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考虑到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活动会遇到一些矛盾,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便是其中的矛盾之一。本文基于翻译学家对翻译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探讨进行研究,分析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之间的争论,继而表明翻译是可行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对于英汉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翻译;可行性;不可行性;限度
  【作者简介】葛纯健(199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笔译专业,在校研究生。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言实践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只要人们有沟通交流的需要,翻译活动就会不断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间存在着社会文化差异,译者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便是翻译研究中长期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一矛盾实质就是指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即能否将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完整而又准确地再现出来。
  二、翻译的可行性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手段,人们的思维活动又具有统一性,加上各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基础。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对背景、习俗以及文化等的认识会越来越同一,即使各民族语言存在某些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互译。也就是说,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通过另外一种语言來表达的,这就是翻译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的可行性深信不疑,翻译理论也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认为,有效的翻译活动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可能。随后强调语言共性的翻译学者也继承了这一观点。本亚明也曾阐述过语言翻译的可行性问题,在他看来,原作通过可译性与译作相联系,所以翻译的可行性是第一位的,不可行性是第二位的。
  三、翻译的不可行性
  随着翻译可行性论述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无法借助翻译语言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在理论上否认了翻译活动的可行性。由于英汉地域文化等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也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历史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对语言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英汉互译时往往难以对源语文本进行准确的翻译与理解,这就反映了英汉翻译的不可行性。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即便在同一种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不可能存在。卡特·福特认同了这一观点,并将翻译的不可行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行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行性。
  四、翻译可行性的限度
  各语言之间存在同一性,又存在不可译的社会文化因素,所以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这一矛盾是相互的。纵观翻译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讨论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他们既肯定翻译的可行性,也承认翻译的局限性。乔治·穆南对于翻译活动始终保持着辩证发展的观点,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为翻译的不可行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解决方式,不仅调和了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矛盾,更有效地达到了翻译目的。也正是由于翻译可行性的存在,学者们在无数实践中发现了翻译存在的限度,从而提出了不可行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另一方面的理论指导。
  由此看来,翻译的可行性是绝对的,不可行性是相对的。只要存在翻译的需求,译者就可以采取创造性手段,将翻译的不可行性转化为可行性。英汉语言相通相融,无论翻译活动有多困难,翻译都可以多方面地进行。即使准确全面的翻译有时不可能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却可以将其译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言。如果译者对于原文的背景知识等语言文化有所深入地了解,就能用合适的对等手段将原文表达出来。
  五、结语
  翻译可行性讨论的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并且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翻译具有可行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译者个人理论水平和表达水平有所不同,对双语的掌握程度不一样,翻译文本所体现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程度也就不一样。因此,译者要准确认识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同时也要重视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处理好不可行因素,努力做到译文与原文的统一,尽可能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思想与情感。
  参考文献:
  [1]包振南.试论可译性的限度[J].翻译通讯,1983.
  [2]孟兆芬.谈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J].语文学刊,2008.
  [3]却正强.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J].学术问题研究, 2010.
  [4]童云霞.谈翻译中的不可译与可译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
  [5]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杨渊艺,王翡.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J].高教前沿, 2011.
  [7]张成柱.不可译性的存在与转化[J].中国翻译,198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越来越弱,调整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师生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必须一步。而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手里的电子设备很多,大部分学生都会随身携带,学生的注意力也越来越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教师靠着自身的威严是无法完全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把控整个课堂学习效果的,那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思考的关键助推力。课堂提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类型与形式,更重要的在于其质量,在于它对学生思维的点播、引导和启发作用。拈准关键处切入设疑,是课堂提问事半功倍的一环。本文主要从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关键切入点入手,阐述关键处切入设计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课堂提问;切入点;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黄
【摘要】 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实现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相统一,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同时,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双语特征,通过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输入、中外文化的对比,引导大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学习西方文化,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在文化对比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青年学子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识。  【关键词】大学英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开展,要想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就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多下功夫,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就初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以及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就多媒体辅助教学措施的实施详细探究,期望在此理论研究下,能有助于实际英语教学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  【作者简介】王志鹏(1985-),女,汉族,宁夏中卫人,宁夏吴忠市
【摘要】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结合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从初中起始年级七年级上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及需要出发,着重以直观性、问题性、探究性和多媒体等教学策略积极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核心素养;七年级;教学情境;学习热情  【作者简介】黄陆基,晋江市第二中学。  近年来,改革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
【摘要】本论文以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为指导,以陕西科技大学2017级、2018级学生和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实践大学英语团队化教学,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英语;团队化  【作者简介】李俊叶(1973.11-),女,汉族,陕西澄城人,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孙云,韩楠,陕西科技大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正在提高和改善高中教育质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逐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现在的高中教育不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价。英语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学习
【摘要】在高中英语新课标背景下,为更好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我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模式是让教师和学生从教材出发,通过一个或多个议题找到一组文章类似的特征,进行系统化学习,这一复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掌握文章内容和知识点,便于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及类比推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重要意义。高三
【摘要】词汇教学中,老师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操作能力。为此,教师在教词汇时应注重以下策略:认真选择词汇,科学展示词汇,强调运用原则。  【关键词】词汇;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朱桂香(1970.03-),女,汉族,陕西商洛人,商州区中学,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中学一级英语教师。  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森说过“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但单词的频繁遗忘使让学生对于单词产生畏惧心理。在新课改的
【Abstract】In his sermon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 delivered in the spring of 1630, John Winthrop envisions a “purified” commonwealth in the new world by drawing a blueprint of “a city upon a hill