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热点事件及问题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获取量骤增,社会热点对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高校的专业教育无法再唱“独角戏”,因此,如何将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进行联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现阶段,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现状以及加强二者联姻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热点 专业教育 联姻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GS[2015]GHB094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5-01
社会热点问题引领着时代的价值导向,高校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及问题的关注来实现的。广义上讲,社会热点是指发生在近期的、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事件和问题,包括突发事件、重大的改革、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以及政治领域的重大会议等。
一、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意义
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的联姻意义,实际上就是二者为什么要联姻,这需要从“培养人”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联姻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如下的实现方式:一是“走出去”的实践方式,即将学生带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属于“身体在场性”的实践。二是“引进来”的实践方式,即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入校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等,属于“思想在场性”的实践。实践并不专指亲力亲为,即“己者”的实践,还包括“他者”的实践。相对来说,第一种实践方式更具效果,但是,从高校及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第一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高校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接轨”还存在问题,“愿意输出”和“无法接纳”是现实性的矛盾。由此可见,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和条件,将社会热点“引进来”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也能在绝大多数学生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第二,联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从表面上,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包括五个维度,即投入度、美誉度、喜好度、认知度和匹配度。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单纯地教导学生要喜爱自己的专业,认同自己的专业,一般来说,都会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借助社会热点事件来吸引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和探讨,尤其是从专业角度的分析,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其了解和认识本专业在某一类社会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和学习专业知识对于解决此类社会事件的方式和途径,增强专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三,联姻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将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可以较好地实现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基层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达到培养“能动的人”这个目标。在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两个阶段,即“强迫的动脑”阶段和“主动的动脑”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高压政策”,逼迫学生去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从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吸引学生,重在培养思考的意识。第二个阶段,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进入“主动动脑”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一个良好时机,有了思考意识的学生会在思考方式上摸索着改进和创新,这种转变对于实现育人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二、高校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现状
本文以高校对于重大的政治会议的学习为例,谈谈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现状及问题。对于重大政治会议的学习,基本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文本式学习。主要是指由学校的宣传部门负责印制专门的会议学习手册,人手一册,但是,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并不阅读或者是认真阅读和学习手册上的内容,会议学习手册就成了一堆废纸。另外,从印制的手册本身看,一方面,内容冗长,理论性强,可读性差。另一方面,缺乏解读性的内容,学生面对手册的时候,更多的是囫囵吞枣,或者是根本不吞。
第二,团体式学习。这里的团体是指,高校中的团员团体、党员团体、学生社团以及其他的组织,这些团体都是应上级组织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会、报告会等,团体式学习成了一种“强迫的聚会”,往往是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台下聚精会神地刷屏。
文本式学习的现状是“无人读”,团体式学习的现状是“无人听”,二者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多地是应付检查,学生的参与性较差,甚至是无参与,只是“人在场”,“思考不在场”。同时,浪费资源,如大量的印制费用、报告费用等。当然,还应该看到,上述学习社会热点的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积累,就会形成“抵抗力”。这样“大范围泛读式”的联姻方式,效率低、效果差,属于典型的“包办婚姻”。
参考文献:
[1]段新平. 大学新生之专业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2]王珏.专业思想教育思考与理性实践[J].护理研究.2007.12
[3]唐爱民.科学、职业与生活交融:21世纪的成人教育内容[J].成人教育.2000.01
作者简介:
惠霞(1984年7月-),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关键词】社会热点 专业教育 联姻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GS[2015]GHB094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5-01
社会热点问题引领着时代的价值导向,高校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及问题的关注来实现的。广义上讲,社会热点是指发生在近期的、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事件和问题,包括突发事件、重大的改革、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以及政治领域的重大会议等。
一、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意义
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的联姻意义,实际上就是二者为什么要联姻,这需要从“培养人”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联姻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如下的实现方式:一是“走出去”的实践方式,即将学生带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属于“身体在场性”的实践。二是“引进来”的实践方式,即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入校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等,属于“思想在场性”的实践。实践并不专指亲力亲为,即“己者”的实践,还包括“他者”的实践。相对来说,第一种实践方式更具效果,但是,从高校及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第一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高校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接轨”还存在问题,“愿意输出”和“无法接纳”是现实性的矛盾。由此可见,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和条件,将社会热点“引进来”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也能在绝大多数学生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第二,联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从表面上,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包括五个维度,即投入度、美誉度、喜好度、认知度和匹配度。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单纯地教导学生要喜爱自己的专业,认同自己的专业,一般来说,都会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借助社会热点事件来吸引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和探讨,尤其是从专业角度的分析,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其了解和认识本专业在某一类社会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和学习专业知识对于解决此类社会事件的方式和途径,增强专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三,联姻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将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可以较好地实现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基层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达到培养“能动的人”这个目标。在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两个阶段,即“强迫的动脑”阶段和“主动的动脑”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高压政策”,逼迫学生去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从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吸引学生,重在培养思考的意识。第二个阶段,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进入“主动动脑”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一个良好时机,有了思考意识的学生会在思考方式上摸索着改进和创新,这种转变对于实现育人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二、高校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现状
本文以高校对于重大的政治会议的学习为例,谈谈社会热点与专业教育联姻的现状及问题。对于重大政治会议的学习,基本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文本式学习。主要是指由学校的宣传部门负责印制专门的会议学习手册,人手一册,但是,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并不阅读或者是认真阅读和学习手册上的内容,会议学习手册就成了一堆废纸。另外,从印制的手册本身看,一方面,内容冗长,理论性强,可读性差。另一方面,缺乏解读性的内容,学生面对手册的时候,更多的是囫囵吞枣,或者是根本不吞。
第二,团体式学习。这里的团体是指,高校中的团员团体、党员团体、学生社团以及其他的组织,这些团体都是应上级组织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会、报告会等,团体式学习成了一种“强迫的聚会”,往往是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台下聚精会神地刷屏。
文本式学习的现状是“无人读”,团体式学习的现状是“无人听”,二者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多地是应付检查,学生的参与性较差,甚至是无参与,只是“人在场”,“思考不在场”。同时,浪费资源,如大量的印制费用、报告费用等。当然,还应该看到,上述学习社会热点的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积累,就会形成“抵抗力”。这样“大范围泛读式”的联姻方式,效率低、效果差,属于典型的“包办婚姻”。
参考文献:
[1]段新平. 大学新生之专业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2]王珏.专业思想教育思考与理性实践[J].护理研究.2007.12
[3]唐爱民.科学、职业与生活交融:21世纪的成人教育内容[J].成人教育.2000.01
作者简介:
惠霞(1984年7月-),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