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国家博物馆都是该国的历史殿堂,收藏的珍贵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着一个国家不平凡的历史。博物馆是知识殿堂,承担着传承国家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的任务,也承担着为全人类保存、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博物馆是艺术殿堂,收藏、展览的文物凝集着不同时代的艺术水准,显示着时代的审美取向,展示着民族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文化客厅,向世界展示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最近我对四层的《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瓷器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用品和赏品,精美的瓷器使得生活高雅起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国人不使用瓷器的。
登峰造極是宋朝
我们总是顺口说“陶瓷”,但陶与瓷绝不是一类。陶是以泥土为原料,在700℃-8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朗。陶器的制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旧石器时代人们尽管已经掌握用火,吃熟的食物,能打磨石器,可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只是简单地加工一下,而陶器是大自然没有的,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东西,这是新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陶器的制造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质的飞跃。
而瓷必须用高岭土,经1200℃以上的高温焙烧,在瓷坯面施玻璃质釉,瓷体结实,几乎不吸水,叩音清朗。
远在3000年以前,商代就生产出了瓷器,都是实用器,但是造型不够规整,施釉较薄,釉色分布不够均匀,称为原始瓷。东汉有了成熟的瓷器,展品中有东汉“青釉波纹双耳壶”,壶体上有水波纹和弦纹(圆弧)。
我们欣赏瓷器往往首赏色泽(实际是釉泽),二赏瓷质,其实还要欣赏它的整体艺术观感:稳健、奇巧,的庄重、夸张,粗犷、柔美,古朴、俏丽等。欣赏瓷器的造型装饰变化万千,器物的耳、足、口、流、肩、腹的线条、花纹都是瓷艺家做文章的地方。
每个朝代都生产了各具特色的瓷器,真正让“瓷”登峰造极的是宋朝。
宋朝重文息武,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是中国瓷史上熠熠生辉的朝代,考古发现全国13个省130多个县有宋窑遗址一千多处。宋朝的艺术取向与唐朝大不相同,唐朝追求标榜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情感,宋朝对肥美的形体和绚丽的色泽不感兴趣,而是注重睿智、隽永,平淡中韵味无穷,洞彻中平静和谐。宋瓷追求优美的形体、或沉静或变化的釉色、雅致的花纹。宋瓷令人玩味无穷,宋瓷窑口的兴亡以及烧瓷师傅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千古感叹。定窑的花纹和金妆
宋瓷有民窑、官窑,窑口(窑址)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生产皇家用瓷,民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生产技术严格保密。
明朝人给宋五大名窑定名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都有官窑、民窑,以官窑为主。
比如,展品中的“宋定窑白釉印花双鱼纹盘”,鱼纹寄托富贵有余的寓意。
定窑在河北曲阳县(宋朝称定州)。定窑主要烧制餐饮用具,以白瓷(牙黄白)为主,釉色润泽,也有少数“紫定”、“黑定”。唐代瓷工已经掌握了白瓷、白釉的工艺,瓷胎体或釉料里只要去除了或者含有低于2%的成色剂,就可以烧制出白瓷、白釉。
定瓷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印花即在石头上刻花后,印在瓷坯上。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定瓷还有竹刀刻花、划花工艺。划花,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瓷常见的划花纹。刻花是在划花工艺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立体感。
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节省燃料,防止瓷坯变形。使用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把盘子或碗扣在支圈上,一个支圈上扣着一件器物,层层叠叠,倒置烧制,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提高产量。由于盘、碗口不上釉(如果有釉就粘在一起了),称之“芒口”。“芒口”会剌嘴,“芒不入内(大内)”,后来匠人在盘口镶了金属边,看上去像是很窄的一圈棕色釉。这个盘口镶的是铜箔,御用的镶金镶银以示高贵,这种工艺称“金妆定器”,“金妆定器”均是宫廷器物,草民用不起。釉料在烧制中会发生垂流,形成泪痕,明人说定瓷“牙黄色、有泪痕为真,有划花、刻花为贵”。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汝瓷配方独特,工艺精湛,烧制技艺高超,“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有一天宋徽宗做梦,梦见极美的雨过天晴,宋徽宗醒后吩咐:“雨过天晴云破处,这番颜色做将来。”“云破处”釉色“天青为贵,粉青为尚,葱绿偏蓝弥足珍贵。”
经过长期考古探寻,1987年河南文物研究所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了汝窑遗址。
清凉寺村附近2公里处有一座玛瑙矿,玛瑙的主要成份与釉料(石英砂)化学成分相同,汝瓷釉料中往往添加玛瑙末,烧制中玛瑙没有完全烧透,细微的晶莹玛瑙颗粒散射外部光,所以这件洗虽然很亮,但没有行话“贼亮”的感觉。
汝瓷的釉层约厚0.03-0.07厘米,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汝瓷釉层非常均匀,在器物边际(如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保持厚薄一致。如何挂的釉,神秘至极。官窑瓷、哥窑瓷、龙泉瓷器物的下部,常有下行釉层越来越厚的现象,器身拐弯折角处或凸出部位,时有囤釉或积釉挂淌,这些现象在汝瓷上几乎找不到。
汝窑官窑主要为宋徽宗烧制文房用具,以及洗、碗、尊、盘、瓶、盏托、水仙盆等器形,器形一般不大。汝窑青瓷胎釉中合2%的氧化铁,烧成温度1200℃。汝窑青瓷没有采用北宋通用的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技法美化自身,而是以开片细腻、釉质莹润、釉色淡雅取胜。器形雅致、素无纹饰、釉色清淡含蓄的汝瓷,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所以北宋大内“弃定用汝”。
历朝历代大内的御用物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用料极其讲究,二是技艺极其精湛,三是富有文化内涵。汝瓷最符合御用的要求。
您看到这北宋“汝窑青釉洗”,笔洗很小,釉下有无数细细的蟹爪纹。明朝人说“汝瓷有蟹爪纹者真”。洗的口缘有一圈金属边,这是“金妆汝器”。 截止到2015年11月全世界珍藏翔实的只有92件汝瓷,大多珍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州汝瓷一厂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汝州人这样夸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如果您在汝州街頭的瓷器店里,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来选购。
官窑、哥窑与钧窑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开封)建窑烧制御用瓷器,命名为官窑。金兵入侵,汴京城破,北宋官窑随之终结。至今一直没有找到北宋官窑的窑址,有可能随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深埋于河道之下。南宋时在临安(杭州)开设新的官窑,称“郊坛下官窑”,杭州有“(南)官窑遗址博物馆”。
官窑的特点是薄胎厚釉(甚至有的釉质厚于胎体),釉色有乳浊感,开片呈冰裂纹(开片纹大)。真的冰裂是炸开的,开片的裂纹如同冰裂,不在一个平面上,有深有浅。瓷器冷却时,由于瓷胎、瓷釉的收缩系数不同,在瓷坯之上瓷釉之下产生了纵横交错的裂纹,即开片。有的瓷器出窑以后仍在缓慢开片,专家说有的开片过程能持续100年。
而这件“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有子母口能继续往上套,玉的质感也是官窑的特点。传说宋时章姓两兄弟在浙江各建—窑,哥哥建的窑称“哥窑”,弟弟建的窑是“弟窑”或“龙泉窑”,哥窑的窑场至今没有发现,应该是误传。
哥窑生产品位较高的青瓷,哥瓷胎体薄而致密,器边隐露胎色,称“紫口铁足”。有“龟裂”大开片,呈铁褐色,也有细密的网状小开片,呈金黄色,俗称“金丝铁线”,请看这件“哥窑葵口盘”。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窑也有官钧窑、民钧窑,钧窑窑口以河南禹县(钧州)为中心。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釉里面几种呈色元素在高温下熔化浸润,产生变色。窑温、氧气还原上的差别,也会导致釉彩在烧制中奇妙变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夕阳紫翠忽成岚”这句宋诗有两层含义,第一,钧瓷的特征是灿若晚霞。第二,钧瓷贵在无双,由于“窑变”,绝对没有同样的钧瓷。
钧窑釉层厚,入窑后低温下产生裂纹,温度升高后釉料会自然流淌,弥补到裂纹中。釉彩有流淌的痕迹,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由于釉层厚,釉层中出现或浓或淡的“乳浊”现象。钧釉往往具有宝石一样的光泽,色泽复杂绚丽。
以钧瓷为标志,中国瓷器进入了颜色釉的时代。
这件“钧瓷玫瑰紫海棠式花盆”,因为施釉不同,花盆外面釉呈玫瑰紫色,盆里面的颜色却是天青色。花盆底外部有数字“七”,钧瓷器皿下面都有从“一”至“十”的数字,从最大的“一”过渡到最小的“十”,标注了数字便于配套用。宋代留下来的钧瓷主要是花盆和盆奁,精美的花盆栽上文雅的花,摆在宋徽宗艮岳山上。
宋瓷宋词,俱是神品
宋瓷的造型美观实用,颇具文学色彩,如玉壶春、梅瓶、瓜棱瓶、葫芦瓶、净瓶等。
宋瓷不如五彩瓷、粉彩色彩丰富,不像珐琅瓷那样布满花饰,也没有奇特的造型,但是素而不贫,简而不陋,如果没有文化还真看不出它的诗韵词境,瓷釉下面纵横错落、若深还浅的开片,可能还在宁静地、细微地开裂着。在博物馆里端详、品味着宋瓷,仿佛进入了《清明上可图》的境界,甚至在与宋徽宗谈书法论画作。
宋瓷与宋词一样,俱是神品,美在气韵,魅在意境。
苏轼在做杭州知州(市长)时,天热之时喜欢到灵隐寺对面冷雨亭办公,有一天批完公案,去找佛印和尚闲聊,老远就闻到酒肉香气,进得禅堂却不见酒肉。东坡对佛印说:“古人如何写犬字和吠字?”佛印说:“与今日相同,犬是一人一点,吠是一人一点外加一口。”东坡大笑:“既是如此,好肉拿出,一人一点,好酒嘛,加我这一口。”佛印拿出酒肉,东坡却不饮酒,拿着酒杯端详,佛印稍一思索,说道:“得罪,得罪,马上名瓷酒杯奉上。”苏东坡哈哈一笑:“酒樽茶盅须名瓷,清酌慢饮亦斯文。”
精美的瓷器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人的品性。瓷器胚胎是混沌的泥土,敦厚、质朴、谦卑。经历了烈火的烧炼,变成了晶莹的盛器,出现了堪比彩虹的色彩。瓷器坚硬却不像铁那样冷漠,纯净如玉,却不似玉那样稀有。我们在观赏瓷器时,仿佛听到了泥胎在工匠手中摩挲旋转成型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在熊熊的窑火中釉彩神奇万变。瓷器具有中国人的外在与内在形象,清纯、高雅、质朴、平淡,再古老的瓷器也无苍老衰摧之感。瓷器的品貌与中国人的品貌神合,虽然没有佩金戴银,但是从肌肤里透出的光泽,从眉宇间散发的儒雅,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
国博赏宋瓷,斯文雅事,美不胜收。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文化客厅,向世界展示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最近我对四层的《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瓷器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用品和赏品,精美的瓷器使得生活高雅起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国人不使用瓷器的。
登峰造極是宋朝
我们总是顺口说“陶瓷”,但陶与瓷绝不是一类。陶是以泥土为原料,在700℃-8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朗。陶器的制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旧石器时代人们尽管已经掌握用火,吃熟的食物,能打磨石器,可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只是简单地加工一下,而陶器是大自然没有的,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东西,这是新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陶器的制造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质的飞跃。
而瓷必须用高岭土,经1200℃以上的高温焙烧,在瓷坯面施玻璃质釉,瓷体结实,几乎不吸水,叩音清朗。
远在3000年以前,商代就生产出了瓷器,都是实用器,但是造型不够规整,施釉较薄,釉色分布不够均匀,称为原始瓷。东汉有了成熟的瓷器,展品中有东汉“青釉波纹双耳壶”,壶体上有水波纹和弦纹(圆弧)。
我们欣赏瓷器往往首赏色泽(实际是釉泽),二赏瓷质,其实还要欣赏它的整体艺术观感:稳健、奇巧,的庄重、夸张,粗犷、柔美,古朴、俏丽等。欣赏瓷器的造型装饰变化万千,器物的耳、足、口、流、肩、腹的线条、花纹都是瓷艺家做文章的地方。
每个朝代都生产了各具特色的瓷器,真正让“瓷”登峰造极的是宋朝。
宋朝重文息武,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是中国瓷史上熠熠生辉的朝代,考古发现全国13个省130多个县有宋窑遗址一千多处。宋朝的艺术取向与唐朝大不相同,唐朝追求标榜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情感,宋朝对肥美的形体和绚丽的色泽不感兴趣,而是注重睿智、隽永,平淡中韵味无穷,洞彻中平静和谐。宋瓷追求优美的形体、或沉静或变化的釉色、雅致的花纹。宋瓷令人玩味无穷,宋瓷窑口的兴亡以及烧瓷师傅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千古感叹。定窑的花纹和金妆
宋瓷有民窑、官窑,窑口(窑址)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生产皇家用瓷,民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生产技术严格保密。
明朝人给宋五大名窑定名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都有官窑、民窑,以官窑为主。
比如,展品中的“宋定窑白釉印花双鱼纹盘”,鱼纹寄托富贵有余的寓意。
定窑在河北曲阳县(宋朝称定州)。定窑主要烧制餐饮用具,以白瓷(牙黄白)为主,釉色润泽,也有少数“紫定”、“黑定”。唐代瓷工已经掌握了白瓷、白釉的工艺,瓷胎体或釉料里只要去除了或者含有低于2%的成色剂,就可以烧制出白瓷、白釉。
定瓷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印花即在石头上刻花后,印在瓷坯上。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定瓷还有竹刀刻花、划花工艺。划花,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瓷常见的划花纹。刻花是在划花工艺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立体感。
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节省燃料,防止瓷坯变形。使用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把盘子或碗扣在支圈上,一个支圈上扣着一件器物,层层叠叠,倒置烧制,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提高产量。由于盘、碗口不上釉(如果有釉就粘在一起了),称之“芒口”。“芒口”会剌嘴,“芒不入内(大内)”,后来匠人在盘口镶了金属边,看上去像是很窄的一圈棕色釉。这个盘口镶的是铜箔,御用的镶金镶银以示高贵,这种工艺称“金妆定器”,“金妆定器”均是宫廷器物,草民用不起。釉料在烧制中会发生垂流,形成泪痕,明人说定瓷“牙黄色、有泪痕为真,有划花、刻花为贵”。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汝瓷配方独特,工艺精湛,烧制技艺高超,“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有一天宋徽宗做梦,梦见极美的雨过天晴,宋徽宗醒后吩咐:“雨过天晴云破处,这番颜色做将来。”“云破处”釉色“天青为贵,粉青为尚,葱绿偏蓝弥足珍贵。”
经过长期考古探寻,1987年河南文物研究所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了汝窑遗址。
清凉寺村附近2公里处有一座玛瑙矿,玛瑙的主要成份与釉料(石英砂)化学成分相同,汝瓷釉料中往往添加玛瑙末,烧制中玛瑙没有完全烧透,细微的晶莹玛瑙颗粒散射外部光,所以这件洗虽然很亮,但没有行话“贼亮”的感觉。
汝瓷的釉层约厚0.03-0.07厘米,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汝瓷釉层非常均匀,在器物边际(如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保持厚薄一致。如何挂的釉,神秘至极。官窑瓷、哥窑瓷、龙泉瓷器物的下部,常有下行釉层越来越厚的现象,器身拐弯折角处或凸出部位,时有囤釉或积釉挂淌,这些现象在汝瓷上几乎找不到。
汝窑官窑主要为宋徽宗烧制文房用具,以及洗、碗、尊、盘、瓶、盏托、水仙盆等器形,器形一般不大。汝窑青瓷胎釉中合2%的氧化铁,烧成温度1200℃。汝窑青瓷没有采用北宋通用的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技法美化自身,而是以开片细腻、釉质莹润、釉色淡雅取胜。器形雅致、素无纹饰、釉色清淡含蓄的汝瓷,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所以北宋大内“弃定用汝”。
历朝历代大内的御用物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用料极其讲究,二是技艺极其精湛,三是富有文化内涵。汝瓷最符合御用的要求。
您看到这北宋“汝窑青釉洗”,笔洗很小,釉下有无数细细的蟹爪纹。明朝人说“汝瓷有蟹爪纹者真”。洗的口缘有一圈金属边,这是“金妆汝器”。 截止到2015年11月全世界珍藏翔实的只有92件汝瓷,大多珍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州汝瓷一厂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汝州人这样夸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如果您在汝州街頭的瓷器店里,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来选购。
官窑、哥窑与钧窑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开封)建窑烧制御用瓷器,命名为官窑。金兵入侵,汴京城破,北宋官窑随之终结。至今一直没有找到北宋官窑的窑址,有可能随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深埋于河道之下。南宋时在临安(杭州)开设新的官窑,称“郊坛下官窑”,杭州有“(南)官窑遗址博物馆”。
官窑的特点是薄胎厚釉(甚至有的釉质厚于胎体),釉色有乳浊感,开片呈冰裂纹(开片纹大)。真的冰裂是炸开的,开片的裂纹如同冰裂,不在一个平面上,有深有浅。瓷器冷却时,由于瓷胎、瓷釉的收缩系数不同,在瓷坯之上瓷釉之下产生了纵横交错的裂纹,即开片。有的瓷器出窑以后仍在缓慢开片,专家说有的开片过程能持续100年。
而这件“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有子母口能继续往上套,玉的质感也是官窑的特点。传说宋时章姓两兄弟在浙江各建—窑,哥哥建的窑称“哥窑”,弟弟建的窑是“弟窑”或“龙泉窑”,哥窑的窑场至今没有发现,应该是误传。
哥窑生产品位较高的青瓷,哥瓷胎体薄而致密,器边隐露胎色,称“紫口铁足”。有“龟裂”大开片,呈铁褐色,也有细密的网状小开片,呈金黄色,俗称“金丝铁线”,请看这件“哥窑葵口盘”。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窑也有官钧窑、民钧窑,钧窑窑口以河南禹县(钧州)为中心。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釉里面几种呈色元素在高温下熔化浸润,产生变色。窑温、氧气还原上的差别,也会导致釉彩在烧制中奇妙变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夕阳紫翠忽成岚”这句宋诗有两层含义,第一,钧瓷的特征是灿若晚霞。第二,钧瓷贵在无双,由于“窑变”,绝对没有同样的钧瓷。
钧窑釉层厚,入窑后低温下产生裂纹,温度升高后釉料会自然流淌,弥补到裂纹中。釉彩有流淌的痕迹,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由于釉层厚,釉层中出现或浓或淡的“乳浊”现象。钧釉往往具有宝石一样的光泽,色泽复杂绚丽。
以钧瓷为标志,中国瓷器进入了颜色釉的时代。
这件“钧瓷玫瑰紫海棠式花盆”,因为施釉不同,花盆外面釉呈玫瑰紫色,盆里面的颜色却是天青色。花盆底外部有数字“七”,钧瓷器皿下面都有从“一”至“十”的数字,从最大的“一”过渡到最小的“十”,标注了数字便于配套用。宋代留下来的钧瓷主要是花盆和盆奁,精美的花盆栽上文雅的花,摆在宋徽宗艮岳山上。
宋瓷宋词,俱是神品
宋瓷的造型美观实用,颇具文学色彩,如玉壶春、梅瓶、瓜棱瓶、葫芦瓶、净瓶等。
宋瓷不如五彩瓷、粉彩色彩丰富,不像珐琅瓷那样布满花饰,也没有奇特的造型,但是素而不贫,简而不陋,如果没有文化还真看不出它的诗韵词境,瓷釉下面纵横错落、若深还浅的开片,可能还在宁静地、细微地开裂着。在博物馆里端详、品味着宋瓷,仿佛进入了《清明上可图》的境界,甚至在与宋徽宗谈书法论画作。
宋瓷与宋词一样,俱是神品,美在气韵,魅在意境。
苏轼在做杭州知州(市长)时,天热之时喜欢到灵隐寺对面冷雨亭办公,有一天批完公案,去找佛印和尚闲聊,老远就闻到酒肉香气,进得禅堂却不见酒肉。东坡对佛印说:“古人如何写犬字和吠字?”佛印说:“与今日相同,犬是一人一点,吠是一人一点外加一口。”东坡大笑:“既是如此,好肉拿出,一人一点,好酒嘛,加我这一口。”佛印拿出酒肉,东坡却不饮酒,拿着酒杯端详,佛印稍一思索,说道:“得罪,得罪,马上名瓷酒杯奉上。”苏东坡哈哈一笑:“酒樽茶盅须名瓷,清酌慢饮亦斯文。”
精美的瓷器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人的品性。瓷器胚胎是混沌的泥土,敦厚、质朴、谦卑。经历了烈火的烧炼,变成了晶莹的盛器,出现了堪比彩虹的色彩。瓷器坚硬却不像铁那样冷漠,纯净如玉,却不似玉那样稀有。我们在观赏瓷器时,仿佛听到了泥胎在工匠手中摩挲旋转成型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在熊熊的窑火中釉彩神奇万变。瓷器具有中国人的外在与内在形象,清纯、高雅、质朴、平淡,再古老的瓷器也无苍老衰摧之感。瓷器的品貌与中国人的品貌神合,虽然没有佩金戴银,但是从肌肤里透出的光泽,从眉宇间散发的儒雅,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
国博赏宋瓷,斯文雅事,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