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堂课”,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入学教育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将入学教育课程化,使入学教育更加规范、系统、有效,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 90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课程化
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高校新生的入学阶段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有的放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关系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成败的关键。“90后”的大学生有着较为鲜明的群体特点,单纯的校史校风、校规校纪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高校入学教育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方法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人把大一阶段戏称为“高四”,这形象地反映了很多大学新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环境、心理、教育方式等因素的改变,各种困惑和不适应会随之产生,没有完全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能力不强。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方式多为灌输式,而大学注重素质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授课以引导为主。这就使许多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差的学生感到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和动力。
2.奋斗目标不清晰。终于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许多新生顿感放松,产生目标缺失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奋斗目标就是毕业时有个好的出口,或考研或工作,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没有清醒的思考和清晰的规划,未能产生以奋斗目标激发内在发展动力的状态。
3.自我认知与评价不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强手如林的大学,大一新生除去分数以外的能力、特长、见识、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考验着新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外,也影响着新生的发展动力和自我规划。
4.思维和行为不成熟。大学生从年龄上大多数已经“成人”,但从思维方式上还比较单一,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刚刚脱离家长管制的他们非常自信,认为“我能行”,但是往往在安全、生活、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出现问题,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90后”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也强调以人为本,入学教育更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并实施,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目前,“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日渐成为学生的主体,他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掌握大量信息,容易接受新事物。随着电视、网络进入家庭,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从网络上获得所需资讯,甚至出现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多于老师的现象。因此,如果大学里所提供的资讯过于陈旧,就容易让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轻视和怀疑。
2.自我中心更加凸显,目标导向更加明确。“90后”的学生更加看重自我的价值,认可自己的想法。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确立目标。对自身目标益处不大的活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竞争意识强,抗挫能力差。“90后”大学生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面对社会的压力更大,因此他们对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更多,竞争意识非常强烈。但其非智力因素相对缺失,比如抗挫折能力、自制力等基本素质亟待提升。
二、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入学教育的内涵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又称始业教育,在国外称作新生定向辅导、新生体验计划,其历史几乎跟高等教育一样悠久。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很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哈佛大学,整整安排四周时间针对新生入学教育,他们设计了完整的新生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细致的学习手册人手一册,内容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么参与教学实践”、“如何完成大学作业”、“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在国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各大学开学必做的一件事,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也非常丰富。所谓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在入学阶段,提供各种有效信息和相应的指导教育,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二)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工作,在新生基础性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群体特点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教育效果,在适应新生实际需要、促进新生有效转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内容僵化,缺乏系统性。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几个方面,一般包括校纪校规教育、校史和校园文化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准备教育、国防观念教育、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而对于新生将要面临的学习方法、人际沟通、生活技能、社会需求等实际问题涉及较少,在内容安排上也未能系统性地将教育主题整合起来。
2.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不少高校依然采用集中教育模式,形式上仍以传统的报告、讲座、班会为主,通过“填鸭式”教育对新生进行单向灌输。而“90后”大学生崇尚创新精神的个性特点与以往大学生不同,枯燥乏味的说教只能引起新生的反感和抵触,严重影响了新生角色转换的进程和开展入学教育的效果。
3.实施密集,缺乏长期性。各高校开展入学教育时间普遍较短,大多集中在三四周时间内,有些还和军训或者基础课教育穿插进行,时间紧,内容多,且不够细致、具体,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这种短暂式、集中式的入学教育,缺少统筹的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谋划,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但远不能让新生真正理解入学教育的实质。
三、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向课程化转变
(一)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意义
改变传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推进入学教育课程化,可以促进入学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多数高校已开设就业形势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前景,合理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入学教育也应借鉴这种模式,发挥学校全员育人功能,吸引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的参与,积累入学教育的厚度和广度。入学教育课程化后,可以使教育内容更规范。作为一门课程,一般要提前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这样可以使得入学教育的内容更规范更严谨。而且入学教育课程化后,可以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来吸收相关的知识。作为课程一般历时一个学期,每周两到三个课时的入学教育,会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的知识,而且上完课后有时间去反刍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便于掌握真正重要的信息。
(二)入学教育课程化的内容设计
入学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可以按照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来设计,在内容的安排上应该依据学生入校后的思想行为发展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来设计,一般应分为校史校情教育、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学习认知教育、专业导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文化教育等8个章节。我结合“90后”学生特点,着重研究几项非传统教育内容。
1.学习认知教育。大学学习的任务、特点和方法与以前大不相同,入学教育应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节奏,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法。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学习优异的学长介绍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等都是让新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总体来讲,我们要引导新生做到四个认识,即认识“学习的概念、大学学习的要领、大学学习的方法、大学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2.专业导航教育。高校可以用名师授课来影响学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及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等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思想;通过宣传教育、教师报告会、优秀学生交流会及获得的成就来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误解进行调整,使其尽快回归现实,以减少心理的落差与失衡。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让新生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进行充分的专业教育有利于新生大学目标的确立和自信心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针对“90后”新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新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解除在学习、生活、恋爱、健康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使新生在健康、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奋进成才。辅导内容包括生活环境适应辅导、人际关系和谐辅导、挫折困难面对辅导、学习方式技能辅导等。教学方式要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测试与视频讲座、团体拓展、小班讨论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包括职业选择与定位、确定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阶递路径、制定职业发展策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职业生涯的心理辅导及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等。可以通过邀请校友为新生现身说法、地方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等形式,让新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并配备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加以指导。
5.网络文化教育。作为接受新知最快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大学新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还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和现实的关系,教育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和国家法律。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高校应高度重视入学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强化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将相关教务、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后勤等部门纳入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统一领导,多方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在入学教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训、课程量化评估等方面研究建立一系列制度,切实保障入学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
2.入学教育形式多样化。入学教育的形式、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育模式,以新生为教育主体,学校教育者和新生双向互动,采用一系列活动、游戏和情境设置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考试、论文等模式,而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以专题讨论、模拟实践、参观访谈等形式,在实践中体验教学成果。
3.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目的是将教育的内容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新生的主体作用,将引导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中,学院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的大学期间的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执行自己的规划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不断提高自己或者在促进自己成长成才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规划。
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阶段的第一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对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变的人生意义及肩负的社会责任,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营造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找准位置,明确目标,确立新起点,适应新环境。为适应“90后”学生的成长需求,进一步强化入学教育的效果,各高校应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健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闫栋.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7-48.
[3]胡保卫.大学新生始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106-108.
关键词: 90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课程化
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高校新生的入学阶段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有的放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关系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成败的关键。“90后”的大学生有着较为鲜明的群体特点,单纯的校史校风、校规校纪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高校入学教育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方法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人把大一阶段戏称为“高四”,这形象地反映了很多大学新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环境、心理、教育方式等因素的改变,各种困惑和不适应会随之产生,没有完全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能力不强。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方式多为灌输式,而大学注重素质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授课以引导为主。这就使许多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差的学生感到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和动力。
2.奋斗目标不清晰。终于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许多新生顿感放松,产生目标缺失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奋斗目标就是毕业时有个好的出口,或考研或工作,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没有清醒的思考和清晰的规划,未能产生以奋斗目标激发内在发展动力的状态。
3.自我认知与评价不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强手如林的大学,大一新生除去分数以外的能力、特长、见识、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考验着新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外,也影响着新生的发展动力和自我规划。
4.思维和行为不成熟。大学生从年龄上大多数已经“成人”,但从思维方式上还比较单一,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刚刚脱离家长管制的他们非常自信,认为“我能行”,但是往往在安全、生活、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出现问题,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90后”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也强调以人为本,入学教育更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并实施,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目前,“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日渐成为学生的主体,他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掌握大量信息,容易接受新事物。随着电视、网络进入家庭,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从网络上获得所需资讯,甚至出现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多于老师的现象。因此,如果大学里所提供的资讯过于陈旧,就容易让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轻视和怀疑。
2.自我中心更加凸显,目标导向更加明确。“90后”的学生更加看重自我的价值,认可自己的想法。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确立目标。对自身目标益处不大的活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竞争意识强,抗挫能力差。“90后”大学生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面对社会的压力更大,因此他们对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更多,竞争意识非常强烈。但其非智力因素相对缺失,比如抗挫折能力、自制力等基本素质亟待提升。
二、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入学教育的内涵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又称始业教育,在国外称作新生定向辅导、新生体验计划,其历史几乎跟高等教育一样悠久。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很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哈佛大学,整整安排四周时间针对新生入学教育,他们设计了完整的新生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细致的学习手册人手一册,内容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么参与教学实践”、“如何完成大学作业”、“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在国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各大学开学必做的一件事,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也非常丰富。所谓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在入学阶段,提供各种有效信息和相应的指导教育,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二)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工作,在新生基础性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群体特点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教育效果,在适应新生实际需要、促进新生有效转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内容僵化,缺乏系统性。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几个方面,一般包括校纪校规教育、校史和校园文化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准备教育、国防观念教育、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而对于新生将要面临的学习方法、人际沟通、生活技能、社会需求等实际问题涉及较少,在内容安排上也未能系统性地将教育主题整合起来。
2.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不少高校依然采用集中教育模式,形式上仍以传统的报告、讲座、班会为主,通过“填鸭式”教育对新生进行单向灌输。而“90后”大学生崇尚创新精神的个性特点与以往大学生不同,枯燥乏味的说教只能引起新生的反感和抵触,严重影响了新生角色转换的进程和开展入学教育的效果。
3.实施密集,缺乏长期性。各高校开展入学教育时间普遍较短,大多集中在三四周时间内,有些还和军训或者基础课教育穿插进行,时间紧,内容多,且不够细致、具体,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这种短暂式、集中式的入学教育,缺少统筹的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谋划,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但远不能让新生真正理解入学教育的实质。
三、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向课程化转变
(一)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意义
改变传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推进入学教育课程化,可以促进入学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多数高校已开设就业形势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前景,合理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入学教育也应借鉴这种模式,发挥学校全员育人功能,吸引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的参与,积累入学教育的厚度和广度。入学教育课程化后,可以使教育内容更规范。作为一门课程,一般要提前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这样可以使得入学教育的内容更规范更严谨。而且入学教育课程化后,可以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来吸收相关的知识。作为课程一般历时一个学期,每周两到三个课时的入学教育,会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的知识,而且上完课后有时间去反刍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便于掌握真正重要的信息。
(二)入学教育课程化的内容设计
入学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可以按照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来设计,在内容的安排上应该依据学生入校后的思想行为发展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来设计,一般应分为校史校情教育、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学习认知教育、专业导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文化教育等8个章节。我结合“90后”学生特点,着重研究几项非传统教育内容。
1.学习认知教育。大学学习的任务、特点和方法与以前大不相同,入学教育应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节奏,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法。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学习优异的学长介绍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等都是让新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总体来讲,我们要引导新生做到四个认识,即认识“学习的概念、大学学习的要领、大学学习的方法、大学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2.专业导航教育。高校可以用名师授课来影响学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及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等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思想;通过宣传教育、教师报告会、优秀学生交流会及获得的成就来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误解进行调整,使其尽快回归现实,以减少心理的落差与失衡。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让新生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进行充分的专业教育有利于新生大学目标的确立和自信心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针对“90后”新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新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解除在学习、生活、恋爱、健康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使新生在健康、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奋进成才。辅导内容包括生活环境适应辅导、人际关系和谐辅导、挫折困难面对辅导、学习方式技能辅导等。教学方式要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测试与视频讲座、团体拓展、小班讨论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包括职业选择与定位、确定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阶递路径、制定职业发展策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职业生涯的心理辅导及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等。可以通过邀请校友为新生现身说法、地方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等形式,让新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并配备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加以指导。
5.网络文化教育。作为接受新知最快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大学新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还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和现实的关系,教育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和国家法律。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高校应高度重视入学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强化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将相关教务、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后勤等部门纳入入学教育工作队伍,统一领导,多方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在入学教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训、课程量化评估等方面研究建立一系列制度,切实保障入学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
2.入学教育形式多样化。入学教育的形式、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育模式,以新生为教育主体,学校教育者和新生双向互动,采用一系列活动、游戏和情境设置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考试、论文等模式,而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以专题讨论、模拟实践、参观访谈等形式,在实践中体验教学成果。
3.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目的是将教育的内容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新生的主体作用,将引导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中,学院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的大学期间的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执行自己的规划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标不断提高自己或者在促进自己成长成才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规划。
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阶段的第一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对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变的人生意义及肩负的社会责任,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营造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找准位置,明确目标,确立新起点,适应新环境。为适应“90后”学生的成长需求,进一步强化入学教育的效果,各高校应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健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闫栋.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7-48.
[3]胡保卫.大学新生始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