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画】
枕河人家、小桥流水、幽幽曲巷、深深庭院、春雨小楼、墙内秋千、柳荫画船……如诗如梦,仿佛一幅无尽清丽的长卷,这就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简洁勾勒出城市的旖旎风情,这就是对苏州的最好注脚。
苏州,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之时,乃吴国之都,江南鱼米之地,自古繁华,自然与文学、历史也结下了太深的缘分,渗入骨髓的文人情怀挥之不去。
【解说】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源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其将苏州的古与今、景与情糅合在一起,饱含一代又一代苏州人的情与缘,这其中就包括作家陆文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水乡鱼米文化滋养出了陆文夫这样一位毕其生只写苏州,致力于弘扬苏州文化的作家。他在苏州度过了60多年的时光,在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心目中,“苏州”和“陆文夫”几乎是同义语。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苏州的点点滴滴已经化入他的骨血。
苏州园林
“苏州好,城市半园亭”,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时(公元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国内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现存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陆文夫与苏州园林的渊源深厚,初到苏州便暂住耦园,后来还在网师园住过。然而,他最喜欢的还是“留园”,于是有了《苏州漫步》的一段文字。
园林象天女散下的鲜花,分布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有记载的就有一百多个,至于那些凿一池,架一山,中筑一二小亭者就不可数计。《吴风录》记载:“虽闾阎下刻(注)亦饰小山盆鸟以玩”,这说明苏州园林的普遍,在这样普遍的基础上,历代的巧匠名师留下了大批精湛的杰作。
在所有的园林当中,我最爱“留园”。它象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带着深深的含蓄。入口处一条朴实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台亭榭便隐约可见。等到穿过“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凉台上时,只见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错,“可亭”的六角高耸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桥横卧在山涧上。远望迂回曲折,仿佛深不见底。到这里,便感到人在画中,但又不见画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象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影。抬头西望,深秋时,鲜红的枫叶漫铺在高下起伏的云墙上,叫人留恋不已。回味无穷。
陆文夫自言苏州园林深深影响他的创作,他曾如此说道:“我觉得创作的总体应该像建造苏州园林,今天挖一个池塘,明天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厅堂,后天造点儿小桥、小亭,再后天垒起一座假山,中有奇峰突起……若干年后形成了一座园林,亭台楼阁,花木竹石,小桥流水,丰富多彩而又统一,把一个无限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有限的园林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作品,应该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事实上,陆文夫的确如他所愿,借用苏州优美自然的景物描写铺设氛围,学习园林的布局、立意结构文章,建起了一座文学上的“苏州园林”,乃至“苏州城”。城里不仅有优美的园林,还有一座一百多年的大宅“人之窝”,也有历千年而不干涸的“井”,以及宁静优美的“小巷深处”,“故事法”里的石驳岸和水码头;活动于其中的有“清高”的小学教员汪百龄,世代以卖馄饨为生的“小贩世家”朱源达,住在“临街的窗”里的艺术家姚大荒,以及使用“门铃”,信奉无为而为的官员徐经海,这些人发生着修“围墙”、品尝“美食”、“打羊”的故事,未来还将经历“还债”、“享福”,回忆“唐巧娣翻身”等事件。他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时代大环境,揭露社会生活的弊端,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反省,这种于方寸间容纳市井百态、小中见大的手法与苏州园林“纳须弥于芥子”的追求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是用苏州方言,即苏白为语言的一种集评说和弹唱为一体,流行于苏州民间的表演艺术。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流传的经典篇目有《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等。
陆文夫是如何描述苏州评弹的呢?请看《苏州深巷里的琵琶声》。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在苏州穿街走巷,特别是在秋天,深邃的小巷里飘溢着桂花的香气,随着那香气而来的还有叮叮咚咚的琵琶声。循声寻觅,总能在那些石库门的门堂里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或少妇,在弹着琵琶,唱着苏州评弹。
评弹又称弹词,通称说书,是用标准的苏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在江苏、浙江一带的吴语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当年能够走红的评弹演员,艺术生命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特别是男演员,越老越是炉火纯青。苏州的市民阶层,如果有一个女孩生得漂亮,聪明伶俐,便会有人建议:“让她说书去。”
评弹都是师徒相传,这规矩一直沿用到今天。徒弟学到一定的程度,便跟着师傅出去“跑码头”,即到苏州农村里的各个小镇上去演出,在这里演三天,在那里演五日,住在小客栈里,或者就在夜场演出结束之后,打个地铺睡在书场的角落里,够辛苦的。
一条小巷里如果能出一个走红的评弹演员,邻里间都会感到光荣。白天,女演员赶场子,浓妆艳抹,怀抱琵琶,坐着黄包车从热闹的大街上风驰而过,那艳丽,那风采,都足以使路人侧目而视,指指点点。深夜散场归来,小巷空寂,车灯煌煌,喇叭声和铃声能惊醒睡梦中的小姑娘,使她们重新入梦时也觉得自己是坐在那辆油壁香车上。 苏州评弹所以能那样地受人欢迎,那样地深入民间,主要是它的语言生动,唱腔优美,叙事和刻画人物都极为细腻,而且故事的内容很多都与苏州有关系,能把市民生活和市民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幽默风趣。在书场里泡一杯香茶,听名家的演唱,那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陆文夫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创作受苏州评弹影响颇深,如其幽默生动的文风、叙事结构的巧妙以及刻画人物的细腻真实等皆得益于苏州评弹。他曾说:“我没有抄袭过别人的文章,却向苏州评弹抄过不少东西:它的叙事方法、布局结构、细致入微、幽默风趣以及吴语特有的语式语气,却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教益。”联系他的小说,题材和内容多与苏州有关,细致生动地描绘苏州百姓日常生活,从“小巷深处”的徐文霞到“清高”的小学教师汪百龄的恋爱,从卖馄饨的“小贩世家”朱源达努力求生存到理应“享福”的马老太孜孜不倦拉煤球的生活,再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种种美食和有地域特色的“井”文化,街谈巷议、民众舆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等,其开创的“小巷文学”一脉很难说不是作家受到评弹艺术启发后有意为之。
苏州美食
陆文夫是个美食家,对苏州的传统饮食文化情有独钟。他在《吃喝之道》中说:“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
陆文夫为了传承苏帮菜、展示吴地饮食文化以及补贴他创办的《苏州杂志》,曾开了个“可吃的苏州杂志”的“老苏州茶酒楼”。楹联“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呼应茶酒两字,并亲撰广告曰:“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
中篇小说《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主要写一位好吃成癖并终因吃成名的“美食家”朱自治的故事,通过主要人物高小庭和朱自冶几十年命运的变迁,折射出二十世纪抗战后期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近五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并在貌似荒诞的因“吃”成名、以“吃”成家中给人以反思。但作品的成功,除了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美食家”外,其对苏州特色饮食的描写亦给读者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可通过重点叙述的那次宴会情形为例说明吴地饮食文化的考究:
首先是吃的环境:“一个幽雅而紧凑的庭院展现在面前。树木花草竹石都排列在一个半亩方塘的三边,一顶石板曲桥穿过方塘,通向三间水轩……(餐厅)明亮宽敞,临水是一排落地的长窗。”“四面打量,见窗外树影婆娑,水光耀廊,一阵阵桂花的香气,庭院中有麻雀吱吱唧唧。”如此鸟语花香、宁静幽雅的环境已让人心旷神怡,“酒不醉人人自醉”,何况还有像艺术品一样精致的美食待人享用,实在羡煞旁人。
再看吃的前奏:“洁白的抽纱台布上,放着一整套玲珑瓷的餐具,那玲珑瓷玲珑剔透,蓝边淡青中暗藏着半透明的花纹,好像是镂空的,又像会漏水,放射着晶莹的光辉。桌子上没有花,十二只冷盆就是十二朵鲜花,红黄蓝白,五彩缤纷。凤尾虾、南腿片、毛豆青椒、白斩鸡,这些菜的本身都是有颜色的。熏青鱼、五香牛肉、虾子鲞鱼等等颜色不太鲜艳,便用各色蔬果镶在周围,有鲜红的山楂,有碧绿的青梅……在虾子鲞鱼的周围配上了雪白的嫩藕片,一方面是为了好看,一方面也因为虾子鲞鱼太咸,吃了藕片可以冲淡些。”“十二朵鲜花围着一朵大月季,这月季是用钩针编结而成的……等会儿各种热菜便放在花里面。一张大圆桌就像一朵巨大的花,像荷花,像睡莲,也像一盘向日葵。”读到这里不禁让人赏心悦目,口胃大开。
开始进餐了,三道炒菜间隔一道甜食,有清炒虾仁、松鼠鳜鱼、蜜汁火腿、芙蓉鸡片、剔心莲子羹、桂花小圆子、“天下第一菜”、翡翠包子等,而一道“三套鸭”更是绝品:“所谓三套鸭便是把一只鸽子塞在鸡肚里,再把鸡塞到鸭肚里,烧好之后看上去是一只整鸭,一只硕大的整鸭趴在船盆里。船盆的三周放着一圈鹌鹑蛋,好像那蛋就是鸽子生出来的。”菜与菜之间品尝桌上如画的冷盆,而且随着宴会的深入,酒具也在不断更换,不同的酒配上不同的酒具,有葡萄酒、绍兴加饭、陈年花雕、五粮液等。单是看完如此一套复杂烦琐的就餐程序就让人大开眼界,想不到世间竟有人如此会享受生活、讲究吃喝。更想不到简单一个吃饭会有如许多的讲究,从菜品的搭配到酒与酒杯的更换,那走马灯般的菜品更换实在让读者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陆文夫用工笔式的精致描写,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苏州的饮食文化之美,然而作者的目的是反讽和劝止、警戒奢靡浪费。因为苏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可以很轻松获取生活资料,于是优游富足的生活养成了苏州人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及日常生活中过分追求精细精致的特点,譬如在饮食上极尽奢华享乐、铺张浪费等,有鉴于对饮食文化的复杂态度,因此有了作家用心良苦、寓意深远的《美食家》。
如此一来,陆文夫写了一辈子关于苏州的小人小事、园林美食、水巷码头的小说,构筑了一座文学上的“苏州城”。
【文荟】
苏州是一个能够让人时时感动、永远感动的具有浓郁人文内涵的城市,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它是那个令人迷醉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伍子胥的平江图中,它是今时今日依稀可辨的“水围城”……几百年间,波光流转,光阴荏苒,无数文人骚客在这个诗意的城市留下了深刻的文学记忆。
◣选文一
著名作家王蒙观名城,自然有种别样的眼光——戴着“文化望远镜”,尽收眼底的苏州塔、桥、寺、河,还有苏州石径、帆船、假山……无一不充满了苏州文化的灵气,在作者眼里已是出诗入画,焕然一新,令人欣喜不已。不知是一个大家独悟了苏州文化的深邃,还是苏州文化的大气折射了一个大家的智慧。在聆听作者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分明感受到了文化符号的灵动:“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
苏州赋
王蒙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
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而重重叠叠的假山,传至今天还要继续传下去的是你的参差坎坷的魅力。 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
苏州已经建成2500年。它已经老态龙钟。无怪乎七年前初次造访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笔。失修的心灵似乎都在怀疑苏州自身的存在。苏州,还是苏州吗?
苏州终于起步,苏州终于腾飞。为外乡小儿熟知的江苏四大名旦香雪海冰箱,春花吸尘器,孔雀电视机,长城电风扇全都来自苏州。人们曾经担心工业的浪潮会把苏州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情趣淹没,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苏州人的关注,还不知道有哪个城市近几年的修复复原了这么多古建筑古园林。在庆祝苏州建成2500年的生日的时候,1986年,苏州迎来了再生的青林。1500年前的盘门修复了,是全国唯一的精美完整的水陆城门。环秀山庄后面盖起的“革文化之命”的楼房拆除了,秀美的山庄复原,应令她的建造者在天之灵欣慰,更令今天的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刺绣博物馆……纷纷建成。寒山寺的钟声悠扬,虎丘塔的雄姿牢固,唐伯虎的新坟落成,苏州又回来了!苏州更加苏州!
当我看到观前街、太监巷前熙熙攘攘的人群,辉煌的彩灯装饰的得月楼、松鹤楼的姿影,看到那些办喜事的新人和他们亲友,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闻到闻名海内外的苏州佳肴的清香的时候,不禁为她的太盛景而万分感动。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年的麻烦、冲撞、紧迫、危机与危机的意识,然而今天的苏州,得来是容易的吗?会有人甘心失去吗?
不,我不能再在苏州停留。她的小巷使我神往,这样的小巷不应该出现在我的脚下而只能出现在陆文夫的小说里,梦见弹词开篇的歌声里。弹词、苏昆、苏剧、吴语吴歌的珠圆玉润使我迷失,我真怕听这些听久了便不能再听得懂别的方言与别的旋律。也许会因此不再喜欢会讲已经法定了推广了许多年的普通话——国语。那迷人的庭园,每一棵树与它身后的墙都使我倾倒,使我怀疑苏州人究竟是生活在亚洲、中国、硬邦邦的地球上还是生活在自己营造编织的神话里。这神话的世界比真的世界要小得也要美得多。她太小巧,太娇嫩,太优雅,她会使见过严酷的世界,手掌和心上都长着茧的人不忍去摸她碰她亲近她。
一双饱经忧患的眼睛见到苏州的园林还能保持自己的威严与老练吗,他会不会觉得应该给自己的眼睛换上纯洁的水晶?他会不会因秀美与巨大这两个审美范畴的撕扯而折裂自己的灵魂,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可能成为苏州的留园、遇园、拙政园的对立面呢?他会不会产生消灭自己或者消灭苏州这样一种疯狂的奇想呢?
更不要说苏绣乃苏州的佳看美点了。看到一个个刺绣女工的惊人的技艺和耐心,优雅和美丽,我还能写作和滔滔不绝地发言吗?能不感到不好意思吗?还有勇气或者有涵养去倾听那些一知半解的牛皮清谈、草率无涯的胡说八道吗,在苏州呆久了,还能承受那些乏味、枯燥与粗野的事情吗?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梦幻。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这一切都是怎么发怎么留存的?也怎么样经历了那大起大落大嗡多灾多难的时代。
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在我们的生活里,苏州式的古老、沉静、温柔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大言欺世、大闹盗名、大轰趋时的“反苏州”却又太多了。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苏州是一种珍惜,是一种保护,对于一切美善,对于一切建设创造和生活本身的珍惜与保护。也是一种反抗,是对一切恶的破坏的无声的反抗。虽然,恶也是一种时髦,而破坏又常常披上革命的或忽而又披上现代意识的虎皮。我真高兴,七年以后,我有缘再访苏州。我们终于能够平静下来,保护苏州,复原苏州,欣赏苏州,爱恋苏州了。我们终于能珍重苏州的美,开始懂得不应该去做那些亵渎美毁灭美的事情。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汹涌大潮当中,在一个又一个神圣的豪情与偏狂的争闹之中,在不断时髦转眼更替的巨轮与浪头之中,苏州保留下来了,苏州复原了,苏州在发展。苏州是永远的。比许多雷霆万钧的炮声更永远。
◣选文二
智者乐水,不少人都十分向往水乡苏州。千百年来,这里几乎就是美丽、灵秀、富足的同义词。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槽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地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龢、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萋萋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枕河人家、小桥流水、幽幽曲巷、深深庭院、春雨小楼、墙内秋千、柳荫画船……如诗如梦,仿佛一幅无尽清丽的长卷,这就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简洁勾勒出城市的旖旎风情,这就是对苏州的最好注脚。
苏州,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之时,乃吴国之都,江南鱼米之地,自古繁华,自然与文学、历史也结下了太深的缘分,渗入骨髓的文人情怀挥之不去。
【解说】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源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其将苏州的古与今、景与情糅合在一起,饱含一代又一代苏州人的情与缘,这其中就包括作家陆文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水乡鱼米文化滋养出了陆文夫这样一位毕其生只写苏州,致力于弘扬苏州文化的作家。他在苏州度过了60多年的时光,在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心目中,“苏州”和“陆文夫”几乎是同义语。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苏州的点点滴滴已经化入他的骨血。
苏州园林
“苏州好,城市半园亭”,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时(公元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国内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现存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陆文夫与苏州园林的渊源深厚,初到苏州便暂住耦园,后来还在网师园住过。然而,他最喜欢的还是“留园”,于是有了《苏州漫步》的一段文字。
园林象天女散下的鲜花,分布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有记载的就有一百多个,至于那些凿一池,架一山,中筑一二小亭者就不可数计。《吴风录》记载:“虽闾阎下刻(注)亦饰小山盆鸟以玩”,这说明苏州园林的普遍,在这样普遍的基础上,历代的巧匠名师留下了大批精湛的杰作。
在所有的园林当中,我最爱“留园”。它象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带着深深的含蓄。入口处一条朴实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台亭榭便隐约可见。等到穿过“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凉台上时,只见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错,“可亭”的六角高耸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桥横卧在山涧上。远望迂回曲折,仿佛深不见底。到这里,便感到人在画中,但又不见画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象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影。抬头西望,深秋时,鲜红的枫叶漫铺在高下起伏的云墙上,叫人留恋不已。回味无穷。
陆文夫自言苏州园林深深影响他的创作,他曾如此说道:“我觉得创作的总体应该像建造苏州园林,今天挖一个池塘,明天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厅堂,后天造点儿小桥、小亭,再后天垒起一座假山,中有奇峰突起……若干年后形成了一座园林,亭台楼阁,花木竹石,小桥流水,丰富多彩而又统一,把一个无限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有限的园林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作品,应该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事实上,陆文夫的确如他所愿,借用苏州优美自然的景物描写铺设氛围,学习园林的布局、立意结构文章,建起了一座文学上的“苏州园林”,乃至“苏州城”。城里不仅有优美的园林,还有一座一百多年的大宅“人之窝”,也有历千年而不干涸的“井”,以及宁静优美的“小巷深处”,“故事法”里的石驳岸和水码头;活动于其中的有“清高”的小学教员汪百龄,世代以卖馄饨为生的“小贩世家”朱源达,住在“临街的窗”里的艺术家姚大荒,以及使用“门铃”,信奉无为而为的官员徐经海,这些人发生着修“围墙”、品尝“美食”、“打羊”的故事,未来还将经历“还债”、“享福”,回忆“唐巧娣翻身”等事件。他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时代大环境,揭露社会生活的弊端,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反省,这种于方寸间容纳市井百态、小中见大的手法与苏州园林“纳须弥于芥子”的追求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是用苏州方言,即苏白为语言的一种集评说和弹唱为一体,流行于苏州民间的表演艺术。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流传的经典篇目有《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等。
陆文夫是如何描述苏州评弹的呢?请看《苏州深巷里的琵琶声》。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在苏州穿街走巷,特别是在秋天,深邃的小巷里飘溢着桂花的香气,随着那香气而来的还有叮叮咚咚的琵琶声。循声寻觅,总能在那些石库门的门堂里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或少妇,在弹着琵琶,唱着苏州评弹。
评弹又称弹词,通称说书,是用标准的苏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在江苏、浙江一带的吴语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当年能够走红的评弹演员,艺术生命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特别是男演员,越老越是炉火纯青。苏州的市民阶层,如果有一个女孩生得漂亮,聪明伶俐,便会有人建议:“让她说书去。”
评弹都是师徒相传,这规矩一直沿用到今天。徒弟学到一定的程度,便跟着师傅出去“跑码头”,即到苏州农村里的各个小镇上去演出,在这里演三天,在那里演五日,住在小客栈里,或者就在夜场演出结束之后,打个地铺睡在书场的角落里,够辛苦的。
一条小巷里如果能出一个走红的评弹演员,邻里间都会感到光荣。白天,女演员赶场子,浓妆艳抹,怀抱琵琶,坐着黄包车从热闹的大街上风驰而过,那艳丽,那风采,都足以使路人侧目而视,指指点点。深夜散场归来,小巷空寂,车灯煌煌,喇叭声和铃声能惊醒睡梦中的小姑娘,使她们重新入梦时也觉得自己是坐在那辆油壁香车上。 苏州评弹所以能那样地受人欢迎,那样地深入民间,主要是它的语言生动,唱腔优美,叙事和刻画人物都极为细腻,而且故事的内容很多都与苏州有关系,能把市民生活和市民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幽默风趣。在书场里泡一杯香茶,听名家的演唱,那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陆文夫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创作受苏州评弹影响颇深,如其幽默生动的文风、叙事结构的巧妙以及刻画人物的细腻真实等皆得益于苏州评弹。他曾说:“我没有抄袭过别人的文章,却向苏州评弹抄过不少东西:它的叙事方法、布局结构、细致入微、幽默风趣以及吴语特有的语式语气,却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教益。”联系他的小说,题材和内容多与苏州有关,细致生动地描绘苏州百姓日常生活,从“小巷深处”的徐文霞到“清高”的小学教师汪百龄的恋爱,从卖馄饨的“小贩世家”朱源达努力求生存到理应“享福”的马老太孜孜不倦拉煤球的生活,再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种种美食和有地域特色的“井”文化,街谈巷议、民众舆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等,其开创的“小巷文学”一脉很难说不是作家受到评弹艺术启发后有意为之。
苏州美食
陆文夫是个美食家,对苏州的传统饮食文化情有独钟。他在《吃喝之道》中说:“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
陆文夫为了传承苏帮菜、展示吴地饮食文化以及补贴他创办的《苏州杂志》,曾开了个“可吃的苏州杂志”的“老苏州茶酒楼”。楹联“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呼应茶酒两字,并亲撰广告曰:“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
中篇小说《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主要写一位好吃成癖并终因吃成名的“美食家”朱自治的故事,通过主要人物高小庭和朱自冶几十年命运的变迁,折射出二十世纪抗战后期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近五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并在貌似荒诞的因“吃”成名、以“吃”成家中给人以反思。但作品的成功,除了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美食家”外,其对苏州特色饮食的描写亦给读者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可通过重点叙述的那次宴会情形为例说明吴地饮食文化的考究:
首先是吃的环境:“一个幽雅而紧凑的庭院展现在面前。树木花草竹石都排列在一个半亩方塘的三边,一顶石板曲桥穿过方塘,通向三间水轩……(餐厅)明亮宽敞,临水是一排落地的长窗。”“四面打量,见窗外树影婆娑,水光耀廊,一阵阵桂花的香气,庭院中有麻雀吱吱唧唧。”如此鸟语花香、宁静幽雅的环境已让人心旷神怡,“酒不醉人人自醉”,何况还有像艺术品一样精致的美食待人享用,实在羡煞旁人。
再看吃的前奏:“洁白的抽纱台布上,放着一整套玲珑瓷的餐具,那玲珑瓷玲珑剔透,蓝边淡青中暗藏着半透明的花纹,好像是镂空的,又像会漏水,放射着晶莹的光辉。桌子上没有花,十二只冷盆就是十二朵鲜花,红黄蓝白,五彩缤纷。凤尾虾、南腿片、毛豆青椒、白斩鸡,这些菜的本身都是有颜色的。熏青鱼、五香牛肉、虾子鲞鱼等等颜色不太鲜艳,便用各色蔬果镶在周围,有鲜红的山楂,有碧绿的青梅……在虾子鲞鱼的周围配上了雪白的嫩藕片,一方面是为了好看,一方面也因为虾子鲞鱼太咸,吃了藕片可以冲淡些。”“十二朵鲜花围着一朵大月季,这月季是用钩针编结而成的……等会儿各种热菜便放在花里面。一张大圆桌就像一朵巨大的花,像荷花,像睡莲,也像一盘向日葵。”读到这里不禁让人赏心悦目,口胃大开。
开始进餐了,三道炒菜间隔一道甜食,有清炒虾仁、松鼠鳜鱼、蜜汁火腿、芙蓉鸡片、剔心莲子羹、桂花小圆子、“天下第一菜”、翡翠包子等,而一道“三套鸭”更是绝品:“所谓三套鸭便是把一只鸽子塞在鸡肚里,再把鸡塞到鸭肚里,烧好之后看上去是一只整鸭,一只硕大的整鸭趴在船盆里。船盆的三周放着一圈鹌鹑蛋,好像那蛋就是鸽子生出来的。”菜与菜之间品尝桌上如画的冷盆,而且随着宴会的深入,酒具也在不断更换,不同的酒配上不同的酒具,有葡萄酒、绍兴加饭、陈年花雕、五粮液等。单是看完如此一套复杂烦琐的就餐程序就让人大开眼界,想不到世间竟有人如此会享受生活、讲究吃喝。更想不到简单一个吃饭会有如许多的讲究,从菜品的搭配到酒与酒杯的更换,那走马灯般的菜品更换实在让读者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陆文夫用工笔式的精致描写,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苏州的饮食文化之美,然而作者的目的是反讽和劝止、警戒奢靡浪费。因为苏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可以很轻松获取生活资料,于是优游富足的生活养成了苏州人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及日常生活中过分追求精细精致的特点,譬如在饮食上极尽奢华享乐、铺张浪费等,有鉴于对饮食文化的复杂态度,因此有了作家用心良苦、寓意深远的《美食家》。
如此一来,陆文夫写了一辈子关于苏州的小人小事、园林美食、水巷码头的小说,构筑了一座文学上的“苏州城”。
【文荟】
苏州是一个能够让人时时感动、永远感动的具有浓郁人文内涵的城市,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它是那个令人迷醉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伍子胥的平江图中,它是今时今日依稀可辨的“水围城”……几百年间,波光流转,光阴荏苒,无数文人骚客在这个诗意的城市留下了深刻的文学记忆。
◣选文一
著名作家王蒙观名城,自然有种别样的眼光——戴着“文化望远镜”,尽收眼底的苏州塔、桥、寺、河,还有苏州石径、帆船、假山……无一不充满了苏州文化的灵气,在作者眼里已是出诗入画,焕然一新,令人欣喜不已。不知是一个大家独悟了苏州文化的深邃,还是苏州文化的大气折射了一个大家的智慧。在聆听作者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分明感受到了文化符号的灵动:“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
苏州赋
王蒙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
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而重重叠叠的假山,传至今天还要继续传下去的是你的参差坎坷的魅力。 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
苏州已经建成2500年。它已经老态龙钟。无怪乎七年前初次造访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笔。失修的心灵似乎都在怀疑苏州自身的存在。苏州,还是苏州吗?
苏州终于起步,苏州终于腾飞。为外乡小儿熟知的江苏四大名旦香雪海冰箱,春花吸尘器,孔雀电视机,长城电风扇全都来自苏州。人们曾经担心工业的浪潮会把苏州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情趣淹没,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苏州人的关注,还不知道有哪个城市近几年的修复复原了这么多古建筑古园林。在庆祝苏州建成2500年的生日的时候,1986年,苏州迎来了再生的青林。1500年前的盘门修复了,是全国唯一的精美完整的水陆城门。环秀山庄后面盖起的“革文化之命”的楼房拆除了,秀美的山庄复原,应令她的建造者在天之灵欣慰,更令今天的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刺绣博物馆……纷纷建成。寒山寺的钟声悠扬,虎丘塔的雄姿牢固,唐伯虎的新坟落成,苏州又回来了!苏州更加苏州!
当我看到观前街、太监巷前熙熙攘攘的人群,辉煌的彩灯装饰的得月楼、松鹤楼的姿影,看到那些办喜事的新人和他们亲友,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闻到闻名海内外的苏州佳肴的清香的时候,不禁为她的太盛景而万分感动。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年的麻烦、冲撞、紧迫、危机与危机的意识,然而今天的苏州,得来是容易的吗?会有人甘心失去吗?
不,我不能再在苏州停留。她的小巷使我神往,这样的小巷不应该出现在我的脚下而只能出现在陆文夫的小说里,梦见弹词开篇的歌声里。弹词、苏昆、苏剧、吴语吴歌的珠圆玉润使我迷失,我真怕听这些听久了便不能再听得懂别的方言与别的旋律。也许会因此不再喜欢会讲已经法定了推广了许多年的普通话——国语。那迷人的庭园,每一棵树与它身后的墙都使我倾倒,使我怀疑苏州人究竟是生活在亚洲、中国、硬邦邦的地球上还是生活在自己营造编织的神话里。这神话的世界比真的世界要小得也要美得多。她太小巧,太娇嫩,太优雅,她会使见过严酷的世界,手掌和心上都长着茧的人不忍去摸她碰她亲近她。
一双饱经忧患的眼睛见到苏州的园林还能保持自己的威严与老练吗,他会不会觉得应该给自己的眼睛换上纯洁的水晶?他会不会因秀美与巨大这两个审美范畴的撕扯而折裂自己的灵魂,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可能成为苏州的留园、遇园、拙政园的对立面呢?他会不会产生消灭自己或者消灭苏州这样一种疯狂的奇想呢?
更不要说苏绣乃苏州的佳看美点了。看到一个个刺绣女工的惊人的技艺和耐心,优雅和美丽,我还能写作和滔滔不绝地发言吗?能不感到不好意思吗?还有勇气或者有涵养去倾听那些一知半解的牛皮清谈、草率无涯的胡说八道吗,在苏州呆久了,还能承受那些乏味、枯燥与粗野的事情吗?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梦幻。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这一切都是怎么发怎么留存的?也怎么样经历了那大起大落大嗡多灾多难的时代。
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在我们的生活里,苏州式的古老、沉静、温柔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大言欺世、大闹盗名、大轰趋时的“反苏州”却又太多了。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苏州是一种珍惜,是一种保护,对于一切美善,对于一切建设创造和生活本身的珍惜与保护。也是一种反抗,是对一切恶的破坏的无声的反抗。虽然,恶也是一种时髦,而破坏又常常披上革命的或忽而又披上现代意识的虎皮。我真高兴,七年以后,我有缘再访苏州。我们终于能够平静下来,保护苏州,复原苏州,欣赏苏州,爱恋苏州了。我们终于能珍重苏州的美,开始懂得不应该去做那些亵渎美毁灭美的事情。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汹涌大潮当中,在一个又一个神圣的豪情与偏狂的争闹之中,在不断时髦转眼更替的巨轮与浪头之中,苏州保留下来了,苏州复原了,苏州在发展。苏州是永远的。比许多雷霆万钧的炮声更永远。
◣选文二
智者乐水,不少人都十分向往水乡苏州。千百年来,这里几乎就是美丽、灵秀、富足的同义词。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槽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地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龢、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萋萋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