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和强化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赵文忠(1966-),男,山东潍坊人,河西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能质量。(甘肃 张掖 734000)高溥(1962-),男,甘肃平凉人,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自动化。(甘肃 兰州 730000)
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还承担着将自然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培养的就是直接服务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下的去、用的上、专业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不仅是学生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当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教学始终关注并常抓不懈的课题。
一、找准定位,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上,地方本科院校要找准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定位。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的上的专门人才,其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有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注重人才创性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知识构成不一样。创新人才的知识应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分构成。间接知识来自教师的系统讲授,是对前人创造的知识精华的继承。直接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得来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能力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区别于普通人才的重要标志。三是思维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还要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元化思维。四是培养过程不一样。普通人才培养是个单纯的教学过程,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个复合过程,其中既有教学过程,又有探索、实践、研究、应用过程。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学过程、生产实践过程与科研过程要很好的结合起来。
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如何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办学理念创新,要有新思路。
1.扬长避短,实现办学理念转型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教育有两条成功的办学经验:一是重视基础,狠抓“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有后劲。二是重视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的学生工程意识强,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动手意识强。这两条办学经验是我们的长处,要继续发扬,它们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仍要十分重视基础,不过基础的内涵应该有所扩展,除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加上基本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要狠抓“五基”教学而不是淡化基础教学。
扬长避短,如何避短?我们要围绕人才创新能力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思维构成以及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找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推出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就能够实现办学理念的全面转型。
2.建立生产实践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
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研究引入本科教学,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讲授与工程实际和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能简单地在原来培养普通服务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上进行一些小修小改而完成。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要立足于教育思想与体制改革,改革服务性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体系,建立传授知识、带着课题下工厂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3.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与科研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突破口
传统上本科教学被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教师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分析抽象化问题和解决抽象化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顺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是“顺向”的时候,学生深信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正确的,从来不会质疑,也不会从时间中总结、发现和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利的。
人才创新能力的知识获取既有间接知识,又有直接知识。对于前人创造的知识通过教师系统讲解传授给学生,这是学生掌握前人知识的捷径,这是个教学过程。另外,还应将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再挑选一些知识点,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这是个发现问题、提炼综合、探索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发展多元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教学过程、生产实践与探索研究过程紧密结合,因此选择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全面渗入工科应用型专业本科教学,作为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非常合适的。
二、以课程建设为教改重点,强化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凭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进而影响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就不可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没有综合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
1.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构建适应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涉及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决定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基于这一点,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着力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切实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尽可能多给学生开出一些不受专业和年级限制的人文及文化素质教育课,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宽泛的基础,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工科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领域,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应着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
(2)注重专业基础与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强调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够积极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与研发。为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增设多个专业方向和适度的辅修专业,同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特色。适当编写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提炼的案例引入课程的自编教材,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感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对新开课和教学实践课的管理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如新开一些人才培养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对已经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和试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诸多问题开展研究。对新的教改思路进行试验显得尤为必要,应当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大胆试验、认真研究人才培养尤其是课程建设中的问题,集思广益,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
3.狠抓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决定人才素质结构,但要培养出理想的应用型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就要向课程要质量,切实加强每门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诸多方面对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进行建设。而组织开展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恰是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力促进。
4.加强教材建设,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依据和凭借。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结构。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而言,在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及地方工业发展情况自编一部分特色鲜明的自编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科应用型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原理复杂、工程图较多的特点。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建立形象思维有很大帮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工科应用型专业的教学更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走入课堂,以利于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准确把握质量的层次。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培养定位,也不能用学术性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工科应用型专业的教育质量。地方性本科院校应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围绕这个标准,找准定位,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教改重点,抓好人才综合能力培养。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会更具特色,办学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办学活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赵文忠(1966-),男,山东潍坊人,河西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能质量。(甘肃 张掖 734000)高溥(1962-),男,甘肃平凉人,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自动化。(甘肃 兰州 730000)
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还承担着将自然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培养的就是直接服务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下的去、用的上、专业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不仅是学生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当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教学始终关注并常抓不懈的课题。
一、找准定位,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上,地方本科院校要找准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定位。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的上的专门人才,其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有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注重人才创性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知识构成不一样。创新人才的知识应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分构成。间接知识来自教师的系统讲授,是对前人创造的知识精华的继承。直接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得来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能力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区别于普通人才的重要标志。三是思维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还要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元化思维。四是培养过程不一样。普通人才培养是个单纯的教学过程,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个复合过程,其中既有教学过程,又有探索、实践、研究、应用过程。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学过程、生产实践过程与科研过程要很好的结合起来。
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如何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办学理念创新,要有新思路。
1.扬长避短,实现办学理念转型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教育有两条成功的办学经验:一是重视基础,狠抓“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有后劲。二是重视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的学生工程意识强,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动手意识强。这两条办学经验是我们的长处,要继续发扬,它们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仍要十分重视基础,不过基础的内涵应该有所扩展,除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加上基本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要狠抓“五基”教学而不是淡化基础教学。
扬长避短,如何避短?我们要围绕人才创新能力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思维构成以及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找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推出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就能够实现办学理念的全面转型。
2.建立生产实践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
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研究引入本科教学,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讲授与工程实际和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能简单地在原来培养普通服务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上进行一些小修小改而完成。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要立足于教育思想与体制改革,改革服务性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体系,建立传授知识、带着课题下工厂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3.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与科研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突破口
传统上本科教学被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教师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分析抽象化问题和解决抽象化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顺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是“顺向”的时候,学生深信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正确的,从来不会质疑,也不会从时间中总结、发现和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利的。
人才创新能力的知识获取既有间接知识,又有直接知识。对于前人创造的知识通过教师系统讲解传授给学生,这是学生掌握前人知识的捷径,这是个教学过程。另外,还应将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再挑选一些知识点,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这是个发现问题、提炼综合、探索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发展多元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教学过程、生产实践与探索研究过程紧密结合,因此选择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全面渗入工科应用型专业本科教学,作为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非常合适的。
二、以课程建设为教改重点,强化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凭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进而影响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就不可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没有综合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
1.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构建适应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涉及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决定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基于这一点,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着力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切实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尽可能多给学生开出一些不受专业和年级限制的人文及文化素质教育课,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宽泛的基础,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工科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领域,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应着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
(2)注重专业基础与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强调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够积极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与研发。为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增设多个专业方向和适度的辅修专业,同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特色。适当编写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提炼的案例引入课程的自编教材,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感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对新开课和教学实践课的管理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如新开一些人才培养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对已经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和试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诸多问题开展研究。对新的教改思路进行试验显得尤为必要,应当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大胆试验、认真研究人才培养尤其是课程建设中的问题,集思广益,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
3.狠抓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决定人才素质结构,但要培养出理想的应用型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就要向课程要质量,切实加强每门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诸多方面对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进行建设。而组织开展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恰是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力促进。
4.加强教材建设,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依据和凭借。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结构。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而言,在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及地方工业发展情况自编一部分特色鲜明的自编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科应用型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原理复杂、工程图较多的特点。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建立形象思维有很大帮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工科应用型专业的教学更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走入课堂,以利于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准确把握质量的层次。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培养定位,也不能用学术性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工科应用型专业的教育质量。地方性本科院校应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围绕这个标准,找准定位,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教改重点,抓好人才综合能力培养。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会更具特色,办学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办学活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