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铸伟业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boy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翰园碑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八朝古都开封龙亭湖畔,是由“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创建的融山水艺术景观和古典园林为一体,集古今中外书画、碑刻艺术之大成的文化园林,是开封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碑林之所以驰名中外,不仅有令人敬仰的“公涛精神”,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李公涛的长子,现任中国翰园集团董事长的李孝泉先生。
  孝道情缘
  李孝泉这一生与“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祖籍是孝义之乡——河南巩义市(旧称孝义镇),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县孝泉镇,后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文化古城开封。两个弟弟分别叫孝平、孝杰。名中有孝,要从李孝泉的父亲说起。
  李孝泉的父亲李公涛从小读过私塾,深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朱子家训》情有独钟,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家风进行传承。
  1950年4月,李孝泉的父亲李公涛在四川德阳县工作时,大儿子(即李孝泉)刚好出生在此地的孝泉镇,就给儿子取名“孝泉”。这里是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的“一门三孝”姜诗、庞三春、安安的故乡,也是古今全国有名的孝城。取这个名字,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让儿子长大后能成為一个孝德之人,寓意孝心像泉水一样源远流长。后来又有了次子和三子,分别取名为孝平、孝杰。可见,李老先生对孝道是多么地看重。
  从孝泉记事起,父亲就教他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和《朱子家训》,给他讲述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孝泉小小年纪便在心中扎下了孝根,尊敬长辈,关爱弟弟。他的爷爷年龄大了,冬天怕冷,他就每天给爷爷暖被窝,陪爷爷睡觉,亲戚邻居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孝泉16岁那年,回到巩义回郭镇老家,爷爷有病,天不亮他就揣着两个馒头,一个人到30多里开外的涉村抓药。一路上山高坡陡,时常还有野兽出没,令初次出远门的孝泉后背上直冒冷汗,他一手拿着石头,一手拿着树枝,随时准备与野兽和抢劫的坏人搏斗,当他披星戴月回到家里把药交给父母时,就忘却了恐怖和劳累,心中特有成就感。
  1978年4月,母亲张梅患病在医院做手术,他就放弃被提拔重用的关键时机,请长假在医院陪护母亲。病房床位紧张,他就睡在走廊里,一个多月没有换过衣服,没有洗过澡,身上长满了虱子、跳蚤,他也全然不顾,坚持每天为母亲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从来没有使过一个脸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亲很快康复。
  2012年7月,86岁高龄的父亲李公涛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他心爱的碑林事业上,先是住进了开封市淮河医院,后又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孝泉召开家庭会议,说:“宁肯倾家荡产,也要尽一切努力挽救到最后一分钟”,不惜以三分高息借六万元以保证治疗。
  父亲住院后,孝泉、孝平、孝杰三兄弟争着伺候老父亲,待父亲病情稳定后,孝泉以自己年龄大,瞌睡少,照顾老人有经验为由说服两个弟弟回家操持碑林的日常工作,自己留下来守着老父亲。
  这一守,整整四年。四年里,他每天陪着父亲做各种检查、服药、输水、理疗、化疗但李公涛毕竟快90岁的人了,经不起折腾,父亲病情的反复与恶化,一次次牵动着孝泉的心。这是生他养他的父亲,是他人生的楷模,更是开封人民的骄傲。开封市领导和各界人士前来看望和慰问,使孝泉更感责任重大,无论如何,要留住父亲的生命。他陪着父亲拉家常,回忆弟兄几个小时候的事情,回忆创建碑林的峥嵘岁月,以缓解父亲的精神压力,鼓励父亲与病魔作斗争。一有空他到各大医院拜访和请教名医专家,寻求良药妙方,他不惜花钱购买最好最新的药物,以减轻父亲的病痛。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忧心忡忡。常言说,床头没有百日孝。可这是整整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啊,他不离不弃,日夜坚守,无微不至,尽到了一个甚至几个儿子的孝心。
  最令他难忘的是,父亲在弥留之际嘱咐他:“要牢记家训,把碑林的事业办好。”一字一句像碑刻一样铭刻在他的心中,像使命一样扛在肩上,否则就是不孝。
  黄河东流去,落日染霞红。2016年8月7日,李公涛先生驾鹤西去,享年90岁。父亲的无私和大爱,在李孝泉的心中立下了一座丰碑。
  秉承家训
  李孝泉对父亲的孝,不只是体现在孝身上,还体现在孝心上。
  1984年,父亲李公涛响应开封市委市政府“发展旅游事业,重建历史名城的号召”,决心倾全家积蓄,在古都开封建一座翰园碑林,以展现民族文化之精华,抒发炎黄子孙之豪气。他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响应和支持,11口人积极投入到了创办碑林的工作中,舍不得到饭店吃一顿饭,舍不得添一件高档衣服,舍不得买一件高档家具和家电,几百、几千、上万的钱都拿了出来,先期投入数万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万元户”都是很了不起的年代,几万元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建碑林是一项大型工程,仅靠家里的投入是不够的。李公涛打算双管齐下,一方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方面争取社会的支持,为了表明心迹,立下了《家训》:“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开封兴建一座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碑林,把现代书法留传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子孙接着干,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特做家训,刻碑于石,嘱儿孙共遵之。”他还教育子女“要立志做大事业,不要立志当大官”“学习上向前看,生活上向后看”。
  父亲的胸怀是那么的美丽和宽广,父亲的意志是那么的坚韧和刚强,对父亲一向崇拜有加的李孝泉,对父亲的决策衷心拥护,把《家训》铭记心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碑林的建设事业上。
  李孝泉是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追求的人,在他身上有着父亲的影子和性格。改革开放初期,他便下海经商,承包了开封工艺美术厂,创办了橡胶厂、农药分装厂、防腐工程队、经济开发部、电脑服务部等经济实体,收入相当可观。按说,他可以过上富裕甚至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可为了父亲的嘱托,他毫不豫地放弃了享受,选择了付出,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碑林的建设上,成了建设碑林的经济支柱。   孝泉和他的父亲一样,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无私奉献。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带着方便面四处宣传,争取社会支持,比起父亲吃的苦不算啥。他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四处奔波,没日没夜地干,除了办好自己的企业,还要通过各种努力向社会各界筹资。通过他一个人的手,就动员有关单位和有识之士为碑林捐助260多万元。
  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开车。1990年7月17日,他顶着烈日出外谈业务,在返回途中修车时,被水箱的水蒸气烫伤,右半身全是明晃晃的燎泡,疼得他直捶墙。他怕父亲知道后伤心,硬是瞒着没有住院,坚持工作,后来父亲知道后难过得直流泪。
  孝泉一心扑在了碑林的建设上,由于长期劳累,吃不好,睡不好,精神压力大,身患多种疾病,可他不肯住院,而是边吃药边工作。亲戚朋友劝他:“你们已是腰缠万贯的人了,光利息就吃不完,花不完了,又何必吃这么大的苦呢?”他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家有一个家的家规,父亲决定的事,我们就勇往直前!”
  在孝泉的影响和带动下,大弟弟孝平辞掉了中原油田的工作,协助哥哥管理工厂,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说:“我要竭尽全力,支持父亲建成碑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妻子董瑞,不慕荣华富贵,甘做绿叶,担任企业出纳,工作认真,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弟孝杰,毕业于西安建筑学院,有一个体面而理想的工作。可为了建碑林,他二話不说,回到了父亲身边,成了父亲的得力干将。他说:“爸爸办这么大的事业,当儿子的理当支持,否则,就是不孝。”他对哥哥孝泉也非常尊重,他还说:“哥哥在碑林建设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要像哥哥那样,干好自己的工作。”妻子蒙波,负责中昌铁路配件厂的经营工作,工作能干,是家中的贤妻良母,为企业默默地奉献着。
  李家的三个媳妇全力支持碑林建设,孝敬公婆,抚养孩子,洗衣做饭,日夜操劳,从来没有一句怨言。1985年春节前夕,一块几百斤重的石头突然倒下,把孝泉儿子的腿砸成了粉碎性骨折,凄惨的哭声撕心裂肺,妻子张彦芳承受着沉重打击,将儿子送进医院,让妹妹去照料孩子,自己又去碑林上班了。
  流血又流汗,十年磨一剑。中国翰园碑林从1985年8月开始创办,1992年6月28日奠基,1995年建成对外开放,历时十年。一处熔古铸今、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碑林呈现在世人面前。碑林占地120亩,刻碑4000余块,碑廊长达几华里,塑有轩辕黄帝像、孔子像、仰圣山等景观,成为开封的一大人文景观。人们评价说,翰园碑林是大爱与大孝的结晶。
  孝行天下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追宗、缅怀先辈的传统节日。李孝泉先生为了把孝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把翰园碑林打造成孝文化宣传的阵地,2014年年初,经与孝平、孝杰商量,决定在清明节期间,每年举办一届为期一个月的“孝道文化节”,让孝文化传遍千家万户,让天下儿女都行孝。
  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当年4月1日,成功地拉开了“中国翰园碑林首届清明孝道文化节”的序幕,围绕孝道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孝道戏曲展演,还让孝子以及陪伴老人的子女免费游园。由于活动充满了正能量,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一时间游客爆棚,连日居高不下。工作人员说:“这么多人免费游园,不知少收入多少钱!”孝泉却说:“能把孝道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天下的儿女都行孝,这个价值用金钱是无法估量的啊!”
  首届“孝道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更加坚定了李孝泉的信心,他决心一直办下去。至今,已举办了六届,且一届比一届精彩。主题分别是:“关爱父母,孝行天下”“知孝理、走孝道、书孝行、学孝礼、听孝戏”“明孝义、践孝行、冲孝关、展孝道”“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孝道”,等等。从2018年起还开展了“十大孝星”评选,“孝行瞬间”摄影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6年还曾与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了“河南省首届孝文化书法展”,把孝的种子播洒到了无数人的心中。
  2019年,“温暖光影,孝行瞬间”摄影大赛,把孝道文化节推向了高潮,线上微博话题与阅读量超过了百万,线下参与者遍及20多个省(市)。广大摄影爱好者用真诚的情感、专业的角度,飞扬的灵感,记录了一个个孝行瞬间,再现了孝道之美。大赛对评选出的“十大孝星”和摄影作品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进一步向社会传递了一种孝心、孝义和孝德精神。
  随着孝道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再是碑林唱独角戏,而是由开封市文明办、市摄影家协会、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积极参与联合举办,再现了孝道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今,孝道文化节已成为翰园碑林的一大品牌,也是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的一大亮点。在孝泉看来,能把孝文化活动办得如此丰富多彩,风生水起,心中特别欣慰。
  孝心永恒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李孝泉追随父亲创建碑林,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年过花甲的老年。本是一个富豪,却过着贫民的生活,但他从未抱怨过,从未后悔过,他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公无私,有了成绩,他从不居功自傲,他说:“这都是父亲教育的结果。”并劝导兄弟:“要听从老父亲的教诲。”父亲评价他:“在碑林建设上,孝泉起了关键作用,是他把全家十几口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才完成了这等千秋大业。”1996年,他家被评为“全国美好家庭”,李孝泉被选为开封郊区政协常委,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2011年4月11日,已年过八旬、病魔缠身的李公涛先生再次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交班,由长子李孝泉负责碑林的全面工作,办好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二子李孝平负责碑林的日常工作,三子李孝杰负责万岁山公园的工作。李孝泉面对父亲眼含热泪,发誓“一定要把碑林的事业进行到底!”
  李孝泉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带领着家人,开拓进取,对碑林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战略规划:一是增设中华圣人碑廊和当代孝子碑廊;二是增设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雕塑和文化名人雕塑;三是对碑廊的碑刻采用大理石镶嵌,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加以注解;四是建设多功能的翰园美术馆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把碑林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真正做到文化高品位,园林高层次,中国碑林第一流。
  在翰园碑林创建30周年庆典大会上,李孝泉向世人宣示,一定要牢记父亲的嘱托,把碑林建好后,无偿交给国家,决不欺世盗名,让社会监督,让历史见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坚信,他的规划和承诺一定能够实现,因为在他身上闪耀着“公涛精神”,跳动着一颗孝心。
  赞曰:
  秉承家风和家训,敬老爱老尽孝心。父心父志永不忘,呕心沥血建碑林。孝道文化化甘霖,滋润天下儿女心。圣贤碑廊树典范,孝子碑廊励后人。
其他文献
己亥年冬日的一天下午,风和日丽徐徐吹,蓝天白云袅袅飞,我和几位朋友相约去游览嵩山名胜九龙潭,当地好客的朋友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无需过多寒暄,我们开车径直前往九龙潭。  我们驱车沿着九曲九湾的山沟、河堤匀速前行,一路上,道阔路坦、来往的行人和车辆不多,路旁墨绿的行道树与我们擦肩而过。由于今年天气干旱,狭长河道里的河水已经断流,往年夏日里那种流水潺潺、清清溪水、鱼虾满河游、杨柳随风飘、欢声笑语闹、鸟语花
期刊
疫情防控面前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在“现场”。日前,由河南省新蔡籍资深媒体人黄俊峰、上蔡籍著名书法家孟云飞联袂创作的诗歌书法作品《春雷一声“疫”无踪》火线完成,完美演绎了上蔡、新蔡同做一道“菜”,京城天中共谱抗疫曲的佳话。  1981年10月出生于河南新蔡的黄俊峰,是中共党员,河南省“首届孝贤之星”获得者、第十一届“驻马店市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个人,驻马店市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资深媒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拜年会上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孕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基。五帝之一的舜,因其至孝而被尊为“道德始祖”。至圣先师孔子的开山之作《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是教育人们向上向善的源头活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
期刊
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像现在这样,让我们如此想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英雄!  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警察,是社区工作者……  身份不同的他们,却因为疫情暴发而领取了一个共同任务,那就是抗击疫情。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在新的时代仍以血肉之躯为国家筑起新的长城,为人民点燃生的希望。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期刊
历经 400余年的不懈斗争,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阶级在法兰西展开了最后的历史性决战,最终确立起了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美的形态。在荷兰,革命的胜利带来了艺术的新风,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应运而生,唱响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欢乐颂歌。  法兰西革命最终以封建旧阶级的灭亡和资产阶级的胜利,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到来。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首先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是荷兰民族。在征服海洋的过程中,荷兰人
期刊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街道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刘收作为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勇担当善作为,当先锋作表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用血肉之躯织出群众和病毒之间最牢固的防护网。  勇担重任 履职尽责冲在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刘收同志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毅然扛
期刊
奉俊昊的才华,曾被昆汀形容为:“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的鼎盛时期。”而奉俊昊的这部《寄生虫》,集合了犯罪、喜剧、悬疑和社会批判等各种元素,在故事节奏上近乎完美。本文从不同角度尝试分析解读电影中的部分问题。  片名《寄生虫》便有多重含义,不仅仅是指那些穷人寄生在富人家里,还有一个双向的含义。导演奉俊昊说:“富人也要依赖穷人照顾,司机、保姆、洗衣工、私厨,所以‘寄生虫’也可以称呼那些有钱人。”  电影里的寄
期刊
唐雪娇简介:湖南益阳安化人,现为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松山湖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化云台山文学社社员。自七岁开始接触书法,初学清末安化书法家黄自元楷书,后学唐楷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习得唐楷的严谨法度,自那时打下了书法的坚实基础。现主修行书、兼习草书,主攻二王、赵孟頫。笔耕不辍、书艺渐长,融诸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俊美、飘逸书风。  唐雪娇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安化县云台区木榴
期刊
2020年农历庚子鼠年的这个春节,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像野火一样在中国大地四处蔓延。一时间,汹涌的疫情牵动人心的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钟南山、李兰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看见了白衣天使被消毒水泡皱的手,被口罩“毁容”的脸,也看见了一群普通的人,他们用特有的方式驰援武汉、传递爱心。虽说不上惊天动地,但每一个都值得我们铭记。  我是党员  连日来,在睢县城关镇疫情防控第一线,一个“女汉子”的身影时
期刊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  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春运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有的紧迫性、復杂性和棘手性,都被如此国情进一步放大了。  此间,《时代报告》面向全国征集了新冠肺炎采访对象与他们的真实故事:那些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或其家属,我们聆听他们的“战役”故事,也传达着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