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泛政治化倾向愈发明显、同其他思潮形成合流、线上线下形成联动,是当前网络民粹主义的显著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折射出的是自我矮化、道德正义高于程序正义、网络旁观搅局等社会心态,容易放大社会矛盾并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对此,我们应从加大正向内容输出、强化网民政治参与和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网络民粹主义的防范与治理。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社会心态 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有效实现了自我赋权,社会话语权由以往的精英阶层逐渐下放给普通民众,使得人们有了自我发声的机会。民粹主义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愈发膨胀甚至泛滥,并加速了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交锋对峙,增加了网络舆论中的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变革和重构了传播格局,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生态更加复杂多变。受其影响,网络民粹主义呈现出新的特征。
泛政治化倾向愈发明显。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民粹主义已经逐渐超出了普通的意见表达范畴,开始不断向政治化方向演进,依托其所聚集的强大社会力量,网络民粹主义正试图影响和干预政治进程,这一点在国内外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例如2018年底出现的法国“黄背心”运动,起因只是因为油价上涨引发民众不满而上街游行抗议,但是在后续发酵过程中,运动的性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经济诉求逐渐上升到政治层面,运动的矛头也直指政治领域,使得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各党派希望借此时机谋取利益,导致运动成为各种力量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针对国内个别明星的逃税行为,网络中部分舆论声音从最初对个人的不满逐渐转变成对我国税收和法治制度的攻击,借助刺激一些网民不满于社会不公这一敏感神经,国家的体制机制便成为了攻击对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同其他思潮形成合流。由于具有较强的平民性,网络民粹主义议题往往能够引发普通民众的关注和讨论,但也经常因缺乏理性思考导致网络民粹主义向极端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极易同其他社会思潮形成合流,持续形成并渲染高昂的社会情绪,呈现出主张解构现有社会秩序但又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现象。这种合流现象具有较强的情绪化倾向,容易导致社会舆论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例如2018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顾破坏全球经济发展秩序,逆全球化而行。在此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借机大行其道,一味刺激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大肆宣扬中美对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但也容易误导社会舆论,甚至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线上线下形成联动。借助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具有庞大的受众基数,网络民粹主义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社会动员力,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讨论往往能够迅速引爆舆论,将事件影响无限放大。尤其是受到其他思潮的刺激和影响时,网络民粹主义就愈发表现出强大的街头行动力,线上舆论向线下行动转化的趋势明显,继而线上线下形成联动,其影响也更加深刻。如2018年P2P平台发生多起“爆雷”事件,使违规违法融资放贷等行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一些利益受损的民众纷纷在网络中描述自身“血本无归”的经历,抛却投资风险意识弱等自身因素,一味主张政府应该为此负责,从而掀起让政府买单的激烈讨论。与此同时,一些涉事民众开始聚集在各级政府办公区域进行抗议,针对处于立案调查阶段的融资事件,对外宣称政府不作为,丑化政府形象。线上线下联合行动的意志明确、步调统一,极易蛊惑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其中,其影响不可小觑。
自我矮化突出阶层对立。从当前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对社会精英阶层的敌视态度有增无减,加上新媒体传播工具的助力,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存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其背后折射出的以自我矮化凸显阶层对立的社会心态愈发明显。在具体的社会事件发生后,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事人或假想对象的社会身份上,这种身份以官、富、警等最为常见。在线上讨论的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将这种身份加以突出,并冠之以“恃强凌弱”的标签,无视社会公平正义等主体特征,同时将自身或所代表的平民身份进行矮化,将草根与精英阶层置于高度对立的地位,极易将社会舆论引向盲目反精英的方向。
道德正义高于程序正义。在网络民粹主义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是最为典型的评判标准之一,且有时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而呈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人人平等演变成草根平等、精英买单的倒退式平等,道德正义开始凌驾于法律正义或程序正义之上。如面对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人员、财产等损失,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紧盯明星、企业家等富人群体的捐款数额,当这些富人群体的捐助表现不能令其满意时,则会大肆对其进行抨击甚至诋毁,罔顾他人可以自由支配自身财产等权利,同时也忽视其自身除了网络讨伐而毫无实际捐助行动的事实。当涉及司法案件时,网络民粹主义进行道德审判的事例不一而足。网络民粹主义所宣扬的道德至上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造成阻碍。
网络旁观搅局意图明显。借助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网络民粹主义正意图渗透至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其施加影响。网络民粹主义之所以能如此有市场,与网民的旁观者心态不无关系。如2018年山东平度发生的“老兵维权”聚集事件,事后经查是个别人打着“退役军人”的旗号进行非法聚集活动,危害了社会公共秩序。在该事件的网络舆论发酵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借伸张社会公平正义对其进行大肆宣扬炒作。一些人甚至尚不清楚事件原委,就盲目加入到了网络声讨大军中,这同部分事件组织者的心态相似,只是前者在线上,后者在线下,后者试图从中获利,而前者则只是趁机进行情绪宣泄,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意图搅局社会舆论。在此情况下,网络民粹主义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只是习惯性地将其模式化的话语体系和框架嫁接到各种社会事件中,从而提升自我存在感。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技术和空间支持,使得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认清网络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找准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从而有效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激化并放大社会矛盾。网络民粹主义强调平民化、草根化,对普通民众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致使其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群氓”特征,这种群体无意识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放大。在舆情事件发生之后,网络民粹主义以其固定的话语逻辑和框架进行议题设置和引导,通过制造舆论黑洞、阻断社会共识、强化群体对立等方式将社会舆论引向白热化,其对社会体制机制持激进的解构态度,但是又不愿或不能提出有效的建构路径,结果往往只是将社会矛盾放大后搁置,且等类似事件再发生时,再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舆论操控和引导,最终只会使社会不满情绪持续放大和累积,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随着全球信息互联互通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呈现、辩论交锋,国外各种社会思潮也开始涌入国内网络中。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然而,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和其他社会思潮合流而呈现出更加极端化、情绪化的倾向,“真理的自我修正”便难以实现。网络民粹主义打着代表所有草根的旗号,渲染传播不满、愤懑、怨恨等负面情绪,以自身话语框架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
扰乱改革发展大局。当前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网络民粹主义及与其合流的其他社会思潮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不利于社会舆论稳定。将改革发展继续向纵深推进,需要健康稳定的舆论支撑。从以往经验来看,网络民粹主义干扰经济、文化、司法甚至国家政治进程的尝试从未间断,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大有升级之势。由于网络民粹主义针对特定事件引发的舆论纷争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可能对国家改革发展进程造成阻碍。
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以消除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负面影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和舆论保障。
加大正向内容输出,拓展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形势依旧复杂多变,以网络民粹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试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主导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势。网络民粹主义的行动手法往往是从具体社会事件切入,以其特有的话语逻辑和框架对事件进行变相解读,从而加入某些情绪化、刺激性成分,甚至不惜通过造谣来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此,我们应通过加大正向内容供给对其予以回击,要善于找准抓手,主动设置议题,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针对民众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向社会输出正能量,使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得到拓展,影响范围持续扩大,有效压缩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存空间,弱化或消除其对线上线下舆论场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矩阵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予以及时回应,坚决批驳具有错误价值取向的网络内容,消除网络安全隐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强化网民政治参与,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民粹式舆论场的生成与发酵主要是民众在互联网中自发聚集讨论特定话题而形成的,且话题参与者通常并非事件当事人或见证者,这样的信息真实性本身就存疑。要推进网络民粹主义治理,就有必要强化网民政治参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政府可开辟特定渠道,鼓励民众参政议政,让民众对政府的具体政策、措施、法规、行动等有所了解。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事件,政府在各阶段均应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鼓励民众参与讨论传播。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可以让民众参与到政府主导的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强化自我身份认同,使其在面对舆情事件时能主动思考,不受网络民粹主义情绪化、极端化倾向的影响。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当今在全国推进的县级媒体融合建设契机,不断提高“县级媒体+政务”、“县级媒体+服务”的能力,使主流思想的传播入脑入心。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推进网络管理法治进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网络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网络民粹主义治理,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统筹抓好重点难点,加快推进网络管理法治化进程。一方面,要坚持“防御、控制与惩治”三位一体的立法架构,厘清、调整有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各项法律法规的关系,以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目标,积极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立法机制和法规体系,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加强全链条、全平台、全生态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内容监管,研判预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潜在传播风险,谨防资本、技术与商业行为利用网络民粹主义侵蚀主流意识形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海威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黄楚新、王丹丹:《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新闻传播》,2018年第11期。
②黄楚新:《当前我国网上意识形态研判》,《人民论坛》,2018年第7期。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社会心态 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有效实现了自我赋权,社会话语权由以往的精英阶层逐渐下放给普通民众,使得人们有了自我发声的机会。民粹主义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愈发膨胀甚至泛滥,并加速了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交锋对峙,增加了网络舆论中的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泛政治化倾向愈发明显、同其他思潮形成合流、线上线下形成联动,是当前网络民粹主义的显著特征
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变革和重构了传播格局,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生态更加复杂多变。受其影响,网络民粹主义呈现出新的特征。
泛政治化倾向愈发明显。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民粹主义已经逐渐超出了普通的意见表达范畴,开始不断向政治化方向演进,依托其所聚集的强大社会力量,网络民粹主义正试图影响和干预政治进程,这一点在国内外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例如2018年底出现的法国“黄背心”运动,起因只是因为油价上涨引发民众不满而上街游行抗议,但是在后续发酵过程中,运动的性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经济诉求逐渐上升到政治层面,运动的矛头也直指政治领域,使得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各党派希望借此时机谋取利益,导致运动成为各种力量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针对国内个别明星的逃税行为,网络中部分舆论声音从最初对个人的不满逐渐转变成对我国税收和法治制度的攻击,借助刺激一些网民不满于社会不公这一敏感神经,国家的体制机制便成为了攻击对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同其他思潮形成合流。由于具有较强的平民性,网络民粹主义议题往往能够引发普通民众的关注和讨论,但也经常因缺乏理性思考导致网络民粹主义向极端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极易同其他社会思潮形成合流,持续形成并渲染高昂的社会情绪,呈现出主张解构现有社会秩序但又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现象。这种合流现象具有较强的情绪化倾向,容易导致社会舆论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例如2018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顾破坏全球经济发展秩序,逆全球化而行。在此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借机大行其道,一味刺激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大肆宣扬中美对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但也容易误导社会舆论,甚至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线上线下形成联动。借助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于具有庞大的受众基数,网络民粹主义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社会动员力,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讨论往往能够迅速引爆舆论,将事件影响无限放大。尤其是受到其他思潮的刺激和影响时,网络民粹主义就愈发表现出强大的街头行动力,线上舆论向线下行动转化的趋势明显,继而线上线下形成联动,其影响也更加深刻。如2018年P2P平台发生多起“爆雷”事件,使违规违法融资放贷等行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一些利益受损的民众纷纷在网络中描述自身“血本无归”的经历,抛却投资风险意识弱等自身因素,一味主张政府应该为此负责,从而掀起让政府买单的激烈讨论。与此同时,一些涉事民众开始聚集在各级政府办公区域进行抗议,针对处于立案调查阶段的融资事件,对外宣称政府不作为,丑化政府形象。线上线下联合行动的意志明确、步调统一,极易蛊惑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其中,其影响不可小觑。
网络民粹主义折射出自我矮化、道德正义高于程序正义、网络旁观搅局的社会心态
自我矮化突出阶层对立。从当前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对社会精英阶层的敌视态度有增无减,加上新媒体传播工具的助力,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存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其背后折射出的以自我矮化凸显阶层对立的社会心态愈发明显。在具体的社会事件发生后,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事人或假想对象的社会身份上,这种身份以官、富、警等最为常见。在线上讨论的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将这种身份加以突出,并冠之以“恃强凌弱”的标签,无视社会公平正义等主体特征,同时将自身或所代表的平民身份进行矮化,将草根与精英阶层置于高度对立的地位,极易将社会舆论引向盲目反精英的方向。
道德正义高于程序正义。在网络民粹主义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是最为典型的评判标准之一,且有时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而呈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人人平等演变成草根平等、精英买单的倒退式平等,道德正义开始凌驾于法律正义或程序正义之上。如面对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人员、财产等损失,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紧盯明星、企业家等富人群体的捐款数额,当这些富人群体的捐助表现不能令其满意时,则会大肆对其进行抨击甚至诋毁,罔顾他人可以自由支配自身财产等权利,同时也忽视其自身除了网络讨伐而毫无实际捐助行动的事实。当涉及司法案件时,网络民粹主义进行道德审判的事例不一而足。网络民粹主义所宣扬的道德至上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造成阻碍。
网络旁观搅局意图明显。借助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网络民粹主义正意图渗透至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其施加影响。网络民粹主义之所以能如此有市场,与网民的旁观者心态不无关系。如2018年山东平度发生的“老兵维权”聚集事件,事后经查是个别人打着“退役军人”的旗号进行非法聚集活动,危害了社会公共秩序。在该事件的网络舆论发酵过程中,网络民粹主义借伸张社会公平正义对其进行大肆宣扬炒作。一些人甚至尚不清楚事件原委,就盲目加入到了网络声讨大军中,这同部分事件组织者的心态相似,只是前者在线上,后者在线下,后者试图从中获利,而前者则只是趁机进行情绪宣泄,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意图搅局社会舆论。在此情况下,网络民粹主义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只是习惯性地将其模式化的话语体系和框架嫁接到各种社会事件中,从而提升自我存在感。
网络民粹主义激化并放大社会矛盾、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扰乱改革发展大局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技术和空间支持,使得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认清网络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找准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从而有效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激化并放大社会矛盾。网络民粹主义强调平民化、草根化,对普通民众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致使其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群氓”特征,这种群体无意识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放大。在舆情事件发生之后,网络民粹主义以其固定的话语逻辑和框架进行议题设置和引导,通过制造舆论黑洞、阻断社会共识、强化群体对立等方式将社会舆论引向白热化,其对社会体制机制持激进的解构态度,但是又不愿或不能提出有效的建构路径,结果往往只是将社会矛盾放大后搁置,且等类似事件再发生时,再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舆论操控和引导,最终只会使社会不满情绪持续放大和累积,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随着全球信息互联互通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呈现、辩论交锋,国外各种社会思潮也开始涌入国内网络中。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然而,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和其他社会思潮合流而呈现出更加极端化、情绪化的倾向,“真理的自我修正”便难以实现。网络民粹主义打着代表所有草根的旗号,渲染传播不满、愤懑、怨恨等负面情绪,以自身话语框架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
扰乱改革发展大局。当前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网络民粹主义及与其合流的其他社会思潮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不利于社会舆论稳定。将改革发展继续向纵深推进,需要健康稳定的舆论支撑。从以往经验来看,网络民粹主义干扰经济、文化、司法甚至国家政治进程的尝试从未间断,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大有升级之势。由于网络民粹主义针对特定事件引发的舆论纷争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可能对国家改革发展进程造成阻碍。
多管齐下推进网络民粹主义治理,营造向上向好的舆论氛围
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以消除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负面影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和舆论保障。
加大正向内容输出,拓展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形势依旧复杂多变,以网络民粹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试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主导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势。网络民粹主义的行动手法往往是从具体社会事件切入,以其特有的话语逻辑和框架对事件进行变相解读,从而加入某些情绪化、刺激性成分,甚至不惜通过造谣来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此,我们应通过加大正向内容供给对其予以回击,要善于找准抓手,主动设置议题,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针对民众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向社会输出正能量,使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得到拓展,影响范围持续扩大,有效压缩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存空间,弱化或消除其对线上线下舆论场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矩阵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予以及时回应,坚决批驳具有错误价值取向的网络内容,消除网络安全隐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强化网民政治参与,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民粹式舆论场的生成与发酵主要是民众在互联网中自发聚集讨论特定话题而形成的,且话题参与者通常并非事件当事人或见证者,这样的信息真实性本身就存疑。要推进网络民粹主义治理,就有必要强化网民政治参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政府可开辟特定渠道,鼓励民众参政议政,让民众对政府的具体政策、措施、法规、行动等有所了解。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事件,政府在各阶段均应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鼓励民众参与讨论传播。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可以让民众参与到政府主导的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强化自我身份认同,使其在面对舆情事件时能主动思考,不受网络民粹主义情绪化、极端化倾向的影响。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当今在全国推进的县级媒体融合建设契机,不断提高“县级媒体+政务”、“县级媒体+服务”的能力,使主流思想的传播入脑入心。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推进网络管理法治进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网络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网络民粹主义治理,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统筹抓好重点难点,加快推进网络管理法治化进程。一方面,要坚持“防御、控制与惩治”三位一体的立法架构,厘清、调整有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各项法律法规的关系,以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目标,积极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立法机制和法规体系,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加强全链条、全平台、全生态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内容监管,研判预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潜在传播风险,谨防资本、技术与商业行为利用网络民粹主义侵蚀主流意识形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海威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黄楚新、王丹丹:《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新闻传播》,2018年第11期。
②黄楚新:《当前我国网上意识形态研判》,《人民论坛》,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