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分析框架与实践策略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科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对象成长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内容提升的内在诉求。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而言,建党精神既是一种教育观念,是一种教学知识,更是一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引领的思想力量。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应真诚关注小学生对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主动建构小学建党精神教育的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法课的样态。
  [关键词] 建党精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以32个字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的深刻总结与科学凝练,而且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对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建党精神,既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一种思想赋能,同时也是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缘此,深入探讨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建党精神: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升的思想动能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奋斗历程所形成的经验总结、科学表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這一伟大的建党精神,不仅已经对中华民族发展、中国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伟大的建党精神,理应成为助推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建设的重要思想动能。
  (一)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科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独特的课程,始终贯彻并执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最初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到后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再到如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可以说,这门独特的学科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虽经多次变动,但始终坚定地执行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并不断地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对于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特别是与党的思想引领相契合,正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乃至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需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使命。”[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不断吸收和引入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学科体系、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不忘初心使命、回顾过往历程所总结出的一种观念话语体系,能够进一步充实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代内涵,拓宽学科教学的整体视野,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新命题、新论断的认知、理解与思考,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品质。
  (二)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教育对象成长的重要载体
  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有效引导密不可分。教育哲学研究者石中英教授认为,“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4]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生活样态、思想境况以及价值观念等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性认知。小学生在整体上目前正逐渐呈现“10后”的年龄特征。而这样一群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正在被90后、80后、70后、60后等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所教育。这种鲜明的代际差异已然表明,要想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关注学情,主动建构具有新时代小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思想引领对于小学生而言更为重要。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曾深刻地指出:“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5]并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过程中,更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成长。建党精神作为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孕育、探索与创生的思想结晶,理应成为新时代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对这一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承担者便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对象需要深入学习建党精神。
  (三)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教学内容提升的内在诉求
  长期以来,围绕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究竟教什么、怎么教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围绕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引导成为一种教学必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需要从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的总体要求的高度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仅要借助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世界进行反思、引导、提升,而且还要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引导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在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过程中,推动学科教学资源的持续性供给。从这个角度看,建党精神理应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也理应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全过程、系统性地引入建党精神。
  综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是动态调整的而不是始终不变的。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教育对象,到课堂教学内容,建党精神所彰显的思想魅力理应成为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亟须吸收容纳的学科要素、教学要素,并能够成为新时代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分析框架:建黨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建党精神既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学知识,更是一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引领的思想力量。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初步建构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种思路,形成科学融入的分析框架。
  (一)从教育观念的角度,应充分发挥建党精神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观念引领
  建党是发生在百年前的一种社会政治活动,而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百年前建党过程的回顾、反思与总结。因此,这种建党精神对于现在一个拥有9 500多万党员的大党而言,具有鲜明的党史价值与教育意义。科学凝练建党精神,对于每一位党员、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建党精神所传达的正是一种独特而鲜明的教育观念。而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建党精神,实际上更多的是从观念的角度对各项事业产生引领和教化功能。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问题正是要从教育观念的角度对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观念导引与思想变迁。例如,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早期的共产党人对“真理”的追寻与坚持,对“人民”的忠诚与坚贞,对“理想”的坚守与执着,对“斗争”的英勇顽强与无所畏惧。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初期所凝结成的高贵的精神品质,理应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成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必备要素。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正不断修订、完善,但由建党精神所传达出的“真理”“人民”“理想”“斗争”等关键词,仍旧是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建设不变的思想指引。
  (二)从教学知识的角度,应积极推动建党精神进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从其结构与内容的角度看,不仅需要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形成系统性的养成教育,而且还需要对学生(特别是中高年段学生)开展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建党精神亦能够借助所凝练出的32个字进一步拓展成为一种可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理应进一步主动获取的学科必备素养。例如,对于“不怕牺牲”这句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分析百年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探讨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影响等角度,为小学生描绘出一幅早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英雄图景。这种党史教育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进而推动小学生掌握初步的党史知识,建构科学的党史观。当然,一旦确立为教学知识,便容易陷入“唯知识论”的窠臼。值得注意的是,将建党精神指向教学知识,实际上只是应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论,而不是将建党精神窄化为一种教学知识。
  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具有融入建党精神的知识谱系,在知识结构上更贴近建党精神。这一单元主要以相关史实为基本脉络,持续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建党精神正是其中的重要精神引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这一单元的哪一个部分,建党精神都可以融入。虽然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偏颇,但为了便于教学,还是因教学内容而择取建党精神中的关键要点加以融入,并形成教学建议(如下表)。
  (三)从教师引领的角度,应深刻领会建党精神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要意涵
  教师并非一般人,其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教育生活,并以多种方式传达给学生,深度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专业教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有别于其他学段、学科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培根铸魂的过程,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门专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一项中明确指出,要“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将政治立场坚定、为学为人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充实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这种对“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的严格把控,实际上正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而建党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动能,必将推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必须深入领会建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作为自身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要素。应该说,没有教师的真诚信仰,就没有学科教学的真诚表达,更没有对学生的真诚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建党精神能够深入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理解和健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精神谱系。例如,“对党忠诚”这个词,不仅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而且也要求教师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培养时代新人,接续完成党的伟大事业。为此,在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引导师范生理性理解建党精神的重要价值与深刻内涵;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训时,应为在职教师及时补充有关建党精神的知识;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考核评价时,应将建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对建党精神的深刻认同。
  三、实践策略: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操作路径
  建党精神在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建党精神“是什么”的角度建构分析框架,而且还需要厘清“如何融入”的实践策略。
  (一)真诚关注小学生对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在很多教育情境下,教师往往愿意运用自身的权威性对学生实行知识的强制性灌输,结果“学生不得不自动退居偏位,教师自然居于正位,师生之间呈现出偏正结构的关系”[8]。而这样的师生关系自然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实理解。建党精神是一种外在于小学生头脑的教学知识,小学生本身并不完全具备相应的认知基础与学习准备。如果在此时,教师不顾学生自身思想样态生硬地进行讲解、灌输,那么学生自然难以接受,甚至会反感教学内容,对有关建党精神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反教育现象必须予以坚决抵制。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对此进行教育和引导前,必须关注小学生对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调查法对学生的认知进行了解。例如,学生对建党精神是否有了解?如果有,是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到的?如何看待建党精神?……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一种“备学情”的过程,也是提高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品质的必要前提。   (二)主动建构小学建党精神教育的实践载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理应走出封闭的学校教育空间,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不断联动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博物馆、展览馆、革命旧址等社会教育场所,更具有鲜活的教育生命力。对于建党精神这样一个稍显生涩的教育内容,小学生未必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完全领会、接受,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多主体的教学资源支持,那么就可以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建党精神教学。例如,带领学生走进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真实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学习革命英雄事迹的过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反思伟大历史成就的过程中形成对建党精神的真切理解,引导学生追寻革命先烈的脚步,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在对建党精神开展有效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6月1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新命名了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着重突出百年党史重要事件、重要地点、重要人物。[9]可以说,这些新设基地都可以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学基地。依托这些校外教育学习基地,学生能够借助生动感人的影像资料形成主动学习的现场感,生成使命感、责任感,更好地感悟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意蕴,逐渐形成主动学习党史、学习建党精神的学习热情。
  (三)不断丰富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法课的样态
  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并不是将建党精神生硬地强加给这门学科及其相关的课堂教学,而是借助多种形式加以逐步实现。其一,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推动建党精神的有效融入。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变革,教师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學的主要方法。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系统讲授,以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多种案例,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建党精神。这也是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最主要的形式。其二,借助讲演、对话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理解建党精神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还应创造很多新形式,诸如讲演、对话、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关心党史、关注建党精神的热情。其三,建构具有校本、班本特点的建党精神融入形式。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身的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开展具有校本、班本特点的建党精神教育。例如,上海的小学道法课,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的建党历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建党精神。其四,推动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机融合。建党精神不是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在与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联动中实现内在链接、有机融合。例如,建党精神不仅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的崇高品质,而且也通过创建新中国来更好地体现这一精神,所以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一种单一革命精神的强行灌输,亦不是一种无关宏旨的课程资源拓展,而是关系到党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性问题,深度关涉到时代新人的思想引领与系统培养等重要问题。积极推动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材、课堂,理应成为高质量开展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命题与发展趋势。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新时代卓越班主任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QT0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N].人民日报,2021-07-03(1).
  [3]佘双好.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18(5).
  [4]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
  [5]习近平.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3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7]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9-03-19(01).
  [8]邵成智,扈中平.论师生关系的偏正结构[J].教育学报,2018(2).
  [9]新命名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N].人民日报,2021-06-20(04).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一个重要视角,儿童视角是编者编写意图的重要体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在各子系统的编排上都体现着儿童视角的运用,正文系统方面,包含知识系统的关联性、序列性,选文系统的连续性、阶段性,插图系统的审美性、互现性;辅助系统方面,包含导学系统的明确性、工具性,练习系统的递进性、灵活性。在语文教科书儿童视角的观照下,有针对性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 儿童视角;初中语文;教科书
期刊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大单元教学业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历史学科本身的逻辑关联性也使得单元教学更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从单元主旨、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入手,力图对课堂教学进行瘦身,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进行思维碰撞,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单元整合;核心素养;历史逻辑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
期刊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以外,还要促使他们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辅助展开略读,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考视角,展开个性化理解;拓展阅读主题,深化思维;围绕作品文体特点,探究语言风格;阅读背景资料,提升信息储备能力。这些方法都能提升学生略读能力,让他们在拓展延伸中增长见识。  [关键词] 拓展延伸;略读文章;小学语文  略读也叫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
期刊
[摘要] 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基础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为实现有效教学,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各界尚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科学认识与高度重视。对学生来说,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形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认识。
期刊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旧思维支配下的无意识行为中造成了学生的“师源性思维受扰”,阻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小学科学单科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聚焦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学生的思维参与,并从实施流程等组织形式上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复制的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参与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思维参与;教学策略  科学课程
期刊
[摘要] 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的主张。文章结合周卫东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例,从大问题驱动、结构化教学、思想性包摄三个维度理解“高观点”视角下的数学新课堂,以期能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提供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观点;带得走  “高观点”下的学科内容是通过大问题驱动,从纵深维度迁移到宽窄维度,进而推及到思想的高低维度,而学习方式则是通过结构化关联
期刊
商务部9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大陆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227家,同比下降7.6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71.92亿美元,同比下降2.11%。其中,8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4.86亿美元,同比下降8.49%,连续第4个月下降。怎样来看待这一组数据呢?  种种迹象表明,外商投资中国正进入“调整期”,其特点是,外商投资沿海低端制造业开始“退潮”,而投资服务业等新领域的高潮期即将到
期刊
[摘要] 随课微写作基于文本,立足课堂,着眼于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关注文本,合理取舍,做到取文本特点与习作方法并重,舍面面俱到;取学情特点与突破难点并举,舍精细讲解;取随课微写与即时讲评并行,舍虎头蛇尾,助力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随课微写作;阅读教学;习作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例突破了单一的人文主题,题材丰富,笔法独特,且强调练笔,凸显了阅讀与表达并重的理念。随课
期刊
[摘要] 南京市永泰路小学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开发“古韵三坛”校本德育课程,通过“春秋微语”“孺童慧语”“椿萱拾语”三个特色讲坛,让学生濡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中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德育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近几年,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道德品质,我校致力于“古韵三坛”校本特色德育课程
期刊
[摘要]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课程应与学校课程紧密联系,以实现全面、深度的融通。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可以依托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成语、文本、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元素进行融合教学,达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语文教学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强调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浑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