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展现了一种极强的责任感和占有欲,他的生命也开始有了意义。正如主人公形容自己初次执掌海船所有权第一天的感觉一样,就如“一阵肉体上的愉快”,这表明原先那个沉陷于青春困惑的年轻人已经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他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男子汉。尽管如此,康拉德认为主人公的觉醒还处于未完成的阶段,他还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自我反省,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构筑自己新的道德意识。
从《阴影线》的整体故事发展来看,叙述者“我”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两个行为变化中体现出来的:一个变化是他开始在镜片中审视自己的灵魂;另一个变化则是他喜欢上了记日记。镜子出现于“我”刚担任船长的第一天,这正是一种故事转折的象征、在初次面对这面镜子时,“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背后有“一长串的人”的影子。看着那一群影子,“我”开始第一次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反思的过程中,他突然感到了“使命的灵魂”在向他低语。在与镜中之像的交谈中,主人公“我”逐渐明白那些一长串的影子是通过“传统”和“惯性思维”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而构成这些传统和惯性思维的核心内容便是一股“简朴”的“力量”。主人公最后终于看透了这种并不隐秘的力量,虽然有一长串的影子与自己随行,但是他深知这些影子是与他个人一样受着传统力量的制约,他也明白这种力量便是人生应该负担的那些责任,而这些责任也绝不会是阻碍其独立意识觉醒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我”之所以在镜子中反思自己,正是他看到了人的历史性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我”的行为变化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喜欢上了记日记,这是其思想成熟的又一重要过程。众所周知,日记的作用不只有记录自己每天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在日记的记录中逐渐学会反思,学会自觉地成长。所以,日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我剖析的工具。而主人公“我”对自己写日记这种行为习惯改变的解释是:“我写日记纯粹是出于自我解脱的愿望而不是出于自我中心主义。”可见,他的日记内容不会只有日常工作问题,还会有许多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也正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主人公“我”逐渐对历史、未来和自我的关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在借鉴自己过往教训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还明确了自己现实的社会责任。例如,主人公“我”在日记中曾自嘲地批评了自己的怯懦。他写道:
“最使我害怕的是我居然不敢到甲板上去面对危险。船需要我,甲板上的人需要我——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准备拿出残存的最后一点力量听从我的调遣。但我畏缩了……我在逃脱,我确实无能。”
诸如这样的自我批评在主人公的日记中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勇气的改变,看到了他的自我意识正在这些自我批评中逐渐觉醒。
二 险境中的独立人格力量迸发
纵观全篇,死亡可谓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氛围,而死亡气氛的压抑也使我们感到了主人公“我”追求自我意识的艰难。主人公满心希冀着自己终于摆脱了原先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但是他却又在自己喜欢的大海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已经身为船长的“我”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大多数船员都感染了瘟疫,但是治疗该病的药品却被前船长暗中变卖了。而已故船长的灵魂在此时也开始诅咒这艘即将被生命抛弃的海船。挑战一个接一个,海船也一步步地正在驶向已故船长的诅咒的界限——北纬八度二分。此时,主人公原先的懦弱性格又发作了,他逐渐感到自己的船在驶向“一座漂浮的坟墓”。虽然当时海面平静,但是主人公的内心却是如暴风骤雨般焦急。面对死亡的威胁,主人公曾经在困难出现之初产生过绝望的心理,当时的他甚至于开始憧憬死亡的快感,可见,虽然“我”的自我意识在之前的记日记中开始觉醒,但至少在此时,对黑暗现实的恐惧情绪还在笼罩着他的心灵。
此时的主人公“我”濒临生与死的边缘,心理上的恐惧充斥了内心,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内心的恐惧而丧失理性的思考。之后,在听了饱受瘟疫折磨的兰塞姆的话后,“我”开始对重生看到了希望。为了能够了解此时船员的心理以谋划营救方法,他不怕船员的暴动,勇敢坦诚地告诉了船员船上已经没有奎宁的真相,但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水手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可怕的消息而更加暴躁不安,反而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奇的冷静和理解。水手们虽然饱受着霍乱的折磨,但此时他们却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坚定和团结。年轻的主人公为船员的精神所震撼,他看到船员兰塞姆与肌肉一般坚强的的灵魂,看到船员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和高度团结的精神,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实际正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尊严。这是一种人格力量的爆发,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如主人公日记中写到的:“疾病的消耗反而使许多人的容貌增色不少,显示了一些人出人意料的高贵,显示了另一些人的力量。”而主人公作为一个年轻的船长,理应更加表现出一种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康拉德所希望看到的人格力量迸发。
在那段险象环生的18天里,死亡的诅咒时刻在挑战着船员的心理极限,但是主人“我”由于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所以要时刻表现出自己坚忍不拔和积极面对人生的工作态度。如果说是船员给了这位年轻船长重新振作的勇气的话,年轻人自身的实践行动就是他走向成熟的起点。虽然他的心理经常也会如常人般产生恐惧失落的情绪,但是由于他有着理智的头脑,所以无论他怎么胆怯,他最终都会去努力地践行自己作为船长的职责,而主人公独立人格也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挑战中逐渐成熟的。可见,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面对恐惧和自身弱点时的态度。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主人公“我”人格力量的迸发是由于船员们积极勇气的激励。尤其是那位有着强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水手兼厨子兰塞姆。兰塞姆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和激励了“我”,最终,“我”和全体船员战胜了死亡诅咒的阴影线。可见,康拉德所要宣扬的是一种人的力量,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着许多独立的意志品质。无论遭遇多大的艰难,人类都会如《阴影线》中的海员一样乐观、冷静地面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中的大海实际就是一个意象,它所象征的其实就是人生的考验。是否可以驾驭着船只在海洋中乘风破浪,这才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
纵观全文,虽然主人公在日记中记录的道理非常朴素,但是这些质朴的道理却是传统英国航海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勇气的无限力量,更突显了许多诸如责任、团结、乐观、坚韧的道德品质。正如伍尔夫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评价一样,在康拉德眼中,文明世界其实就是由许许多多质朴简单的思想所组成的。康拉德在他的小说里经常会将水手们必备的职业品质提升为一种理想人格标准加以宣扬,这或许与他个人的航海经历有关系,但更多地是由于海洋的挑战会给予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在《阴影线》中,大海展现给了读者许多丰富的镜像。最深刻的就是那片被死亡诅咒的大海,平静的海面像一面镜子,时刻都透视着主人公的灵魂。起初,大海恐怖的力量曾经占据了主人公思想的全部,但是由于有着船员的激励,他最终于绝望中看到了人格的高贵,他坚信人的力量会战胜大自然的一切困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轻人的性格成熟是海洋和船员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在小说中康拉德有过分宣扬英国航海精神的因素,但是他所赞美的人格力量却是人类挑战自然困难、不断开创文明历史所必须的品质。
三 小结
综上所述,《阴影线》在主题表现上完全不同于康拉德早期的航海小说。虽然故事主人公也曾在博大的海洋中迷失自我,但他最终还是寻找到了重生的道路,并在这段寻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和潜在的人格力量。与其说主人公是在生活的磨练中形成了这些坚毅的品质,倒不如说是人类原本的自我意识回归。人类的潜在意识中都存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而这种意识也正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可见,《阴影线》的确是康拉德晚期创作中宣扬人格力量的一部杰作。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康拉德,赵启光译:《阴影线》,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2] Chris Fletcher:《约瑟夫·康拉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 赵海平:《“简洁”而又“复杂”:一幅中国写意画——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阴影线〉》,《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4] 王松林、李洪琴:《海洋: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论康拉德的小说〈阴影线〉的自我意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 吕伟民:《驶向心海深处的航程 康拉德小说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约瑟夫·康拉德,薛诗绮译:《康拉德海洋小说》,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7] 李长亭:《存在的迷惘——论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春芳,女,1969—,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文学,工作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