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用创新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 价值观 功利观 评价观 教师观 学生观 教材观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71-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根据经济学理论予以解读,“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过去一些英汉辞典多把它翻译成“革新”,如“技术革新”。但技术革新常被人狭义地理解为技术上的小改小革,不如“技术创新”表达更为贴切。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1]。 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受教育者不存在创新能力有无问题,只存在创新能力的大小高低之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普遍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主题的内在本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投入和探索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毫无疑义,“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2]因此,创新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特别在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知识从量到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学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3]这就是说,创新教育的希望在于教育者,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和需要。
那么,如何转变教育者的传统教育观念呢?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切实改变七种观念:
1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传授知识,传授什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由教育者自己支配,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是储存固定知识的“仓库”。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轻学的问题就突现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说:“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只知道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而是要培养追求深刻知识的思想者。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和信息者都要打破各种毁灭创造性的先入之见。海德格尔曾说过:哲学是对人们所未思考、所未闻者、所未说者的探索。创新精神追求的就是这种探讨中的创造性含金量,也要改变对既往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倾向,培养学生的一种超越心态,去寻找未思、未闻、未说的东西,这个“未”字才是创新精神的生长点。因此,教育者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开新道、创新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學习到真正的新的东西。
2改变教育功利观
现在人们求学是有一定功利的,但是如果教育者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这一功利性目的的话,那么就丧失了教育根本创新的意义。创新教育应该“利用”人们的功利性求学目的,引导人们逐渐走上非功利性的学习之路。实际上,只有非功利性教育最终才会对己有利,因为没有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要走出校门,就不会有多强的竞争力和创造性,反而不利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而要求得知识的活学活用,就不能仅仅为了分数学历这些功利目的而学,只有培养非功利精神,学生才会有创新性的大作为,如果学生们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态学习,那么,教育和文化就再也无“利”可图了。因此,作为教育者自身转变教育的功利观念,从而采取各式各样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学生的学习功利积极正确的加以利用和引导,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3改变传统教学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一考定终身,采用分数制加以评价,据美国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分数制不仅降低学生自学的兴趣,降低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发挥,而且浪费时间、破坏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另外,还可能助长学生的欺骗行为。然而有些教师却认识不到目前教学评价手段的弊端,一味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殊不知,作为教育者自己的评价有多少科学性未为可知。学生表现的是一个个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决定了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和比较他们。
因此,教育评价应转变传统的取向,从强调学校的标准一致性、相似性转为确认和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特色性,从强调外部评价的取向转为由学校重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方式,教师要强调评价的指导作用,应该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纵向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改变传统教师观
传统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很显然,这里只注重了对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一点的认识,而未注意到创新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它对教师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不仅要传授人类的文化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挖掘发现新的、未知的东西,前者是一种继承,后者是一种创新。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教程的中心,由教师主宰一切,否定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地位,与之相应出现了备课只从教材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新型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主导,所谓主导就不是全盘代替,就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启发式为教学指导思想,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另外,还应该注意打破角色分工上的自然权威观念,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决不能靠教师的自然权威,而要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所赋予的权威,这样的权威才真实有力。
5改变传统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服从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把学生看作是低师者一等,在现实中,教师训斥学生也是天经地义之事。其实这种片面的学生观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极为有害的。
从广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学习者,特别在教育全球化、社会化、终身化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学生,而且,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对知识的先知和后知,而在人格等其它方面都是平等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应成为教育的首要原则,这不仅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注重个性教育的体现。
但往往有些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而对“差生”鄙视和漠不关心。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许多学校里的差生在社会上发展并不比原来的优生差,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制定学生优差的标准太偏狭,二是学生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机会平等并不是要把学生拉平,而是要肯定每个人都受到包括内容、进度和方法都适合其特点的适当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各处得到发展,这才是教育平等的核心。
6改变传统的教材观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千真万确的,任何怀疑教材的思想都是幼稚可笑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教材来转,教材上有的就讲,没有的就不讲,甚至教材上有的,考试要求的就讲,不作要求的就不讲。这种惟书、惟上,惟考试的应试主义教材观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教材不一定都是真理,对教材的怀疑精神是应该肯定的。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教材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这样,有时教材就跟不上形式发展的要求,表现出一种滞后性,因此,作为教材也应该不断的补充和修订。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要反对以往的“惟教材”论倾向,其主要途径之一是运用资源型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习资源可以是各种网络资源,书籍,文章或试听材料等,而不像传统学习模式中的主要(甚至是全部)资源是教材。这种学习模式能促进自学能力,有益于终身学习,有助于实现个别化教学目标,更好协调个别差异。
7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有的人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就是上课,这种知识是片面的。它只强调教师的教,由此引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智慧。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知识主义盛行,在人才观上,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制造了一个禁锢的牢笼,阻碍了个性特长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创造力。
深化改革,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夸大或缩小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有丰富反应,能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形式,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出发,合理组织课程类型与形式。
总之,作为教师,素质教育的中堅力量,要切实转变自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功利观、教学评价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用创新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6.
[3]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 价值观 功利观 评价观 教师观 学生观 教材观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71-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根据经济学理论予以解读,“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过去一些英汉辞典多把它翻译成“革新”,如“技术革新”。但技术革新常被人狭义地理解为技术上的小改小革,不如“技术创新”表达更为贴切。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1]。 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受教育者不存在创新能力有无问题,只存在创新能力的大小高低之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普遍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主题的内在本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投入和探索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毫无疑义,“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2]因此,创新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特别在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知识从量到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学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3]这就是说,创新教育的希望在于教育者,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和需要。
那么,如何转变教育者的传统教育观念呢?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切实改变七种观念:
1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传授知识,传授什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由教育者自己支配,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是储存固定知识的“仓库”。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轻学的问题就突现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说:“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只知道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而是要培养追求深刻知识的思想者。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和信息者都要打破各种毁灭创造性的先入之见。海德格尔曾说过:哲学是对人们所未思考、所未闻者、所未说者的探索。创新精神追求的就是这种探讨中的创造性含金量,也要改变对既往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倾向,培养学生的一种超越心态,去寻找未思、未闻、未说的东西,这个“未”字才是创新精神的生长点。因此,教育者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开新道、创新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學习到真正的新的东西。
2改变教育功利观
现在人们求学是有一定功利的,但是如果教育者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这一功利性目的的话,那么就丧失了教育根本创新的意义。创新教育应该“利用”人们的功利性求学目的,引导人们逐渐走上非功利性的学习之路。实际上,只有非功利性教育最终才会对己有利,因为没有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要走出校门,就不会有多强的竞争力和创造性,反而不利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而要求得知识的活学活用,就不能仅仅为了分数学历这些功利目的而学,只有培养非功利精神,学生才会有创新性的大作为,如果学生们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态学习,那么,教育和文化就再也无“利”可图了。因此,作为教育者自身转变教育的功利观念,从而采取各式各样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学生的学习功利积极正确的加以利用和引导,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3改变传统教学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一考定终身,采用分数制加以评价,据美国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分数制不仅降低学生自学的兴趣,降低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发挥,而且浪费时间、破坏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另外,还可能助长学生的欺骗行为。然而有些教师却认识不到目前教学评价手段的弊端,一味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殊不知,作为教育者自己的评价有多少科学性未为可知。学生表现的是一个个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决定了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和比较他们。
因此,教育评价应转变传统的取向,从强调学校的标准一致性、相似性转为确认和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特色性,从强调外部评价的取向转为由学校重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方式,教师要强调评价的指导作用,应该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纵向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改变传统教师观
传统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很显然,这里只注重了对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一点的认识,而未注意到创新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它对教师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不仅要传授人类的文化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挖掘发现新的、未知的东西,前者是一种继承,后者是一种创新。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教程的中心,由教师主宰一切,否定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置于消极被动地位,与之相应出现了备课只从教材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新型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主导,所谓主导就不是全盘代替,就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启发式为教学指导思想,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另外,还应该注意打破角色分工上的自然权威观念,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决不能靠教师的自然权威,而要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所赋予的权威,这样的权威才真实有力。
5改变传统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服从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把学生看作是低师者一等,在现实中,教师训斥学生也是天经地义之事。其实这种片面的学生观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极为有害的。
从广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学习者,特别在教育全球化、社会化、终身化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学生,而且,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对知识的先知和后知,而在人格等其它方面都是平等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应成为教育的首要原则,这不仅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注重个性教育的体现。
但往往有些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而对“差生”鄙视和漠不关心。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许多学校里的差生在社会上发展并不比原来的优生差,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制定学生优差的标准太偏狭,二是学生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机会平等并不是要把学生拉平,而是要肯定每个人都受到包括内容、进度和方法都适合其特点的适当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各处得到发展,这才是教育平等的核心。
6改变传统的教材观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千真万确的,任何怀疑教材的思想都是幼稚可笑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教材来转,教材上有的就讲,没有的就不讲,甚至教材上有的,考试要求的就讲,不作要求的就不讲。这种惟书、惟上,惟考试的应试主义教材观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教材不一定都是真理,对教材的怀疑精神是应该肯定的。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教材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这样,有时教材就跟不上形式发展的要求,表现出一种滞后性,因此,作为教材也应该不断的补充和修订。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要反对以往的“惟教材”论倾向,其主要途径之一是运用资源型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习资源可以是各种网络资源,书籍,文章或试听材料等,而不像传统学习模式中的主要(甚至是全部)资源是教材。这种学习模式能促进自学能力,有益于终身学习,有助于实现个别化教学目标,更好协调个别差异。
7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有的人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就是上课,这种知识是片面的。它只强调教师的教,由此引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智慧。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知识主义盛行,在人才观上,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制造了一个禁锢的牢笼,阻碍了个性特长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创造力。
深化改革,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夸大或缩小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有丰富反应,能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形式,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出发,合理组织课程类型与形式。
总之,作为教师,素质教育的中堅力量,要切实转变自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功利观、教学评价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用创新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6.
[3]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