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虑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是对应激的适应性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心理可以使人保持恰当的心理紧张程度,集中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潜能,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焦虑程度过低则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动员自己的全部能力,降低学习效率,过高的焦虑则让人难以控制自己,感知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调查显示,焦虑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项对2462名13—22岁青少年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男生、女生分别在17岁,16岁呈现最高发生率(接近22%)。因此,了解焦虑的相关理论,掌握焦虑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控制和缓解学生焦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焦虑的概念、分类及表现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含有主观体验到的某种害怕或接近某种害怕的情绪。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往往伴有身体不适。它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病态的。
对于焦虑的分类,心理学家有不同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将焦虑分成两类,一类叫做特质性焦虑,是一种伴随一生的,从儿童期开始就有所表现的情绪状态,这种焦虑的表现程度一般比较轻,没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其发生一般与所处的环境,个体对于将要发生的事的不可预见性的担忧有关系。另一种叫做状态性焦虑,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但有明显植物神经症状、表现程度比较重的情绪状态。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将焦虑分成三种:神经性焦虑,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焦虑是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处于焦虑状态时,通常会有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生理表现:心率明显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二是行为表现:紧张急躁,手足无措、肌肉颤抖、动作不协调等,三是情绪表现:烦躁不安、恐惧沮丧、心灰意冷,第四是认知反应: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理解能力降低等。
二、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焦虑是青少年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由于遇到某种挫折,学习的任务不能完成,目标不能实现,困难不能克服,容易引起紧张、烦躁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青少年焦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焦虑通常具体表现为考试焦虑、交往焦虑和学业焦虑。
1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因考试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是学生面临考试,担心考试不能取得好成绩或者担心考试失败而引起的内心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很多,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认为考试一旦失败将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会造成焦虑情绪,考试准备不充分,考试能力低,也容易造成焦虑心理;家长施加的压力太大,学校的评价以单一的考试分数为依据也是造成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事情,也是学生紧张和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焦虑会经常发生。轻度的考试焦虑,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觉,可以提高记忆和思考能力,有助于考试中能力的发挥,但是,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导致人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不能控制自己,思维混乱,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2 交往焦虑
交往焦虑是与学生人际交往直接联系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显示,交往焦虑是在所有青少年焦虑心理中发生率最高的,焦虑的程度也大大高于考试焦虑。交往焦虑是因为学生担心交往受阻,被人拒绝和交往失败而引起的恐惧、自卑心态,引起交往焦虑的原因很多。随着青少年生理的成长与发展,青少年渴望走向独立,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但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因此导致焦虑,同时,有与同伴交往的需求,但是,还没有交往的经历,没有掌握交往的方法和技能,也导致交往焦虑,以往交往的失败经历也影响学生的交往预期,交往焦虑还源自与异性的交流。
中学阶段学生渴望交往,但是学生的独立交往经验不多,因此导致紧张和压力。轻度的交往焦虑,可以激发人的交往动机,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提高交往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的交往,但是,过度的交往焦虑,可以导致人胆怯不安,甚至焦躁不安,呼吸急促,语无伦次,从而导致社交障碍。
另外,青春期学生身体的快速成长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身体成长的担忧,比如担心自己长不高,体型不匀称,是焦虑的重要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的发育成熟,也使部分学生感到紧张、不知所措,从而导致焦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焦虑和焦虑症是不同性质的焦虑状态,焦虑是正常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有的情绪体验。焦虑症则是一种病理性的焦虑,是对未来不存在的威胁和危险作出的无现实根据的过度紧张和恐惧反应。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大多数是非病理性的焦虑,不是由学生人格造成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体育控制和缓解学生焦虑心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焦虑情绪是不必要进行干预的。只有20%焦虑水平超出正常值的学生才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心理学研究探索和总结了许多有效方法。但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以降低或预防学生过高焦虑的发生仍旧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领域。体育教学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活动性、开放性等是独有的学科特性。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上文分析的焦虑的产生原因,本文提出一些体育教学设计建议,期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1 在体育课堂上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提供宣泄的途径
体育教师要创设轻松的、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希望相互交流的氛围。在体育课上,结合体育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的情绪的表现和情感的交流。
重要的是,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刻意安排激烈的对抗和竞赛,或者较大运动负荷的活动,使学生在大运动负荷时,随着身体能量的消耗,心理得到放松,降低紧张程度。有的体育活动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安排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进行。
2 安排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考试阶段,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安排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得学生很容易就投入到激烈的活动中去,暂时转移学生对考试的过多担忧,避免过度紧张给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
3 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团队项目,提供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由于特别的课堂环境,体育课堂中学生有条件比别的学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必须由学生相互合作和相互帮助情况下才能完成的集体活动,使得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忽视对交往本身的关注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目标的实现上,在相互的合作和帮助中体验交流的过程,从而降低交往焦虑。
4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减少压力和增加交往的技能
体育课堂上可以结合放松练习,教会学生一些身体放松的方法,比如,肌肉放松法、呼吸调节法(腹式呼吸)、暗示练习法以及念动训练法等,同时,引导学生在焦虑情景下自觉使用。
交往技能也是可以在体育课堂上结合教学进行的。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自我表达、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如何运用身体语言等。体育教师要在学生自然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技巧,以提高交流效率。
5 创设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
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源于学生对以往失败的体验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后果的过度担心,关键还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和组织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内容,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成功喜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6 培养耐挫折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应付水平
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是经常的,失败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正确处理失败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安排活动,设计的思路是在学生练习失败时客观分析原因,平静接受失败,认识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面对压力和挫折,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在困难和挫折中激励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100088)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100875)
一、焦虑的概念、分类及表现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含有主观体验到的某种害怕或接近某种害怕的情绪。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往往伴有身体不适。它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病态的。
对于焦虑的分类,心理学家有不同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将焦虑分成两类,一类叫做特质性焦虑,是一种伴随一生的,从儿童期开始就有所表现的情绪状态,这种焦虑的表现程度一般比较轻,没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其发生一般与所处的环境,个体对于将要发生的事的不可预见性的担忧有关系。另一种叫做状态性焦虑,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但有明显植物神经症状、表现程度比较重的情绪状态。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将焦虑分成三种:神经性焦虑,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焦虑是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处于焦虑状态时,通常会有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生理表现:心率明显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二是行为表现:紧张急躁,手足无措、肌肉颤抖、动作不协调等,三是情绪表现:烦躁不安、恐惧沮丧、心灰意冷,第四是认知反应: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理解能力降低等。
二、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焦虑是青少年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由于遇到某种挫折,学习的任务不能完成,目标不能实现,困难不能克服,容易引起紧张、烦躁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青少年焦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焦虑通常具体表现为考试焦虑、交往焦虑和学业焦虑。
1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因考试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是学生面临考试,担心考试不能取得好成绩或者担心考试失败而引起的内心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很多,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认为考试一旦失败将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会造成焦虑情绪,考试准备不充分,考试能力低,也容易造成焦虑心理;家长施加的压力太大,学校的评价以单一的考试分数为依据也是造成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事情,也是学生紧张和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焦虑会经常发生。轻度的考试焦虑,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觉,可以提高记忆和思考能力,有助于考试中能力的发挥,但是,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导致人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不能控制自己,思维混乱,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2 交往焦虑
交往焦虑是与学生人际交往直接联系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显示,交往焦虑是在所有青少年焦虑心理中发生率最高的,焦虑的程度也大大高于考试焦虑。交往焦虑是因为学生担心交往受阻,被人拒绝和交往失败而引起的恐惧、自卑心态,引起交往焦虑的原因很多。随着青少年生理的成长与发展,青少年渴望走向独立,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但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因此导致焦虑,同时,有与同伴交往的需求,但是,还没有交往的经历,没有掌握交往的方法和技能,也导致交往焦虑,以往交往的失败经历也影响学生的交往预期,交往焦虑还源自与异性的交流。
中学阶段学生渴望交往,但是学生的独立交往经验不多,因此导致紧张和压力。轻度的交往焦虑,可以激发人的交往动机,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提高交往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的交往,但是,过度的交往焦虑,可以导致人胆怯不安,甚至焦躁不安,呼吸急促,语无伦次,从而导致社交障碍。
另外,青春期学生身体的快速成长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身体成长的担忧,比如担心自己长不高,体型不匀称,是焦虑的重要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的发育成熟,也使部分学生感到紧张、不知所措,从而导致焦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焦虑和焦虑症是不同性质的焦虑状态,焦虑是正常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有的情绪体验。焦虑症则是一种病理性的焦虑,是对未来不存在的威胁和危险作出的无现实根据的过度紧张和恐惧反应。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大多数是非病理性的焦虑,不是由学生人格造成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体育控制和缓解学生焦虑心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焦虑情绪是不必要进行干预的。只有20%焦虑水平超出正常值的学生才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心理学研究探索和总结了许多有效方法。但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以降低或预防学生过高焦虑的发生仍旧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领域。体育教学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活动性、开放性等是独有的学科特性。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上文分析的焦虑的产生原因,本文提出一些体育教学设计建议,期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1 在体育课堂上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提供宣泄的途径
体育教师要创设轻松的、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希望相互交流的氛围。在体育课上,结合体育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的情绪的表现和情感的交流。
重要的是,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刻意安排激烈的对抗和竞赛,或者较大运动负荷的活动,使学生在大运动负荷时,随着身体能量的消耗,心理得到放松,降低紧张程度。有的体育活动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安排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进行。
2 安排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考试阶段,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安排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得学生很容易就投入到激烈的活动中去,暂时转移学生对考试的过多担忧,避免过度紧张给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
3 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团队项目,提供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由于特别的课堂环境,体育课堂中学生有条件比别的学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必须由学生相互合作和相互帮助情况下才能完成的集体活动,使得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忽视对交往本身的关注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目标的实现上,在相互的合作和帮助中体验交流的过程,从而降低交往焦虑。
4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减少压力和增加交往的技能
体育课堂上可以结合放松练习,教会学生一些身体放松的方法,比如,肌肉放松法、呼吸调节法(腹式呼吸)、暗示练习法以及念动训练法等,同时,引导学生在焦虑情景下自觉使用。
交往技能也是可以在体育课堂上结合教学进行的。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自我表达、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如何运用身体语言等。体育教师要在学生自然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技巧,以提高交流效率。
5 创设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
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源于学生对以往失败的体验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后果的过度担心,关键还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和组织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内容,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成功喜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6 培养耐挫折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应付水平
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是经常的,失败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正确处理失败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安排活动,设计的思路是在学生练习失败时客观分析原因,平静接受失败,认识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面对压力和挫折,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在困难和挫折中激励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100088)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